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5日宜阳手机报农历六月初二星期二
稳中奋进实干兴县
全面建设富美宜阳
==导读==
吉卓云为党旗增色为桑梓造福
打造绿色生态新宜阳
第三届灵山莲花文化节开幕
上半年政府采购节约资金.5万元
李贺诗赏析-马诗二十三首(二十)
6日阴转小雨31-22℃微风
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7月1日,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头题,礼敬地为我们推出了高村乡高效农业综合项目区党总支常务副书记吉卓云的先进事迹,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吉卓云为党旗增色为桑梓造福
高村乡鹅宿村,是一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穷山沟”。而今,短短四年时间,全村实现了土地整体流转,环线公路直通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带动种植,农民变工人,老有所养,家家富足,成了“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可奔小康”的新农村样本。
鹅宿巨变,靠的是党的好政策,直接得益于一位叫吉卓云的好党员。
吉卓云今年58岁,高村乡高效农业综合项目区党总支常务副书记。他本是身家过亿的企业家,更是三次出任基层党支部书记,时时刻刻把“党员、责任、担当”放在心上的好党员。
叱咤商海二次回村
年吉卓云出生在鹅宿村。年,刚刚五岁时父母双双过世,吉卓云投靠了居住在三门峡市霍村的表伯。苦难的岁月,他强撑着艰难度过。年年底,乡里组织修筑常村水库,15岁的吉卓云和村里的壮劳力一起走进建设工地。因为肯吃苦、人缘好,年吉卓云当上了民兵连长。年4月,常村水库建设完成,经过三年民兵连长的历练,吉卓云当上了霍村大队副大队长兼生产队长。年,吉卓云当上了村主任。年12月,吉卓云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年8月23日,河南省委第一次从基层优秀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干部。吉卓云通过了三门峡市委组织部的严格考核,组织部门的评价是:“敢负责,能担当,有造福人民的情怀,有发展经济的本领,有过得硬的作风,有实打实的业绩。”他被任命为义马市常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两年后,吉卓云又被组织上调到千秋镇任副书记和副镇长,主管企业,后到义马市乡镇企业局和三门峡市医药公司工作。年,面对当时的下海热潮,吉卓云选择了下海经商。
吉卓云下海后如鱼得水,依托义马市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了义马市原煤运销公司、兴义煤矿、义马市琢银商贸公司等企业。
吉卓云富了,身家过亿。但吉卓云说:“我要感谢国家,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社会给我提供了创造财富的好机遇!”
年7月,吉卓云再次被推回了霍村。由于当时霍村人心涣散,党组织不健全,经济发展缓慢,乡亲们想到了脾气耿直、乐善好施的致富能手吉卓云,义马市委组织部领导多次邀请吉卓云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主任。
党员的责任让吉卓云没有别的选择,他毅然“二次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主任。
面对贫穷小村,面对父老乡亲的期盼,吉卓云看到的不是困难而是希望,思考的不是混日子而是如何改变。信念坚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吉卓云很快开创了霍村的辉煌。
年,吉卓云被三门峡市委评为“时代楷模”和省级劳模。这是三门峡市委组织部当时对吉卓云的评价:上任以来,抓班子、带群众、促发展。一方面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另一方面自己带头致富,同时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共同致富。
他出资2万余元,解决了以往农户的包青款、民办教师工资款、农电使用款;出资19万元,修建了一条全长多米、宽4米的水泥路,方便了群众下地干活;他自己建日光温室,同时又帮助群众贷款25万元,建起21栋日光温室;为解决温室的用水、用电问题,他又出资架设供电线路余米,打水井2眼;他与省畜牧局联合协作,投资万元,建起豫西地区最大的种猪繁育场。
年“七一”前夕,吉卓云和另外两名优秀党员受到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的亲切接见。
从年7月到年12月,11年多的时间,他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二次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不懈的追求与默默的奉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和群众架起一座连心桥。贫穷落后的霍村用11年间化蛹为蝶,成为和谐富足的新型社区。
11年间,吉卓云没有从村里领取一分补助和报酬,没有在村集体账上报过一张发票。但他为义马市义马村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捐助了万元;为义马市东区小学两次捐助了万元;为义马市5个派出所硬件建设捐助了85万元;为贫困党员和群众捐助20多万元;汶川地震捐助30万元……
