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 行书对联《发心忘己联》
小传:
即李叔同(-),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祖籍山西洪桐县,但出生于天津,后来奉母南迁上海,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李叔同(-)幼名文涛,后名广平,号漱筒、瘦桐,三十九岁出家,释名演音,号弘一,别名多至二百余,以叔同、弘一最着。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一清进士、盐商家庭。幼颖慧,从赵幼梅学词,从唐静严学篆刻、金石学,弱冠即有相当造诣,曾刊行《李庐印谱》、《李庐诗录》,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留学日本上野美术学校,善西画及音乐、戏剧,曾与曾孝谷等组春柳剧社,为话剧先驱。归国后历任上海《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任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绘画、音乐教师。年剃度于杭州虎跑寺后精研律宗,往返讲学于温州、宁波、杭州、泉州、厦门等地,年圆寂于泉州。工篆刻、填词及歌曲,尤善书法,书法多写经典禅语,清和恬淡,简净超逸。着有《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乐石集》等。
品评:弘一书画,早年师从唐育垕,并与王襄(纶阁)、王钊(雪民)、孟广慧等切磋艺事。金石之学,弱冠前即有相当造诣。书法远宗魏晋,近师八大,圆浑淳朴,绝无锋芒圭角,一以自然清朗为归。其圆润含蓄的线条、舒朗瘦美的结体,给人以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书风清秀凝重、自然超脱。晚年以工楷写经为主,笔法纯熟,结体严谨,书风恬静蕴藉,不激不厉。亦精篆刻。其印取法秦玺汉印,并参以古铜碑版,颇受浙派徐三庚的影响,印风冲淡质朴。
释文: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己卯夏沙门一音时年六十。
弘一(-) 行书横幅《华严贤首品偈》
小传:
即李叔同(-),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祖籍山西洪桐县,但出生于天津,后来奉母南迁上海,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李叔同(-)幼名文涛,后名广平,号漱筒、瘦桐,三十九岁出家,释名演音,号弘一,别名多至二百余,以叔同、弘一最着。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一清进士、盐商家庭。幼颖慧,从赵幼梅学词,从唐静严学篆刻、金石学,弱冠即有相当造诣,曾刊行《李庐印谱》、《李庐诗录》,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留学日本上野美术学校,善西画及音乐、戏剧,曾与曾孝谷等组春柳剧社,为话剧先驱。归国后历任上海《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任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绘画、音乐教师。年剃度于杭州虎跑寺后精研律宗,往返讲学于温州、宁波、杭州、泉州、厦门等地,年圆寂于泉州。工篆刻、填词及歌曲,尤善书法,书法多写经典禅语,清和恬淡,简净超逸。着有《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乐石集》等。
品评:弘一书画,早年师从唐育垕,并与王襄(纶阁)、王钊(雪民)、孟广慧等切磋艺事。金石之学,弱冠前即有相当造诣。书法远宗魏晋,近师八大,圆浑淳朴,绝无锋芒圭角,一以自然清朗为归。其圆润含蓄的线条、舒朗瘦美的结体,给人以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书风清秀凝重、自然超脱。晚年以工楷写经为主,笔法纯熟,结体严谨,书风恬静蕴藉,不激不厉。亦精篆刻。其印取法秦玺汉印,并参以古铜碑版,颇受浙派徐三庚的影响,印风冲淡质朴。
释文: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上虞法界寺旧藏明版华严经残纸为书华严贤首品偈以奉翼时居士供养沙门一音丙子年五十又七
印辟
林语堂(-) 行书条轴《杂文》
小传:
林语堂(-),初名玉堂,后改语堂,福建龙溪人。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是个幽默、学贯中西的学者。先执教于北大和厦大,后专事著述。以《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畅销书驰名于世。
释文: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节,只靠一志字作陪,不外空乏其身,便心悸意馁,拂乱其所作为,更萦行郁闷,不想做人了。林语堂。
郑振铎(-)信札与景超、孝通、循止书:
小传:
郑振铎(-,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五四”时期曾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年与沈雁冰、王统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同年到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年后主编《小说月报》。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文学季刊》、《世界文库》主编,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期间留居上海,坚持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年后参与主编《文艺复兴》、《民主》周刊等。建国后,历任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等职。年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着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林徽音(-)楷书对联《宵清山空》
林徽音(-),原名林徽音,福建福州人,生于杭州。其父林长民,叔父林觉民。年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同时﹐兼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着有《天宁寺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云岗石窟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等。
释文:
宵清籁灭黄鹤时警,山空迹孤白雁忽来。
壬午仲冬十二月林徽因书于播州客中
印章:林徽因之印
蔡一槐草书条轴《自作诗》
小传:
蔡一槐,字景明,福建晋江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工画墨兰竹石,善小楷行草。
黄元亨(1601—1631) 草书扇面《七言律诗》
小传:
黄元亨(1601—1631),字幼嘉,号二易。福建泉州人。家贫,自幼天资聪敏,智力过人,且勤奋好学,刻苦攻读诗书,阐经研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作诗文,力求新颖而不落俗套。天启七年(1627)年,黄元亨乡试中举。数年后,得授四川合州知州,惜未上任便病殁了。黄元亨曾在虎岩寺与诗友文朋吟咏唱和,引领惠邑诗坛,诗名在当时影响甚大。
