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zjft/190629/7257160.html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造像也一起传入。开窟造像的风气在北魏和唐代形成两次高潮。凿造石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古代“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黄河流域和四川。石窟造像传入四川已属晚期,石窟寺已为摩岩龛刻所取代。确切地讲,四川的摩岩石刻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石刻风格既体现了与全国各石窟石刻的一脉相承,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是传统文化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典范。
四川的石刻特色
1、分布广泛,规模宏大四川境内有众多的摩岩石刻佛像,巴蜀两地保存有摩岩造像的县份达50个以上,有10个以上龛窟的分布点约余处,“千佛崖”东南西北皆有,堪称“大佛”者约有十处。
其他省市的摩岩造像多在距城区较远的地方,而四川的摩岩造像距城区都不太远,有的就在城郊(如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岩),有的还在城区(如资中重龙山石窟)。
北方地区的摩岩,多以石窟寺的形式出现,建筑较少;而四川境内的摩岩,造像巨大的特别多,并且多因窟建寺,土建工程也极其宏伟壮观。省内以高度排列第二的荣县大佛,其附崖建造的殿宇至今光彩照人,层层飞檐与山势紧密协调,大有“从岩石里长出来”感觉。四川建筑匠师们在依山附崖建筑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
、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四川摩岩石刻多为小集中、大分散,因地制宜,依岩面大小而异。集中者如蜂房密而不乱,大小间杂,配置有序,无庞杂之感。如广元千佛崖,龛刻密如蜂窝,最多的重叠达13层,造像区长米,最高处达40米。但众多佛像形象协调,无论从造型体量、动态,还是大小配置,以及各层之间的互为呼应,均与画面融为一体,显示了周密的总体构思和巧妙的安排。
根据这样的分布,我们这次川西唐代摩崖造像探索只能在世间有限的情况下历经8个省市,看了11个国宝及省宝单位,用了六天的时间。
四川的地理位置分布图
川西地区:
成都市: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高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
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县、天全县、荥经县、宝兴县、汉源县、石棉县。
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德阳市;
川南地区:
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攀枝花市;
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口河4个区,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眉山市。
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
本次以成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所以选择这条路线。
4月日中午到达成都,租车,出发。
第一站:新津观音寺
四川的一些寺庙保留了早期佛寺的布局特点,现存的古代建筑,除少数是明代及其以前建造的而外,绝大部分为清代中后期的作品。明末清初,四川屡遭战乱与瘟疫,民不聊生,寺院荒废。清康熙以后,国势渐定,经济开始发展。因朝廷奉佛,四川境内的古寺皆得到维修和重建的机会,还新建了不少佛寺或殿堂。清代开始建造的寺院,多采用“小式”作法,檐下不施斗拱,屋面也少用琉璃,但檐下的撑弓及木装修却比历代都考究。清代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北边甘陕、南边湖广的移民大量移居四川,使四川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经历的融合、创造,使清代中期以后建造的佛教寺院,既具有北方建筑的敦厚庄重,又呈南方建筑轻盈典雅的风貌。
四川自唐代以来,佛教一直十分兴盛。到了宋代,观音寺已是西川著名的大道场之一。史料记载,宋朝一代名相、监察御史张商英的故居便在观音寺附近,因此当地一直流传张商英舍宅为寺的故事。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宋朝蜀州新津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拜尚书右丞转左丞。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0),除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年七十九,卒,赠少保,谥号“文忠”。张商英生前非常信奉佛教,研究《华严经》颇有心得。据说,观音寺所在地原为张家故宅,张商英圆寂之后,其家人舍宅为寺,这才有了观音寺。
