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羊河水系,古称黄渠,属祁连山武威段六渠之一,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古来人文鼎盛,民风淳朴,乾隆年间《五凉志》中所列“凉州八景”,有四景在黄羊河流域。今日黄渠包括黄羊镇、谢河镇、张义镇、河东镇和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面积多平方公里。
秦汉间,黄渠为高山森林与绿洲草原地貌,气候寒凉,土壤肥美,为匈奴休屠王牧地。公元前年,汉武帝开辟河西,随后置武威郡。元鼎年间(前-),在黄渠置张掖县(今张义镇),属武威郡辖。东汉,废张掖县,黄渠隶姑臧县。
曹魏黄初元年(),凉州徙治姑臧,黄渠中上游属姑臧县辖,下游属胥次县辖。
五凉时期,黄渠属后凉东张掖郡。北凉时,属姑臧县。凉亡,属北魏林中辖。
隋、唐,属姑臧县。五代十国时期,属六谷吐蕃左厢辖。
明代,黄渠东部属古浪防御千户所辖,其西属凉州卫辖。设靖边驿、双塔递运所(千户所)、张义堡。
清代、民国,黄渠东部属古浪县,西属武威县。
新中国成立,黄渠分设张义、黄羊二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张义区辖上泉、张义、中路三乡,驻张义乡堡子村;黄羊区辖广场、七里、二坝、庙山、谢河、河东六乡,驻广场靖边驿。进入新世纪以来,合并广场、七里、二坝设黄羊镇,合并庙山、谢河设谢河镇,合并上泉、张义、中路设张义镇,河东乡改河东镇。国营黄羊河农场,在镇东北。
-2-
黄渠张义,“掖”转读为“义”,张义堡城堡,原来西汉张掖县旧址。明代成化、嘉靖间筑堡子城,周长约八里,开东西二门,四壕,有敌台、望楼,明代设守备,清嘉庆前设游击府。
五凉时期,张义堡为姑臧辅邑,前凉帝王张骏、北凉帝王段业长期居住堡城,段业在这里著有《九讽》。北凉帝王沮渠蒙逊,令工匠在天梯山摩崖雕刻其母车氏立像,造北凉皇家寺院,开辟天梯山石窟。隋唐至于西夏、明代,天梯山石窟规模不断扩大。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道光年间《凉州四寺志》记载:天梯山大佛寺,藏语称“拉青香巴”,据说此石佛是安乐源佛,其坐势优美,身高三十六膀,右手显救苦姿势。左手放于膝上,安乐源佛两侧排列六尊佛像。据碑文记载:右边是舍利子、观世音、忿怒明王。左边是阿难陀、大势至菩萨、忿怒明王。据传从前有个汉族羊信在这条被水淹没的沟边放羊,听见从山里传出,“门开了没有?门开了没有?”的喊声。第二天,他来到沟边回答,“开门了。”这尊佛便从山中出现。大佛在附近西山根开了狭窄的水口,水便从此流走。为此,汉族羊倌的像也被塑在忿怒明王的下边。后来在自生像上贴上泥土,比原来更大了。在此八层楼殿堂上有尊释迎佛像。传说以前的弥勒殿是一个神匠用幻化术一夜建成。大佛右面有二十六个石窟,窟内有很多佛菩萨像和修行石窟。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古称“天梯古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五凉志》载有《天梯古雪》二诗:
其一
虎踞龙盘数重天,云借苍松上岭颠。
群峰玉砌高揽月,凿龛古壁禅静参。
秋来春去万年雪,时是沧海亦桑田。
白首从容千里望,黄沙树绿亘相连。
其二
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
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
晶莹不让乾坤老,霜鬓徒惊岁月残。
未便屯膏空积素,融流分润六渠宽。
-3-
