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有关地名的由来唐贞元年间(—年),析永福(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后唐长兴四年(年),闽王王延钧令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取“归德场”之“德”,其辖下的“归化里、灵化里、新化里”的“化”字,命名为德化县,寓意“以德化民”,并将善业寺辟为县治(即今址)。传说宋代德化第一任县官刘文敏为“德化”撰写了一副冠头联“德风吹草绿,化雨润花红”,但德化县只产陶瓷,不出文人。有个陈半仙云游到德化,见县治前二水平行东流,便留下谶言:“水流丁,岁簪缨”。杨梅富户林程闻言,即献资五十万缗买田改溪,开凿未竣,夜降暴雨,洪水直冲,二水合流,“一夜成丁溪”,流向县治前的溪流定名丁溪。此后,遂有陈师文、苏祥、林扬休三人中进士,德化斯文则从此开始。有人仿撰“白瓷映草绿,举子衬花红”一联,以体现德化瓷都的特色。丁..溪位于德化县城浐溪南岩有个村庄称为丁溪村,其取名始于宋元符年间(—年)。相传没有丁溪之名前,民间流传谶语:“水流丁字,官荣自至”,“水画丁,罗簪缨”。意即县治前浐溪南侧如能有一条小溪,使形成“丁”字与浐溪溪汇合,德化县必然世出名人,高官厚爵。宋元符年间,杨梅村林程,“平时慷慨尚义,广收图史,延宿儒合族子弟,廪而诲之”。他闻此讖言,即“捐家资五十万买邑前濒溪之田数十亩,具畚锸开浚,一夕天大雷雨,溪岸洋溢决流”,与浐溪汇合成“丁”字形,因取名为丁溪。后林程子林扬休,于重和元年(年)得中进士,赠林程为朝请郎,扬休子兴宗为钱塘令,兴宗子林洽、林瀛相继于宋淳熙十四年(年)和庆元二年(年)双中进士。吴达志赠以诗云:“水向丁流通地轴,人从甲第破天荒”。后林洽子延赏、林瀛子士英相继显贵,四世簪缨,一时称盛。宋端平县令林应龙和清举人林汪远先后写诗赞曰:“水从鳌顶分丁派,人向蟾宫占甲科”。“戴云三十里,到处听潺湲。笔卓翥峰峙,波飞浔岸掀。画丁传有讖,折水凿无痕。文字光河洛,凡流岂等伦”。岱仙飞瀑的由来石牛山半山腰有一座飞仙山,飞仙山顶有两股大瀑布,从山顶流到山脚,好像美猴王住的花果山水帘洞一样美。相传很久以前,有三个姓马的仙女,坐着白龙云游各地名山。有一天,游到飞仙山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不愿回去。仙女用泉水洗纱衫,泉水就变成溪水,用泉水漱口,喷出来就变成了飞瀑。当地有一个老姆生活很苦,无夫无子,白天一个人上山砍柴,晚上点脂火纺纱。有一天,她上飞仙山砍柴,辛苦过度,头晕目眩,不小心掉下峭壁,眼看没救了,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从哪里飞出个仙女来,托起老姆,飞到平地放好。当地百姓为感念仙女的救命之恩,在飞仙山顶建庙奉祀。白牡丹和白岩寺美湖乡和永春交界处,有一座白岩寺。其实山上并无白岩石,而是因为白牡丹仙女下凡而得名。传说天上有一位牡丹仙女,厌烦天庭孤独无聊的生活,十分羡慕人间的幸福。有一日,她云游来到德化的一座山头上,看着满山百花齐放,唯独无白牡丹花。