元朝末年的战乱让观音寺随之被毁,但明宣德年间,又有高僧四处募化重建观音寺。明末清初,观音寺再次被毁,但观音、毗卢和天王三重殿宇,却幸运地保存下来。到了清康乾盛世,观音寺又成为川西著名的寺院之一。
四川省文化厅邀请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亲自带队前来观音寺勘查研究,并制作出塑像修复方案。修复工作主要包括更换塑像内部主骨架,以及对塑像头部进行还原。
“坐镇观音寺,亲自“操刀”从事修复工作的,是今年已86岁的文物修复保护专家、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云鹤先生。他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达6年,参与修复壁画近0平方米、彩塑余尊,被誉为“文物修复界泰斗”“国宝级”专家。在李云鹤先生的带领下,修复团队精益求精。塑像头部脱落、破损的部分需要一点点粘上去,上百个残片一一拼好,比重做一尊佛头还要难得多。”
现保存完整的观音寺建筑:
山门
弥勒殿
弥勒殿的匾额上写着“梵刹重辉”,两边联语为:
“法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慈云纵广不荫作恶之人”。
弥勒殿依旧有现代版的四大天王守护
接引殿
毗卢殿
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代绘制的佛教十二圆觉壁画,人物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匀称,丰满细腻,神态端庄,堪与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乐宫壁画媲美。其中的清静慧菩萨最为精致,菩萨身披薄如蝉翼的轻纱,透过轻纱可见肌肤的丰润和衣饰的优美,专家称她是比达·芬奇的杰作早36年的“东方蒙娜丽莎”。年版的《中国美术全集》入选观音寺壁画4幅。观音殿内明代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八年,造型生动准确,呼之欲出。
第一圆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也称文殊师利,象征智慧成就,引领脱离夙业。菩萨右手持长柄卷头如意,微目沉思,肌肤以珠粉晕染,身披洁白细纱,质感微薄,细如蛛丝,薄如蝉翼,呈雪花形和菱形图案。
第二圆觉——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手持青莲花,表示智慧纯洁无染,也表示行愿是般若圆觉成就的基础。
图5-4右壁第一铺普贤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三圆觉——普眼菩萨普眼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异名,佛经称其慈眼普观众生,故谓之“普眼”。菩萨手持宝镜,象征清澄空明的修行境界。
图5-5左壁第二铺普眼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四圆觉——金刚藏菩萨金刚藏菩萨,手持金刚杵,佛教说是现在世贤劫十六尊之一,常年侍于佛侧,手中金刚杵象征无坚不摧的修行意志。
图5-6右壁第二铺金刚藏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五圆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象征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
图5-7左壁第二铺弥勒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六圆觉——清净慧菩萨清净慧菩萨,寓意脱离烦恼,六根清净,从而获得般(bō)若(rě)智慧。
图5-8右壁第二铺清净慧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七圆觉——威德自在菩萨威德自在菩萨,结禅定印。威德自在菩萨内具圆妙之德,外现庄严之威。寓意有大威力足以降伏恶魔,有大慈德可以救助众生。
图5-9左壁第二铺威德自在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八圆觉——辩音菩萨辩音菩萨,擅以音声传播佛法、教化众生,手握如意宝珠,象征如意自在,行种种方便利益众生。
图5-10右壁第二铺辨音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九圆觉——净诸业障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手持宝剑,象征破邪见,去嗔痴,息爱憎,除去诸多烦恼。画面以石绿、朱砂为主,兼用少许珠粉,庄严富丽。此幅中沥粉贴金全图案有花蕾、花果、连环、钱币、凤凰等。
图5-11左壁第三铺净诸业障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十圆觉——普觉菩萨普觉菩萨,演化经书,暗示圆觉成就的般若源泉。画工运用刚柔相间的铁线描,线条流畅潇洒,刻画菩萨的丰润肌肤和慈祥面容。
图5-1右壁第三铺普觉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十一圆觉——圆觉菩萨圆觉菩萨,结跏(jiā)趺(fū)坐,身披金莲团花红色袈裟,左手胸前持经卷,右手挽束带。手中经书暗示圆觉成就的源泉,寓意满足众生善愿,使人们智慧远大。此外,画工注重光线明暗变化和人物表情刻画,营造出平面装饰艺术的立体感。
