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春秋[著]
怡然阁[图]
孤山白堤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记述:“山不连陵曰孤”。“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因而“孤山不孤”。孤山不孤
孤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晴时,山石树木,楼阁亭榭,一如工笔所描,无一笔不真切,风物雄丽中透着清秀之气。雨时,像泼墨写意,莽莽苍苍,山色空朦中含着几分神秘。远眺孤山和保俶塔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孤山白堤部分人文景观分布图孤山,与其说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山,毋宁说是一座由千年文化堆积起来的大山。有时一棵树一块石头,就承载着一段历史,或记录着一件人文趣事。倘若没有了孤山,那么西湖就仿佛失去了灵魂一般。回顾早年的游历片段,以及近年来的认知积淀,我大致梳理出以下几处个人颇感兴趣的人文景观:慕才亭、西泠印社、楼外楼、清行宫遗址、文澜阁、放鹤亭、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孤山白堤俯瞰图慕才亭(苏小小墓)早年在孤山旁的西泠桥头见到慕才亭(苏小小墓)时,我第一感觉是好生诧异,同行者一句“也许就是苏小妹之墓吧!”,就打消了我当时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事实上,苏小小并非苏小妹,究竟何许人、生于何年、死于何年等,已无法考证。相传她是六朝(指三国至隋朝这段时间南方的6个朝代,公元-年)时南齐钱塘的第一名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一名歌妓之墓得以建在西湖边上,历经劫难仍保存至今,那肯定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了。“貌绝青楼,才空士类”的苏小小,《乐府诗集》收有她一首小诗:“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是,红颜薄命,年十九咯血而死。苏小小死后,受她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根据苏小小“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为她在西泠桥旁建了座墓。慕才亭(钱塘苏小小之墓)唐代大诗人李贺写有一首诗,题为《苏小小墓》;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写有《苏小小歌》;曾任杭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将苏小小入诗:“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金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写有《题苏小小像》;明代文学家徐渭写有《苏小小墓》;清康熙年间,一个叫“古吴墨浪子”的文人,写了一部小说叙述苏小小从出生到19岁香消玉损的一生。清乾隆时,后人又在墓上筑亭一座。文革期间,苏小小墓被平毁。年重修,用泰顺青石雕琢而成,由六根方柱支撑,墓亭上的12副柱联由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
西泠印社
穿越百年,已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篆刻艺术”在孤山上留下了许多等待世人探寻的瑰宝。俯仰之间的草木碑亭,山壁上的摩崖石刻,都见证了西泠印社的诞生与发展。
山壁上的摩崖石刻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浙江印派,由“西泠八家”之首丁敬于清代乾隆年间在杭州开创。浙江印派结社西泠(纪录片《西泠印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刀法中,其实就蕴藏着浙江人的处世意趣。篆刻刀法分冲刀法与切刀法,浙派刀法尤以切刀为重。以切刀法治印,刀杆垂直切入印面,先伏后起,在起伏不断的动作下,一个刀痕接一个刀痕地连缀成笔画,最终篆刻出的线条苍劲秀逸,兼具古朴典雅的金石之气。而浙江人文精神也讲究“以人文本,落于实处”,比起冲刀法的圆润写意,显然更契合切刀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厚重踏实。浙江印派之篆刻艺术兴于先秦的篆刻艺术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于一体,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纪录片《西泠印社》海报西泠印社之篆刻艺术金石有传奇,雪径犹可追——西泠印社一枚枚流传百世的印章和始终陪伴着西泠的一草一木,诉说往昔岁月,揭开孤山路31号的谜底。致敬西泠印社创社(资料图片)孤山路31号作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留下诗、书、画、印四绝的响亮名声。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石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在西泠印社山腰,沿鸿雪径台阶往上的石壁上,嵌有“印藏”的石匣。在这个布满青苔的石匣里,就藏着李叔同赠93枚印与西泠印社的故事。“印藏”石匣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使印学成为了西湖近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柏堂剔鲜亭年秋,康有为有感于西泠印社自然景观之美、人文底蕴之厚,特题“湖山最胜”,并镌刻于印社鹤庐石窟门楣,至今书作犹存。仰贤亭严华经塔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西泠印社平面图年来,西泠印社从无到有,从创立到发展,从沉寂到雄起,其中苦难与辉煌,堪称传奇。楼外楼