她感到美中不足,心想,若有白牡丹独领群芳,那就更好了!想后,她决意不回天庭,化身隐入岩石缝里,变成一株白牡丹。白牡丹花不论色调、气味都赛过其他花卉。这就惹来各路花神的妒忌和仇视,各种花神争着生长在那块岩石的周围,将白牡丹挤在中央,叫它上不见天,下不见人。但是白牡丹越长越高,花也越开越大。再说山上寺院里有一位高僧,一日,他走出寺门外,仿佛听着有人喊他:“师父,请安!”高僧顺着喊声的方向,拨开花枝树藤走过去,看见一株白牡丹花,生在一块岩石缝中,花朵很清秀,一尘不染,充满生机。高僧心想,自己修行若能像牡丹花这样纯洁、朴实,就别担心进不了西天佛国了。想后,他随口吟诗一首:白云深处景最幽,身伴牡丹把行修。心地纯净无瑕疵,素装淡抹不娇柔。红尘一任漫天去,罪孽邪念付水流。持戒炼性善有报,大千世界任吾游。吟后,他搬开岩石,双手捧起这株白牡丹,将它栽种在寺院庭中。这株白牡丹经过高僧精心培育,更是新枝勃发,花旺色鲜,气味清香。后来,白牡丹周围长满了小株的白牡丹。从此,满庭的白牡丹花越开越盛,远近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观赏。后来人们将这座山称为白岩山,又名大白岩,将那座寺院称为白岩寺。观音岐的传说德化县城东南有一座山,名叫观音岐。其实,它原来并不叫观音岐,而叫作白泥崎,因为这座山蕴藏制瓷原料——高岭土。历代四周乡民都到这里采土制瓷,明代瓷雕大师何朝宗,利用白泥崎的优质瓷土,烧制出一种举世无双的瓷观音,其美如凝脂冻玉,白似奶油或象牙,远销海外,轰动国际瓷坛,被誉为国际瓷坛明珠,东方艺术精品。后来窑工和瓷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在碧象岩供奉何朝宗雕塑的瓷观音像。因此,后人就把白泥崎叫作观音岐。
盖..德盖德,位于德化县城西侧郊区的山谷地,前称尚苑,别名大德。早为黄氏世居,制瓷业盛名远扬,著称“上碗”。早在宋、元时代就盛产瓷器。相传时有承制瓷御床不成获罪,合族被诛,独一女脱险。至明正统十三年(年),泉郡雁山(晋江仙店)博字李仕钦由泉来德,入赘黄女接继黄氏产业,立誓“欲盖斯德”。后子孙繁衍,日渐兴隆,遂有“盖德”之称。
涂厝格德化县城北,有个地名叫涂厝格,很多人误解为涂姓人的开基地。其实,这里虽有涂姓居住,但都为后来从外迁入。涂厝格原名是“陶趣”。相传彭厝祖先彭长州,明洪武年间(—年)拨军入泉州居住,后裔彭史亥由泉州迁居此地,当时德化陶瓷业兴盛,彭史亥也聚集乡亲建窑制陶,他常说,“制陶是一项很有乐趣的职业。”有人就将它称为“陶趣”。“陶趣”与“涂厝”方言音近,后人说成“涂厝”,因其地处山口,又加上了“格”字,“涂厝格”的地名因此形成。
石..城雷峰镇长基村有一个自然村落,叫作石城。苏氏始祖苏奉礼在唐末因参议军事,黄巢起义时,跟父亲苏益随王潮入闽。奉礼与兄弟秉礼、明礼来到雷峰长基石山头建屋定居。当时地方混乱,奉礼在石山头练兵自卫,后人就把石山头叫作石城。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其后裔苏十万因感“宋廷恩深”,发誓要“尽忠报效、誓不降元”,在石城募兵,并分驻太平城、罗城寨,与元兵抗战七年多,石城成为坚强的抗元堡垒,从此闻名。清乾隆间知县鲁鼎梅吊以诗云: 十万横磨剑气呑,英雄成败未须论; 一拳石染生前血,几笔乩游死后魂。