靖边驿,是明代凉州卫以东最为知名的交通中转站,也是扼守武威城的重要军事屏障。清代大学者梁汾《秦边纪略》卷二记载:“明制,靖边驿屯兵一百五十名,马六十匹。”其南张义堡,“俗谓西黄羊也,”张义堡与南把截营、靖边堡三足鼎立,“靖边屯兵,上古设戍,鼎立角张,何念之深也。”黄渠水“东绕而北流,足资沟恤。游骑扰者,整兵饬;隘口多者,扼其要。若南山之南榨子岭、宽沟口、红腰岘,非夷所牧马而畋兽耶?先据北山,又焉得入?”指出黄渠靖边、张义在守卫河西走廊的重要军事战略价值。
明代嘉靖年间,甘肃行都司在汉长城的遗址上,修筑东起泗水、西至红崖山的一段长城,黄渠境内自东往西依次建中沙堡、闫家堡、五沟铺堡、河东铺堡、红寺堡等五堡,沿古浪河下游枯河床和沙缘建闫家墩、北腰墩、南腰墩、陆家腰墩、柴烟墩、旧六墩、新六墩七个烽墩,设有望楼和吊斗。又在大河水系与古浪水系的北部狭窄地带建王成寨,在南腰墩与北腰墩之间建安林寨(后改为达家寨),在马家花道墩与人头坡墩之间黄渠出水口建韩佐寨。而在靖边驿沿山一带,正统年间为了防备黑番作乱,在各山口处还建了沙沟墩、大佛寺墩、孤山墩、小打班墩、人头坡墩、马家花道墩等六墩,在六墩的南面建供军民避住的头坝堡、杨房堡、乐安堡、沙沟堡、张益堡(非张义堡)等五堡。这三道东西平行的堡墩群,与长城同向,逶迤而西,构织出一道由长城、烽墩、城堡相间的安全防御体系,有利地保障了黄渠农业经济的发展。
万历二十七年()二月,甘肃镇官兵在取得松山大捷后,立即奏准朝廷,在西起黄渠东达黄河岸边的近三百里地段,修筑起高度均为二丈三尺,上底八尺,下底一丈八尺,每长一米所需土方三十三方的崭新长城,万历皇帝称赞此为断匈奴右臂之举,名垂史册。次年,又补修东起黄渠西至红崖山的旧长城,与新长城同一规制。这条长城,用料省、科技含量大、时间短、质量高,是明代长城修筑史上的奇迹。至今仍雄视西陲,成为一道景观。
靖边驿城堡,始修于明初,嘉靖年间增筑。万历二十九年()左右,甘肃镇总兵达云又补筑城厢,建成瓮城一座,高连垛墙三丈,底阔二丈二尺,收顶九尺;建成关厢城一座,周围长七里左右,高连垛墙三丈五尺,底阔一丈八尺,收顶七尺;角墩十座,拦马墙三道,门二合,砖箍门四合;敌楼二十座,腰楼四座。
到了清代,靖边驿城堡仍在发挥重要驿传作用,建有官舍多间。城堡内商肆林立,贸易繁荣。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民族英雄林则徐西戍路过,住宿靖边驿官舍,武威知县洪茂香以黄羊特产黄米香头子、油忽旋面茶、脱落羊羔子等招待。当夜,林则徐创作出著名诗句“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沈吟似北征”。
靖边驿城堡,以其雄壮见著,清代诗人多有题咏。乾隆年间,清代诗人张翙路过此地,题有一诗:
萧瑟悲风木,乡关独上楼。
断鸿辞北去,残日逐西流。
水落黄河冷,云依白社愁。
凭轩谁忍泪,重别旧山邱。
清代嘉庆朝兵部右侍郎温汝适,曾宿靖边驿,留诗:
行穿荦确度夕阳,立马临岐望五凉。
山雪万重溪水白,秋风一夜塞榆黄。
瓜寒野圃仍留客,果熟人家半出墙。
是处偏芒劳抚字,歌传五裤重循良。
-4-
凉州黄羊河水系下游尾闾,靠近腾格里沙漠八十里大沙。明清时期,这里有连绵的柴湾,数十种沙生植物遍布沙丘,栖息着鹰隼、野雁、斑鸠等众多野生飞禽。在绿洲田畴与沙漠丘壑的交接处,驼铃阵阵,商旅往来。每逢沙原月出,天地间呈现月如霜、沙似雪的塞上壮丽风光。“凉州八景”中的“平沙夜月”就指此地。有诗:
雁塞沙沉一掌平,夜来如水漾轻盈。
笳声不动霜华静,练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隈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长明。
黄昏每晃三秋影,一碧无垠万里晴。