楼外楼菜馆始建年代有清道光二十八年(年),此楼业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因夫妻双双是从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
楼外楼先是捕鱼虾选佳者烹制出售,后来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在略有积蓄之后开了一片规模较小的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旁,位于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孤山脚下楼外楼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楼外楼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曲园(俞樾)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说:"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这两种说法都为菜馆增添了文化情趣。“山外青山楼外楼”年,已颇有财力的洪氏传人洪顺森对楼外楼作了翻造扩建,将一楼一底两层楼改建成有屋顶平台的“三层洋楼”,内装电扇、电话,成为当时杭州颇有现代气息的酒家,使其生意更为兴隆。在这期间,光临过楼外楼的文化名人有章太炎、鲁迅、郁达夫、余绍宋、马寅初、竺可桢、曹聚仁、楼适夷、梁实秋等以及蒋介石、陈立夫、孙科、张静江等政要。年5月,杭州解放,公私合营后的楼外楼得到了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各方面的工作都大有起色,特别是在恢复名菜特色上,更是成绩斐然。年,省人民政府认定杭州名菜36道,其中有10道就是楼外楼提供的。这10道名菜就是:西湖醋鱼、排面、叫化童鸡、油爆虾、干炸响铃、番茄锅巴、火腿蚕豆、火踵神仙鸭、鱼头汤、西湖莼菜汤。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回想年,我们坐在楼外楼里品尝西湖醋鱼和西湖莼菜汤,窗外的石榴果刚刚泛红,湖心绿岛犹如碧玉盘中闪烁着的一块晶莹翡翠,远处的青山重峦叠嶂,莽莽苍苍,山色空朦。
坐在“楼外楼”中眺望“山外青山”窗外的石榴开始泛红杭州西湖种植莼菜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西湖游览志》就有记载。相传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每到杭州都必以莼菜调羹进餐。此道佳肴味道鲜美,富含胶质,口感爽滑。可惜了大名鼎鼎的“西湖醋鱼”,吃起来完全不合我的口味,一则不习惯菜籽油的味道,二则尚未走进楼外楼,周遭弥漫的酸臭味(老陈醋)已经把我熏得半倒胃口,三则游苏堤时,有人一时兴起,脱去鞋袜,让水中的鱼儿啃食臭脚丫子,唉,从此“西湖醋鱼”便被我等“打入冷宫”,绝不再点啦,哈哈哈……清行宫遗址
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年),现存有建筑、园林遗址遗迹。它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清行宫平面图(引自《杭州府志》)行宫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行宫八景图清行宫遗址清行宫的主轴线建筑院落遗址位于现中山公园内,庭园中央是以苏东坡诗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十分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折开,略加移动,亦别有一番情趣:“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西湖天下景”亭文澜阁
古稀之年,乾隆皇帝南巡最后一次来到孤山,留下了毕生最执着的文学宝藏,由他亲自主持修撰的《四库全书》,并为此将行宫内的藏书楼直接改建成了专门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种图书,共计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00余册,约八亿字。《四库全书》是一部荟萃所有典籍的综合丛书,内容全面,体例严谨,卷帙浩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书后共抄写七部,分藏七阁,其中一部就珍藏在杭州孤山的文澜阁(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中国唯一保持着书、阁共存的清代皇家敕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人文源薮”特征,见证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传统。文澜阁及园林中的水池与假山文澜阁全景模型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也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把藏书楼营造成清出雅致的江南园林。(未完待续)相关阅读:《江南剪影》目录(.12更新版)《江南剪影》系列(1)-(41)江南剪影(42)江南剪影(43)江南剪影(44)江南剪影(45)江南剪影(46)江南剪影(47)江南剪影(48)江南剪影(49)江南剪影(50)江南剪影(51)江南剪影(52)江南剪影(53)江南剪影(54)江南剪影(55)——————————重现时光之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