久 .住相传水口镇久住村,是狗为主人找到福地而取名的。早时,有一个猎户叫林维六,养有一只猎狗,随维六四处打猎,每当游猎到久住的一个石洞时,狗就营穴而宿。维六感到奇怪,询问半仙陈朗,陈朗卜其地为福地,林维六就在此建屋居住,成为该地始祖,取名“狗窦”(窦即洞、孔)。狗与九方言同音,九与久普通话同音,窦与到音近,到与住义近,因取名带“狗”字不雅,故“狗窦”就转称为“久住”,并流传至今。
尤. 床德化县春美乡狮子山西北与大田县交界处,有个村子叫尤床。传昔此处山高林密,为乡民避乱之所。自该地有人群徙居以来,先后已有十多个姓氏因避兵灾匪乱来此住居,多者曾发展到上百人,少者仅数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又多瘴气,住宿之地经常迁移,过着游离不定的生活,故有“游床”之称,因此人口难以发展,有些姓氏已经灭绝。明清以后,开发该地人民才逐步定居下来。后人忌“游”字为不祥之兆,而谐音“尤”字具有“特异”“突出”之意,遂把“游床”雅化为“尤床”。
湖 .坂位于德化县水口镇湖坂村,四面山峰环抱,浐溪与涌溪至此汇合,水平而深,昔可通舟楫,两岸形成较平坦的溪坂。登山下望,村犹似湖,故称“湖坂”。清代监生黄守仁诗曰:“清流如带汇长湖,掩映云山入画图;一叶轻舟时泛月,凤光得似剡溪无。”“平湖水碧又沙明,错落人家两岸生;夜静楼头闲徙倚,溪声隐和读书声”。庠生黄好仁诗曰:“百里东流又转南,湾环如带碧拖蓝;渔舟晚唱前汀去,月满湖山影满潭。”“沿溪深处石嵯岈,松竹阴森间野花;错落烟村多傍水,西湖凤景似非耶?”
榜 .上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原称钱塘坂。至清代,因黄氏祖籍兴化跫溪黄贝祥仕进“榜上有名”,追溯根源,念其祖地,即把钱塘坂更为“榜上”。后谐音又讹为“坂上”。
乐陶与六车浔中镇隆泰村,有两个自然村落,一个叫乐陶,一个叫六车。他们早期均以“鹿”命名,分别叫鹿逃、鹿车,为什么以鹿为名呢?相传很早以前,德化县城一带森林密布,鹿群经常在此出入。县城开发后,鹿无处栖身,跑到城东栖息,人们就称这里为“鹿逃”。村落分列在溪两岸,状似鹿的双耳,后来把横跨两侧的木桥称鹿耳桥。附近村民见鹿善良,就把它驯服,利用它来拖车运载物件。从而该地又叫“鹿车”。后来,这里人丁兴旺,陶瓷业繁荣,人民生活改善,呈现乐于陶业的盛景,人们便把“鹿逃”叫作“乐陶”;鹿车村落利用水力加工瓷土,建起六部水车,“鹿车”也就变成了“六车”。现在,乐陶、六车一带,农业发展,瓷业兴旺,村隆民泰,人们把它们统称为“隆泰”。
承 .泽水口镇有一个承泽村。据传,最早时,邱、陈两姓的人来到这里居住,开山畲、种植五谷,称之为“畲宅”。后来,莆田黄石有黄氏小贩常来畲宅做小买卖,看到田园广阔值得开发,便迁来畲宅繁衍。黄氏第三世黄耿荣、六世黄龟明、七世黄建发先后得中进士,世代簪缨,后人为显耀祖泽,寄意继承祖先恩泽,将“畲宅”改成“承泽”。