黄渠地处凉州绿洲东端,沟渠纵横,土壤肥美,天梯古雪融化为水,自水峡口流出,浇灌麦黍。《魏书》卷35载,“尚书古弼、李顺之徒皆曰:‘……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一丈余,至春夏消液,下流成川,引以溉灌’。”《读史方舆纪要》卷63记载:“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余。春夏消释,下流成川。居民引以灌溉。”每到春耕季节,田野之上,人声鼎沸,扶犁撒种,一派田园风光。《五凉志》将其列为“凉州八景”中的“绿野春耕”,有诗如下: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间。
《太平御览》引《前凉录》:“凉州嘉麦,一茎九穗。”《十六国春秋》中多次出现“凉州嘉麦”的记载,凉州黄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优质贡小麦的重要产地。三国曹丕在建安年间登高西望,幽思凉州,发出“嘉麦被垄,缘路带衢。流茎散叶,列绮相扶”的赞叹。以黄渠面粉为主的各类面食风味鲜明,饮誉西北。从加工方面而言,有擀、抻、拨、搓、切、削、揪、截、包、蒸等;在形状方面,有条、块、段、花、丁、粗细、宽窄等式样;在汤与面的配合方面,亦不下几十种。黄渠面粉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嘉麦入味,自然能尽萃精华,故黄渠酿皮子千年不衰,为西北同类酿皮食品中佼佼者。黄渠凉面虽有“凉”字,却盛行“热”食,非比其他地方的凉食品,最早是前凉国宫廷祭祀食品,罩以菜根,调以五色,以尊汉礼。后流出宫廷,在民间流行。可谓“一碗凉面,知魏晋风味”。《本草大观》记载,凉州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与地产土豆相配,起药膳良效,是养生佳品。凉州黄渠拨鱼儿,古拙、神秘、热闹、隽永,充满浓厚的中华道教文化韵味。上古时候,道教宗师红崖真人在凉州修炼,七年不出山,每日所用半碗面、半碗水,食时以筷搅拌,调成面胎,念以咒语。锅中水沸时,以筷拨出太极面鱼形状,太极面鱼跃然水面,须臾香飘十里。吃时蘸以古醋、青盐,滋味大佳。自此,凉州流行拨鱼儿,千年传承至今。有诗:“鱼儿竹筷追,一拨一天机。勺里龙门跃,喉间帆片弥。趣同齐白石,鲜比李延之。小吃汇天下,斯肴世所奇。” 另外,黄渠高庄馒头(也叫甜水馒头),是用麸酵配以优质精粉揉成发面蒸制而成,也是凉州优秀传统食品之一。
-5-
黄羊河,因其流域内遍布野生黄羊而名之。其上游山区,有广阔的草地,下游沿沙地区柴湾密布,自古以来就是优质的牧地。《读史方舆纪要》卷63记载:“盖其地跨越边塞,保险阻,宜畜牧,自古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也。”又载:“北魏主焘平统万及秦、凉,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蓄甚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半之,牛羊无数。”《五代史》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马踏飞燕”的原型马种,在这里历代繁衍,该马能走对侧步,可资御边骑乘,是名副其实的“天马的故乡”。《五凉志》将这里的牧场风光列为“凉州八景”之“黄羊秋牧”:
一线中通界远荒,长川历历抱西凉。
草肥秋色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
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
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6-
