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
这些你时常听的名字
是不是真的只是听了而已
你也曾到过几个石窟
你也曾愤慨石窟的破坏
但就是这被中国人时时提起的石窟
它们到底是什么?
我们到了石窟看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带领大家
一起看懂中国石窟寺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竖石佛摩崖造像,亦称竖石佛石刻,位于交城县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约米路西南山坡。创建于北齐至唐时期。石窟刻于一块独立的大石上,石头高7.2米,长8.88米,顶部呈金字塔状,立面面积63.94平方米。共计石窟62个,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造像一百余尊。正中最上1号窟最大,火焰门,洞口呈方形,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雕饰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高大肉髻,着双肩大衣,内有神祗支,衣纹呈“U”形雕饰,疏朗、简略。阿难、迦叶合十侍立。左侧佛像结跏趺座,右侧佛像垂足坐姿,窟口两侧有武士站立护卫;胁侍菩萨立像,依山雕凿。身材修长,优美自然,身着沙丽,天衣硕长,纹饰华丽。浮雕佛塔位于岩面南向,高1.9米,下部平座呈方形,塔身一层,方形塔门,为唐宋时代四门塔式样,塔檐迭涩挑出;中部莲座以上又设两层四面千佛龛;上部塔刹部件7件,与交城元代墓塔相似。寺东西长18.8米,南北宽10.88米,占地面积.5平方米。正殿建筑重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年),明末毁于兵燹。明正德十六年()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年)重修告竣,道光七年(年)大修,解放战争时期拆毁。竖石佛寺原为一进院落,正殿面宽三间,前有廊,巨石内置;南、北厢房各两间,东端建山门。年9月3日,交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北各25米,东至河槽,西至山顶。建控地带范围:南北各50米,东至河槽,西至山顶。保存现状摩崖造像石刻表面存在风化,石刻及洞壁彩绘均出现不同类型文物病害。
石窟寺是什么?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石窟寺,就是开凿在山崖上的佛寺是模仿地面的佛寺建筑而建造与一般佛寺的功能相同都是用来拜佛、起居和禅修等因此石窟中往往都雕或塑有佛像石窟寺比普通寺庙更加坚固耐久,易于长存是僧俗信徒修功德、祈福田的理想场所一般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地方开凿古人建造石窟很有智慧为尽量避免窟洞垮塌石窟建设一般都从上往下挖掘挖出来的石块尽可能规则这些石块又可以用来建造其他房子比如云冈石窟的建设就是如此小知识:按佛经的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种相好,这样静虑入定之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交融的境界。
石窟寺怎么来的?
中国石窟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可到16世纪。石窟寺起源于公元3世纪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开始凿山开窟。佛教创立后,佛教徒借用这种,适应印度当地炎热气候的寺院形式。而后逐渐流行,最有名的就是印度的阿旃(zhān)陀石窟。
入华发展
随着佛教传播,石窟寺及其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内地。大约公元3世纪,龟兹国已成为葱岭以东的佛教中心。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新疆地区石窟寺最集中的区域,现在存有克孜尔等石窟。
开花结果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繁荣,开凿石窟风气盛行。4世纪末期,河西地区有石窟出现,甘肃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就在东晋十六国时的北凉建造,这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学术界称之为“石窟鼻祖”。
5世纪初北魏灭北凉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佛教和石窟寺开凿传入中原,北魏和平初年()云冈石窟开凿,长期以来这是中原石窟寺开凿的中心,公元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城南开凿龙门石窟,洛阳为中心的石窟寺群出现。公元、年(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东部石窟以邺城和太原为中心,出现了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小南海石窟等。敦煌石窟与麦积山石窟分别在前秦和后秦时期,已经开始开凿。
公元6世纪~8世纪,石窟寺开凿增加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凿建造。8世纪后,唐朝由盛转衰,北方开窟衰落,石窟中心向政局稳定的西南转移。宋辽金元时期,开窟稍恢复,而到了明清,开凿工程已趋于寂寥。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北魏修建石窟的原因主要是佛教在北朝的繁荣发展和北魏政权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佛教发展上,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因为佛教的教义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是冲突的。
