陈谢大军渡河公园内的强渡黄河雕塑
一个从外地整体移民搬迁而来的社区为何要建起一座红色展览馆?社区居民有着怎样一份情怀?我们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狂口社区,了解到了一段段岁月不曾尘封的往事……
在义马市泰山路办事处狂口社区,一座红顶白墙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民俗文化展览馆”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这座展览馆占地平方米,于年6月由社区群众自发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义马市党员干部参观“红色记忆”展览馆
狂口社区的前身,是新安县仓头乡狂口村。年,为支持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狂口村整体移民到义马市并更名为狂口社区,现有居民户人。狂口村,早已淹没在小浪底水库中,而社区居民自费建起的红色展览馆,则向人们讲述着72年前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83岁的老人孙同光讲述那段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年7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大量歼敌,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党中央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决定进行战略反攻。当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把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新编第9纵队和38军,总兵力8万余人,组成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展览馆中“陈谢大军挺进豫西”展区同年8月22日,陈谢兵团分左右纵队,从洛阳西至陕州余公里国民党军队黄河防线上发起强渡。狂口,正是人民解放军渡河地点之一。狂口村,位于新安县城北35公里处的黄河南岸处(北岸为济源关阳渡),自汉末到明清,一直是黄河中下游的重要渡口。明嘉靖二十二年(年),都御史李宗枢在狂口设城垣,其南北两个大门皆题额曰:“天限狂澜”,故狂口村又名“狂澜镇”,亦称“狂澜渡口”,后简称为“狂口”。从展览馆的展板介绍中,记者了解到,狂口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是从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的。当时狂口村进步学生李璠经中共地下党员李之放和蔡迈轮(曾任第一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的培养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狂口村地下党支部也很快建立。狂口地下党支部肩负两大任务:一是迎送我方重要人员、军需物资安全过境;二是领导狂口人民同日伪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由此可知,在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强渡黄河前,狂口人民已同敌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斗争,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强渡黄河时用的“葫芦舟”展览馆里,斑驳的木船、泅渡的葫芦,诉说着枪林弹雨中狂澜飞渡的艰险;锈迹斑斑的铡刀,控诉着反动派的凶残;简陋的武器,见证了狂口民兵的英勇善战……今年87岁、自小在狂口对岸的关阳渡长大的卢多政老人撰文回忆:年8月22日夜,天下着大雨,我渡河部队来到关阳村。关阳村人民在上级工作组和村干部的领导下,按计划在河边铺好推船的麦草。接着把提前隐蔽好的六只大船,先后推到部队登船的地点。23日拂晓,强大的各种炮火一齐射向黄河南敌人阵地,压住了敌人的炮火,军民组成的葫芦队渡河当先锋,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急浪,奋勇渡河。八连二排乘的二号船渡到河中间时,艄工卢荫协中弹牺牲,船工卢书中接替撑船前进,使先头部队抢占了制高点。船长卢荫川等人,带着船工冒着敌人的炮火将十旅二十二营八连二排渡过黄河。部队战斗英雄邢路芝,带领战士跳下船一直冲向河岸的工事,炸毁敌碉堡。船长卢方均不仅撑船打冲锋,船上岸后,还参加战斗,指路当向导……夜渡黄河(资料图片)据《新安县志》和《新安革命史》记载,我渡河部队攻占狂口后,于8月24日攻克敌军重要据点石山头,全歼守敌一个保安团,生俘团长郜尚德部下1余人。25日,在新安县竹园村,由中共豫西工委书记裴孟飞主持,召开了县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工委会议。会议就野战军打开局面后,如何开展地方工作作出了部署。会议宣布了豫西有关县的主要干部名单,其中包括新安县委书记赵天锡、县长李之放;渑池县委书记李仲民、县长李一民;陕县县委书记蔡迈轮、县长韩路光……陈谢兵团强渡黄河后,一路势如破竹。其中,左路纵队自山西垣曲、河南济源间各渡口渡河后,当月底即攻克新安、宜阳、渑池、洛宁四座县城,切断陇海路,威逼洛阳,迫使尾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的大批敌军返回豫西战场。与此同时,胡宗南也急调大批敌军由潼关、西安方面转向豫西战场。陈谢兵团强渡黄河,不但拉开了豫西解放的序幕,同时有力配合了我军在西北、中原两大战场的作战。“在战争年代,狂口村先后有多名优秀儿女投身革命,9人为国捐躯。我们建这个纪念馆,是要教育后人,世世代代不忘革命先烈,在新时代续写新辉煌……”狂口社区党总支书记孙彬说。陈谢兵团渡河时,今年83岁的社区老人孙同光当时只有11岁。他回忆说,解放军军纪严明。渡河后到狂口村借宿时,他和爷爷睡床上,战士则睡在地上。解放军官兵服装虽破旧,伙食也很差,但总打胜仗,从不骚扰百姓,给狂口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狂口解放后,相继成立了民兵队和农民协会,狂口民兵拿起武器,在年、年敌我双方的“拉锯战”中大显身手。船工运送陈谢兵团强渡黄河场景(资料图片)年11月21日,孟县、济源、沁阳、孟津和新安五县“民团”共约0余人,经狂口进犯新安一区,包括狂口民兵在内的一区民兵奋勇迎敌。据当时新华社太岳电讯称:“该区民兵奋起反击。狂口4个民兵用手榴弹一次就打死打伤敌人8人……八大队(以狂口民兵为主)袭击上园、元庄,打死打伤顽匪26人,俘敌4人……”由于狂口民兵每战必胜,被豫西军区授予“百战百胜”锦旗一面(该锦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狂口人民继承发扬了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多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小康村。年,一个消息传来:为了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小浪底建设,狂口村需整村搬迁。这一次,狂口人民依然发扬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短短10天,就完成了全部搬迁。当年6月底,辆卡车,载着全村老老少少和全部家当,驶向百里外的煤城义马市……故土,虽已永沉水底,但狂口人的思乡之情没有变;虽已搬离狂口村22年,狂口人对72年前那场战斗的记忆始终没有淡去。在几代人的口口相传中,无论是从狂口村搬迁而来的移民,还是出生在义马市、没有见过故土的年轻人,都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狂口人仍习惯性地把曾隶属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后又独立作战的陈谢兵团统称为刘邓大军。为让红色历史代代相传,近年来,狂口社区一直酝酿着建一座展览馆。经多方努力,展览馆终于在年4月开工建设,并于年6月基本建成。为支持建馆,狂口人纷纷捐赠珍藏多年的老物件,从展板制作、展品收藏到整理归类、布局摆放,都倾注着社区人的心血。市民在“红色之路”展板前参观目前,展馆内有展板余块,照片近千幅,各类老物件多件。除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专题展区外,还开辟了习氏家风家训、新时代社区建设、民俗文化等展区。该馆建成后,已接待省内外各种参观团体余个,累计参观1.3万人次。如今,该馆已被列为义马市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和泰山路办事处反腐倡廉教育站。狂口社区新貌走进展馆,凝视一张张老照片,察看一件件饱含岁月沧桑的展品,令人感慨万千。也许,用专业的标准衡量,该馆的展品还不够丰富,部分史料也还有待充实和完善,但它却真真切切地表达出狂口人72年来不曾褪色的记忆和情怀。虽然它没有建在当年发生激战的渡口边,而是建在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社区里,但它同样深刻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当年的流血牺牲,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三门峡日报记者刘建设郭远庆何东升)
声明:该作品系原创,非经书面授权许可,禁止任何媒体转载。
策划:裴根平编辑:吕哲贵阳白癜风治疗中心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