五凉时期,天梯山留有四凉十多位帝王的活动踪迹,中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的鸠摩罗什曾经在此结夏,传播佛教文化。前凉张寔时期,陇西名门李弇、李卓率领族人迁徙到了凉州,李氏家族散处天梯山中。李弇生子李昶,李昶有遗腹子李暠,公元年,李暠建立西凉国。《新唐书》“宰相世袭表”等历史文献记载,李暠是大唐建立者李渊的先祖。
李弇(凉州)——李昶(凉州)——李暠(凉州)——李歆(酒泉)——李重耳(酒泉)——李熙(武川)——李天锡(武川)——李虎(隆尧)——李昞(隆尧)——李渊(隆尧)
唐代,凉州姑臧李氏被褒称“姑臧大房”,成为中国“四海望族”之首。《资治通鉴》卷载:唐高宗显庆四年()冬十月壬戌诏云:“后魏陇西李宝、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旧五代史。李专美传》:“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李宝是姑臧大房李承的父亲、西凉国国王李暠的嫡孙,姑臧大房由于受到唐代制度层面的保护,从而名震华夏。今日天梯山中生活的李氏,是仅存的数量甚少的“姑臧大房”人口。
隋朝大业十三年(),天梯山世居的豪强、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联合河西著姓,在凉州建立大凉国,建元“安乐”。李轨攻拔张掖、敦煌、西平、枹罕等郡,尽有河西之地。因于唐朝李渊同宗,李渊致国书称李轨为从弟,二李联合讨伐金城薛举。武德元年(),李渊下诏鸿胪少卿张俟德持节西来,册拜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给予羽葆鼓吹一部。当时,李轨已称帝号,命其子李伯玉为太子,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攻陷河州。唐朝使者张俟德到达后,李轨召集部下商议说:“李氏据有天下,是历运所属,已经占据京邑。一姓不可竞立,如今除去帝号,东向接受册封,行吗?”曹珍说:“隋亡天下,英雄竞起,称王称帝,瓜分鼎峙。唐国自保关中、雍州,大凉自处河右,何况已为天子,怎能接受别人的官爵呢?如非要以小事大,可依照萧察旧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李轨接受这个意见,便派尚书左丞邓晓来朝,奉上文书自称“从弟大凉皇帝”。李渊不许,于是两国交恶。后来,李渊派出间谍安兴贵,前往凉州,与其弟安修仁等人暗引诸胡兵马叛乱,攻取凉州,擒李轨。大凉国遂亡。
-7-
明代凉州将星云集,谢河李府寨、黄羊李家湾均为征西将军、宁夏总兵李义家族的聚集地。谢河石岗村是明代边将之冠达云后裔的聚居地,建有达氏祠堂。达云家族上承皇赫血统、下开清代将门家风,出现三度诰封八代、两代上国柱、两个一品挂印大将军、四世宫保、一门五鼎甲嘉话。康熙三十年(),达云的后代达先考中辛未科武进士,平四川打简炉叛乱建有奇功,被康熙帝在京引见,封为江浙水师协领,升绍台都督,诰封其父达全体荣禄大夫、其母二品诰命夫人,被誉为“江浙第一廉臣”。其子媳达杨氏,出生苏州“会元门第”,乃江南名媛,雍正年间扶公公、丈夫灵柩万里归葬凉州,引起举国轰动,被朝廷旌表,立贞节牌坊。达先弟达泽在康熙丙戌科考中武进士,另一弟达聪和堂弟达能考中武举人。达泽仕为湖广都指挥使,达聪任户部郎中。乾隆年间,达氏家族又再次崛起,达尔海考中文举人,仕至道台,封中宪大夫,其父母被诰封。有清一代,达云一脉计有文武监生十多人。
清代黄渠文学昌盛,黄渠人李蕴芳于乾隆七年()赴西安参加陕西、甘肃两省生员合试,以一篇《黄河赋》为陕西学政胡中藻所激赏,考取两省第二名,名动西北。乾隆十七年(),李蕴芳在春季壬申乡试中考取举人,秋季连捷,考取壬申会试贡士,历殿试,成为二甲三十三名进士。李蕴芳在石城任知县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