自魏晋以来,天下大乱,中原混战,战争连绵不绝,广大民众陷入苦难的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饥荒和死亡都是常事,迫切需要精神的慰藉。而佛教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旗帜在乱世非常有吸引力,信佛的人也就逐渐地多了起来。在北魏时期,从帝王到大臣整个统治集团都是信奉佛教的,百姓剃发当僧尼的人数也非常多,在太武帝时期,佛教徒的增加甚至导致了战争中兵力的缺乏,才引来了短暂的灭佛,但太武帝死后,佛教又很快恢复。所以,修建石窟是北魏政权和百姓尊崇佛教的共同需要,是佛教信仰在北朝期间繁荣发展的体现和结果。
下面,我来着重讲北魏石窟为什么从云岗延伸到龙门。这要从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来说。云岗石窟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大同市在北魏时期叫平城,天兴元年(公元三九八年),道武帝拓跋珪将国都自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境内)迁至平城(今大同市),迄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四九四年)再次迁都洛阳,大同作为北魏王朝政治、文化的中心几近百年。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孝文帝迁都的故事就更有名了,洛阳在东汉就是都城,北魏迁都后方便了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并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修建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北魏的官方行为,而且这在北魏时期是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都选择在都城附近。
修建石窟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昙曜。北魏太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大肆灭佛、诛戮长安沙门、焚毁天下一切佛经,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史称太武法难。虔诚的佛教徒昙曜死里逃生。他顶礼膜拜的佛像,如今荡然无存,内心渴望一种方式能够让佛像万世长存。于是,效仿印度石窟,雕凿石佛像的想法在内心萌生。恰在此时,文成帝继位。文成帝本来就反对太武帝武断灭佛,为了弥补先帝过失,他欣然采纳昙曜雕凿佛像的想法,从官方予以大力支持。昙曜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他选择适合雕刻的武州塞断崖作为开窟之所,亲自操刀设计。当然他也不是闭门造像,自从目睹敦煌鸣沙山的石窟,便久久不能忘怀。
五座石窟,先后拔地而起。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时,也分别象征自太武帝以下的五位皇帝个人。望着巍峨的佛像,信众沸腾了。此风一开,文成帝之下的历代帝王纷纷效仿,于是有了云冈石窟。
公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修建石窟的风气带到了龙门。于是,长达年的龙门石窟营造史拉开了帷幕。龙门石窟的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是北魏造像的代表作。此时的僧人是帝王殿前的座上宾,佛教也成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不仅是北魏,之后的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都有续作。
到了唐,龙门石窟迎来的营造巅峰。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大唐皇室纷纷发愿造像。武则天更是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修建奉先寺摩崖群雕,已武则天为原型的卢舍那大佛气势磅礴,端坐伊水之上,俯瞰大唐繁华,已成为龙门石窟乃至盛唐的象征。梁武帝时,佛教已经在我国萌芽。但是那时候的佛教,有很多是中国化的影子。实际上没有阐述到佛教的真谛。像是中国的苦行、或者是道教的文化的缩影;也像是巫术的变形。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从此佛教步入正轨。有史记梁武帝会达摩的精彩片段:梁武帝:“我造了许多寺院、供养了许多出家人,有多少功德?”达摩:没有功德。梁武帝:“我是什么人?”达摩:不知道。
因此,梁武帝恼怒,并认为不投机而放弃了达摩的传法机会,因此达摩来到了北魏。从此,北魏佛教兴起,禅宗一花开五叶的鼎盛时期也是在北魏有的开端。
两大石窟中云冈石窟为例,说说石窟的起因。云冈石窟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招著名出家大和尚,得道高僧昙曜主持而作。其中蕴含了印度与中国民间的许多文化特点,最主要的是云冈石窟内涵的菩萨像、出家人像都是逼真的写照。昙曜将一生所学所感融进其中,生动而恰当地表现出了佛教的真谛,与印度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个人暗自猜想昙曜所做五窟寓意深长啊!既表现了当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在石窟内能看得到当时的佛教发生发展的痕迹还能体会出达摩来东土后的艰难历程。更在一些细节上达到了“知音者懂”的意境,能够看懂石窟就能识昙曜本心、识达摩本心、识佛教之真谛。一个已知“功德皇帝身外物,随缘弄景不识人”的人,会做不朽的石窟,能是为了功德吗?将达摩祖师的一腔热血灌注到石窟,估计才是建窟之初衷吧?这,才是云冈石窟的价值吧?也是北魏建造了所有石窟的真正原因吧?
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