图5-13左壁第三铺圆觉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十二圆觉——贤善首菩萨贤善首菩萨手持数珠,寓意大乘救世像佛珠那样流转,永不间断。“8”字形象征着自觉、觉他双圆满。
图5-14右壁第三铺贤善首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香山全堂三身像佛龛后壁为《香山宝卷》的经变“香山全堂”,描绘观世音菩萨凡身一生化现的主要经历。话说观音凡身妙善,为妙庄皇帝三女儿,一心向佛的她违抗父命,不愿招驸马成亲。其父大怒,将其流放至白雀寺,指使僧侣百般刁难。期间妙善虽挨饿受冻,仍不改初衷。其父恼怒至极,后竟命人火烧白雀寺。妙善赤手灭火,毫发无伤。其父惊怕,遣人绞死妙善。妙善死后,得仙人指引,顺利还阳至香山修行。后妙庄皇帝身染重病,妙善舍其手眼为父入药。妙庄病愈方知妙善之举,悔不当初,求其原谅。至此,妙善功德圆满,化作千手千眼观音。
专门以“观音”为题材的壁画,在多以“佛”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佛教美术中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四川地区对于“观音”的崇拜与信仰程度之深。该壁画原绘制于明成化四年(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年)曾彩妆,但有学者认为由于画者水准平平,致使勾勒走样,上色轻俗,画貌受损。
壁画高四米,宽六米,画面上绘制多个世俗人物和仙佛鬼怪,另有亭台楼阁、山水草木等。画壁整体呈方形,画面正中心绘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坐像,观音整体呈圆形结构,此种“方圆”结构是典型的藏密曼荼罗艺术图像的表现形式。观音四周,则以连环式构图,在完整的“一铺”上呈现了观音化现的各个情节,情节之间间以祥云,取代传统“打格子”的模式,灵活且具有艺术观赏性。
中层绘二十四天尊
下层绘龛座、神兽、供养人像。
整个壁画的线描技法,娴熟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兰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各尊菩萨的服饰根据各自在教内的不同象征,在线描技法选用上相当灵活自如,比如圆觉菩萨,是采用兰叶描勾勒,以显其圆润亲和之特色;再比如普觉菩萨,则采用铁线描勾勒,以突出其凝重行愿的特征。菩萨们身上所披之雪白细纱,皆用珍珠粉勾勒纱纹线条,精心描绘出蛛丝般微妙的衣饰细节,具有轻薄透明、如沐春风的质感,令人叹为观止。而大幅画面则以朱砂、石绿为主,并运用沥粉贴金,既庄重富丽,又灵动酣畅,俨然一派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大家风范,无怪乎成为国之瑰宝,惊世绝伦。
毗卢殿建于明成化五年。正中塑像为三世佛,塑于明成化十一年。菩萨均头戴花冠,身披璎珞,面颊丰满,神态端庄。背屏中的奇瑞草,灵禽异兽,八宝图案,色彩鲜艳夺目。
一般文献记载,毗卢殿内原有十尊飞天童子像,现存八尊。经项目组实地考察,发现现存飞天童子像实有九尊,其中一尊因年久失修,从柱上脱落,现陈放在香炉后。
值得一提的是毗卢殿中的密宗元素
密宗是佛教中的一支流派,信徒相信可通过毗卢遮那秘密传授的深奥大法,承传真言密咒,以求成佛。史料记载,密宗于唐后期开始流传于川西,此后密宗造像在四川地区颇为流行。观音寺毗卢殿的布局和画像配置也尽现密宗元素,天顶饰有大面积的曼荼罗,殿内中央供奉密宗最高神明毗卢遮那,两壁绘密宗崇奉的菩萨群体画像(十二圆觉菩萨),佛龛后屏壁绘密宗六观音之一千手千眼观音。细看左壁第二铺的普眼、弥勒、威德自在菩萨的宝冠金铛中,装饰着金底梵文“种子字”。种子字与密宗相关,是只用一个梵字表述的菩萨亲口宣说的真言咒语。上面提到的“香山全堂”的藏密曼荼罗构图元素,以及毗卢殿壁画大幅采用沥粉贴金技艺,富丽华贵的风格也反映了密宗所追求的艺术形式。
图6-普眼菩萨宝冠种子字(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6-3弥勒菩萨宝冠种子字(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6-4威德自在菩萨宝冠种子字(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毗卢殿后,是观音殿,整个大殿为明代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五间,气宇不凡,占地面积平方米。观音寺就是因这座建于明成化五年()的观音殿而得名。殿门上悬挂三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匾额,从左至右依次是:无上正觉、慈云普荫、正法在住。
观音殿为新津县观音寺的大殿,现存塑像有尊,此殿主供观音三大士和五百罗汉像。面阔五开间,进深十架椽、占地面积m。正中塑像从左到右,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高度为5m左右。文殊、普贤跏趺坐在须弥座上,观音则跏趺坐在莲花上,下为独角怪兽。根据观音像右边莲花瓣上的题记,此殿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年,距今年已有56年的历史了。