五 .华盖德乡五华村,地势较高,自然环境幽美,“五峰并峙,状如莲花。”唐代僧人陆无晦,留恋此地景色,在此凿石架室,与虎同居,后坐逝,乡里人建寺奉祀,称为陆禅祖师。在祖师塑像内藏有“当年学道白云边,这点灵光彻发先;五朵花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的字条。清解元萧弘梁赋诗云:“磅礴裁成五朵花,朝晖相对静如霞;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华山万古华”。五与吾谐音,花即华,后人就把此地叫作“吾华”。
赤 .水德化西北部,有一个比较古老的农村集市——赤水。很早以前,离赤水1公里处的田地生铁锈水,人们把它叫作“赤水”,有人在此开店做生意,人们把它叫作赤水铺。虽然来往行人坐歇不少,但是买卖萧条。有一次半仙陈朗路过指点:“要开店铺,必须迁移至狮头半山建街市。”后人按陈郎的指点,把赤水铺迁到狮头山腰,建街道做生意,街道名还叫赤水。风水先生又说:按“五行”论,赤水面对“丙向”的双髻山属火,恐怕时有火灾发生,需要架楼梯岭,雕石龟,修水巷,砌七星池,建德水殿,开辟锦水,即可制火邪。人们一一照办,锦水从此而得名,因此历史上有叫“赤水”,亦有叫“锦水”。
传 .豪德化县上涌镇有个传豪村,又称“传卿”。相传明永乐十二年(年),当地蒋应得中举人,其友御史凌辉屡劝其继续仕进,蒋应厌世不从,隐居村中教授,培育英才,故有“传豪”“传卿”之称。当地又把传卿方言谐为“茶坑”。
蔡 .径三班镇有个村庄叫蔡径,但这里并不住居蔡姓的人家。其地名的由来有着一则风趣的传说。从浔中镇高阳进入蔡径的一条古路边,有一块大石,其形状似一只龟在爬行,昂头朝向天马山,其路称石龟岭,龟壳古时为占卜器物,称为蓍蔡。相传过去有个风水先生,见其地谶语:“龟若爬到天马山,天马山即可成帝都。”所以人们把石龟当为吉祥物,取石龟及路过之径“蔡径”作为地名。
龙 .阙三班镇龙阙村,有人叫“能屈”或“龙屈”,说法不一。“龙阙”之名缘何而来?相传早时赖姓开发该村时,建有一祖厝,风水先生认为该地如“龙虾出海”,将来一定会出人才。后来该村赖天与以拔贡登归天榜,皇帝赐匾额“皇命帝阙”。后人为纪念祖德恩光,取名“龙虾出海”的“龙”字,“皇命帝阙”的“阙”字,组成“龙阙”两字作为地名,留传至今。
安 .村德化县杨梅乡有个叫安村的村庄,过去称“咸存”,因为地处偏僻,历来是外地人避乱逃荒之所。定居者来自四面八方,有李、赖、陈、连、林、苏、刘、温等十多个姓,但他们能够和睦共存,日渐兴隆,咸受其益,所以有“咸存”之称。后来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又把它更名为“安村”。
格 .头德化县国宝乡有个格头村,昔称“甲头”,意含有“人文辈出,独占鳌头”之意。据宣统辛亥年(年)《龙浔连氏族谱》记载:甲头连氏入闽始祖“连总,字会川,唐咸通间(—年)领乡荐进士及第,初知广州,后官待从任大理寺评事,赠金紫大夫,所作十二楼台赋,太原温庭筠称其典丽,又以后嗣相继登第,时誉为赋笔传家,闽中第一”。同谱中又云:“传至总公,赋笔传家,肇基闽县,簪缨继世,屡宴琼林”,有独占鳌头之誉。明初,连克宗入德开基,居鸡冠岐之麓;二世连元长,由岁贡升授新建县主薄;三世连碧,由明经出仕南京留守卫吏目,至成化间升授惠州府博罗主薄,一时人文甲冠全邑,溯祖及今,遂把鸡冠岐居住之地命名“甲头”,后人不知其源,谐音讹为格头。