省劳模、优秀党员等荣誉接踵而至,但吉卓云说:“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让群众富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忘故土回报桑梓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间倒回到年,侄儿结婚,吉卓云回到鹅宿村。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乡亲们竟然点着煤油灯和蜡烛。
贫穷再次刺痛了吉卓云的神经。他当即拿出3万元现金交给村里的负责人,鹅宿村成为宜阳县高村乡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子。
感激的乡亲为吉卓云在村头的制高点上竖起了第一块石碑。如今,石碑上的碑文已经风化,但“吉卓云同志捐资架电造福乡邻”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后来,学校的校舍破旧成了危房,村里的孩子没有地方上课,吉卓云捐资为村里建起了学校……
在农村,都说只有土地不会骗人,春天种下多少希望,秋天就收获多少梦想。但对地处丘陵地带的鹅宿村来说,贫穷依然是摆脱不掉的难题。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开掘富源。”已经两次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吉卓云深知这个道理。
年6月,当吉卓云再次为鹅宿村捐资修路后,朴实的乡亲再次为吉卓云竖起一块石碑。
高高的两块石碑撩起了他心底的乡愁,他做出了人生又一个重大决定:回到故土办企业,造福乡邻,把鹅宿村建成一个风光绮丽、循环发展、人人有工作、老有所养、家家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样本。
鹅宿模式“雁阵”体系
年农历五月初八,随着一阵鞭炮声响,鹅宿牧业项目开工。54岁的吉卓云承诺:企业的大部分收益将用在鹅宿村的发展上,将企业发展成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企业。
年年底,吉卓云辞去了义马市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三门峡市人大代表的职务,把组织关系转到了洛阳市高村乡,用心在故土开启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
鹅宿村发展的关键在水。54岁的吉卓云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对废弃的鹅宿水库进行加固清淤,投资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清淤改造工程短短几个月便清理完工,新增库容10万立方米;在村后的汪洋河新修拦河坝,修建提水工程提到了鹅宿村的山头,架设管道引到厨房和田间地头,群众吃上了自来水,“靠天收”的千亩耕地也变成了良田。
公路通,万事兴。投资多万元,修通了15公里多的水泥路,村内环线公路四通八达直通田间地头,并打通了渑池县石庄村与宜阳县鹅宿村的乡级公路,这条公路也成为洛阳市和三门峡市的又一跨地区通道。
一个人能带动一群人,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投资上亿元的十万头生猪项目宜阳县鹅宿畜牧公司(种猪繁育厂)和宜阳县琢银畜牧公司(生猪育肥厂)在鹅宿村相继建成。鹅宿村的全部劳动力摇身变成了“工人”。
鹅宿村有亩耕地、0亩荒山。吉卓云成立了宜阳县兴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宜阳县富鹅种植专业合作社,将鹅宿村所有的土地按照每亩元的价格流转过来,实行产业化经营。
为了让乡亲们放心,吉卓云承诺:不要国家农业项目资金;不要国家对群众的粮食补贴等;每年年初提前支付租金;农业公司必须用当地的群众务工等。
改变居住环境和思想观念是吉卓云建设鹅宿新农村样本的重中之重。
鹅宿牧业集团投资万元建设了新型鹅宿社区。社区占地65亩,4栋楼房主体已经封顶,3种户型的小康房套。小区内将建立职工食堂、超市、卫生室、幼儿园、老年公寓和休闲广场,并且要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供水、供电、供气(养殖场沼气)、供暖,真正做到农村社区城市化。
“年底将全部入住。每家每户可以按照自己家实际选择户型,每平方米元,而建设的成本价是元。”吉卓云说,旧宅子由公司统一收回搞庭院经济和乡村休闲旅游,所有权和收益归村民。
老有所养是吉卓云规划的鹅宿村新农村样本的重要环节。年开始,鹅宿村老年人在领取国家统一发放的补助金和公司的土地流转费用外,鹅宿牧业集团每年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公司成立了教育基金,村里孩子考上高中、大学都有资金资助。
吉卓云说,鹅宿牧业集团的规划就是“一个龙头、两个基地、三个园区”,这也是鹅宿村的未来。即以鹅宿牧业集团公司为龙头,发展生猪繁育育肥和高效农业项目两个基地,拓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娱乐园、果蔬采摘园三个园区,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可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鹅宿村富了不算富,周边的群众富了才算富!在建设鹅宿村新农村样本中,吉卓云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