观音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为“西方三圣”之一。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见《法华经·普门品》)。因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故去“世”字,略称“观音”,据称观音可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苦难。[南北朝]前为男像,[南北朝]以后至近世皆为女像。尤如[南宋]甄龙友题观音像诗曰:“巧笑倩兮,眉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女性观音以迷人的神情、慈悲的德行,受到佛教信徙的欢迎和崇信,所以他的地位、作用、声望,都超越于其他菩萨之上。
观音三大士像,均头戴花冠,身披璎珞,面颊丰满,神态端庄,庄严肃穆,造型优美,身材匀称,给人一种内涵的美。塑像衣纹皱褶自然,背屏中的奇花瑞草、灵禽异兽、八宝图案,色彩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富丽堂皇。
两侧木龛内有高达1.9m,工艺特别细腻传神的46尊大罗汉。罗汉,意为断除了一切烦恼,永远被人们所供养,不再遭受生死轮回之苦的人。据佛经《十诵律》卷四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便有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便称之为“五百罗汉”。五代前的塑像只有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年)兴盛建罗汉堂或罗汉阁,才大量塑五百罗汉像,佛经中有记载,但没有一一记下名号。近现代佛教寺院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名号都是以《嘉兴续藏》为依据的。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此处的46尊大罗汉,是根据《法位记》的“十八罗汉”和《景德传灯录》的“西天二十八祖”而成的。这些塑像不落千人一面的俗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造型优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使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两厢壁塑上有高约50cm的五百罗汉像,便是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呼之欲出。使人惊叹的是,有几尊塑像,古代雕塑家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形象化地揭示了宗教的实质,说明艺术是造美的记录,艺术是美的知觉和爱美的结果,艺术是直接产生于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基础上的。
绕过观音三大士像,背后为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全景的深浮雕像。四川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专司“理想”。山西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专司“智慧”。但是,最为人们赞不绝口的是正中浮雕、浙江普陀山胜景中足踏鳌鱼的飘海观音像。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音有“三十三身”,也就是指观音有三十三种不同的形象普度众生。飘海观音塑像高.48m,手持净瓶,脚踏鳌头之上,置身在波涛汹涌的南海普陀山之中。她端庄、秀美、温柔、悠雅,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她表情沉着、体态匀称、自然纯洁和谐;她手拿净瓶、身体前倾、脚踏鳌头,似乎象仙姑下凡,衣裙飘舞,向你缓缓飘移而来。从而给人们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无怪乎许多行家都把此尊飘海观音,赞美为“东方维纳斯”。犹如此殿的一副楹联所说:
立足跨鳌头,堤坊沧桑横流日;
以手援天下,实现金刚不坏身。
天色已晚,我们恋恋不舍离开了观音寺。
内心不禁感慨,从明代至今,观音寺已历风霜五百余年,每一处娴雅绰约的风姿,每一对严密扣合的榫卯,每一抹浓淡适宜的色彩,从未停止叙说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工”与“艺”的极致追求。无数工匠为之苦思,为之求索,终筑起桥梁,联通今古,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得幸亲见时光那头的精美绝伦。这颗百年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辉于成都平原之上,愿各位,也能追随这闪耀的光芒,去听那一花一叶舒卷明朝往事,去看那一栗一沙刻画蜀地风光。
未完待续。。。。。
本次行程特别感谢:李翎老师、刘显成老师、肖伊绯老师、雷玉华老师和米德昉老师及关心我们的朋友们的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