小垵与相安浔中镇石鼓村有个自然村叫相安,又叫小垵。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年),曾穆任德化知县,将其高祖父(内侍省使)曾宏棺木迁葬于此地。后来曾穆之孙曾公亮入朝为相,皇帝准建相安院守坟。遂在石笋寨兜、曾宏后妻林氏墓前建相安院,买田二顷八十余亩,收租百石,充当院租,专供子孙祭扫坟墓之用。曾公亮的四世从孙、状元曾从龙,又在相安院立碑、建华表,从此,这地方就叫相安,墓叫相安墓。相安和小垵方言谐音,因此后人又把这个地方叫小垵。牛嘴濑传说石牛山本来有两只牛,经常相斗,其中有一头斗输了,就跑到山下溪边来喝水。喝饱后不敢再上石牛山,就被当地土地公点化成一块大石头,停在水口镇村场村石柱的溪边,后人就把这段溪叫作牛嘴濑。
显佛潭从前,德化县城大卿宫雕保生大帝圣像,雕像师傅的手被雕刀割伤,血流不止,师傅一生气,将快雕好的保生大帝扔入溪里,让它随溪水漂流到一个潭里。有一天,村里有人来潭里撒网捕鱼,鱼没有网到,却将那尊保生大帝网了上来,那人将保生大帝带回家,放在厅堂的土地坛上。没想到过了几天,保生大帝显灵,有求必应,祈求的人越来越多,那捕鱼人就将保生大帝送到柱峰岩里去奉祀。从此,这个潭就叫“显佛潭”。
白马埕水口白马埕原来叫“马坂埕”。宋末元初,陈蔚(陈统军)抗元战败阵亡,尸体被运回故乡南埕连山村,他骑的白马跟随着灵柩在后面走。当走过一大山岭时,马失前蹄,跟不上灵柩。到了马坂埕一条通往连山村的木桥时,桥却突然断了,白马过不了溪,望着连山方向,急得跳来跳去,不吃不喝,啼啸不止,最后竭死在桥头上。后来,村里为了纪念这匹忠烈白马,就建了一座“兴安宫”,奉祀这匹义马,并改称马坂埕称“白马埕”。
盖山宫传说盖山宫位于杨梅乡安村村西洋坂村落。因该宫地处安村村盖山,因此得名,始建于清代末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废。于年集资重新修建。歇山式,木结构,燕尾翘溪,双龙戏葫芦饰顶,建筑面积20平方米。内供“灵石尊王”。早期,传说有一老翁去放水灌田,圳头一块石头堵住,水不能流过,于是老翁将石挪开,但奇怪的是石又自动挪回原位,老翁又将之挪开,石又复回原位,如此挪、复数次之后仍无法将水引至农田。老翁纳闷、惊奇,便对着奇石诚心祷告说:“奇石、奇石,你如果是神灵就跟我走吧!”于是老翁就地割一条山藤捆住石头,嘴里念道:“神灵你跟我走!若喜爱在哪个地方,自己选择在那居住吧!”老翁抱着奇石走啊走,走到安村西洋坂盖山山脚一个小山包时,山藤忽然断裂,奇石滚落于地,并不停地摇晃着,好像在说:“我要在这里居住”。于是老翁就把这块奇石安放在那个地方,旁边又另找几块石头砌成一座四方形的石堆。几天之后,奇石托梦给老翁,要求盖一间屋宅供奉,老翁正在为难没有这个能力,奇石好像知道老翁的难处,又说:“过几天会发大水,你不用担心木料的问题,木料会顺水而来。你只需请几个木匠来就行。”几天后果然山洪暴发,上游很多木头被洪水冲流到山下一个转弯处,整整齐齐摆放在那里。于是,老翁请来几个木匠,在此地建造一座盖山宫,供奉奇石为“灵石尊王”。后村民常来求财、求子、求平安,都很灵验,灵石尊王自此庇佑全村风调雨顺。(来源:《德化县地名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