释文:
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少妇随。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山简归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书似子因老词宗,黄元亨
吴之颖行书扇面《草书七言律诗》
小传:福建福清人。隆武二年()举人,字伯闇,堂号野回庵。
释文:吴之颖草书七言律诗·陆龟蒙《和袭美褚家林亭》
一阵西风起浪花,绕栏干(原诗为杆)下散瑶华。高窗曲槛仙侯府,卧苇荒芹白鸟家。孤岛待寒迎(原诗为凝)片月,远山终日送余霞。若知方外还如此,不要乘秋(原诗为秋乘)上海槎。
癸丑初书于夏洛中安国寺精舍,呈足翁老社台正字,吴之颖。
印:吴之颖印,野回庵
郑孝胥(-) 楷书对联《含英镕裁联》
小传:
郑孝胥(-),字苏戡,一字太夷,又称海藏,书斋名海藏楼,福建省闽侯人。年清光绪八年举人,福建乡试解元,光绪八年()客居天津,为李鸿章幕僚,光绪十七年()东渡日本,任驻日使馆书记官和神户、大阪领事,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与邓实、刘诗培、章炳麟等在上海组建建国保存会。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年投奔溥仪,为清室复辟四处奔走,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所作苍劲朴茂。工诗,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晚清同光体闽派的领军人物。著有《海藏楼诗集》。
释文:
含英咀华宫商协奏,镕裁就理识鉴居宗。敖祥仁兄大雅属古微集杭世骏李兆洛语孝胥
印章:郑孝胥印、苏盦
郑簠(~)隶书条轴《临孔宙碑》
小传:
郑簠(~),字汝器,号谷口,谷口惰农,谷口老农,人称谷口先生,此外偶署书癖老人,良常山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间祖父一辈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名医郑之彦次子,终身不仕而秉承家业,深得家传医学,直至晚年仍“日以医道应酬”,工八分书,雅好文艺,黎简(—)《种榕》云“嗜石昔米黼,爱竹今郑簠”,好竹,以竹子制作玩好,以八分书作铭,并亲自刊刻,可见其品味,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张在辛(-?)在《隶法琐言》中说:“先生生平专力于此,购求天下汉碑,不遗余力,见其家藏古碑,积有四橱,摹拟殆遍。”郑簠隶书在清前期影响至大,除南京、扬州之外,波及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周亮工、周在浚父子,张贞、张在辛父子,顾苓,孔毓圻,王概、王蓍兄弟,禹之鼎,万经,林佶,吴瞻澳、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高翔、金农、朱岷、朱文震、汤陟、毛炜皆规模其隶书面目或受其熏染。
品评: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道:“汉碑结癖谷口翁,渡江搜访辨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其隶书受益于《郑固》、《史晨》、《夏承》诸碑,最得力于《曹全》。
阎若璩称郑簠为书坛“圣人”。清方朔《枕经堂题跋》曹全碑跋:“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匾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清梁巘《评书帖》:“郑簠八分学书汉人,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王良常不及也。然未得执笔法,虽足跨时贤,莫由追踪前哲。”清钱咏《履园丛话》:“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谷口分隶,在当时殊有重名,以汉石律之,知其未入古也。然笔较唐分则稍纵,故尚不伤雅。”
释文:
延熹六年正月贡登王室阍阈,夙夜在公,明明乃绥二县黎仪,以康时廱,抚兹岱方,帅彼山人,南敏孔馌。
汉泰山都尉孔宙碑,君讳宙,字季将,为泰山都尉,孔子十九世孙,北海融之父也,字体宽舒古劲,允为东汉大家。庚午二月伊秉绶
印章:郑簠之印脉望楼
辜鸿铭(-)行书横幅 《心诚求之》
小传:
辜鸿铭(-)字汤生、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留学英、法、德等国。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曾为张之洞幕僚,一边协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后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清末官外务部左丞,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年,和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作有《读易堂文集》等,译有《痴汉骑马歌》。又以西文介绍儒家经籍,将《论语》、《中庸》、《大学》等译为英文。另撰有《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
释文:
心诚求之辜鸿铭
印:辜鸿铭印读易老人
曹学佺 五绝一首《节录袁宏道中秋偕诸衲泛舟洞庭》
小传:
(年-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参议.
释文:
帀地云销尽,平湖绝点青。琉璃天子月,香水海王城。曹学佺
印:曹学佺印能始
释隐元明 南无观世音菩萨
小传:
福建福州人。明末清初僧。清顺治十一年()到日本长崎,成为长崎兴福寺第三代主持。
释文:
南无观世音菩萨隐元书临济正宗隆琦隐元之印
苏廷玉(——年) 清 同契、大观联
小传:
苏廷玉(——年),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福建同安人。嘉庆十九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任刑部主事。历任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山东、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总督,大理寺少卿等职。著有《亦佳宝诗文钞》、《从政杂录》、《温陵盛事》等。
释文:
《苏廷玉对联》
同契言兰古风咏竹,大观在水和气为春检斋二兄同年大人雅鉴鳌石弟苏廷玉
印:廷玉印信鳌石
詹绍安(-)清 轻弹、雅操联
小传:
詹绍安(-),字伴元,号竹轩,福建闽清人。清光绪元年()举人。光绪三年()武进士,探花,钦点御前三等侍卫。性豁达,又文儒风雅。爱好琴棋书画,书法尤妙。中锋行笔,流利劲健,自然洒脱。曾客台湾,大家望族多藏其墨迹。
释文:
《詹绍安对联》
轻弹惊鹤舞,雅操起龙吟梅溪竹轩书
印:丁丑侍卫詹绍安印
魏建忠清 短文两篇
小传:
榜名建中,字治原,福建周宁人。清嘉庆二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编史修志,在史学界卓有声望。著有《福建通志》、《政和县志》、《屋漏过讼录》等。
释文:
青蹊源出青山,裯水旁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岳,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赓臣二兄属和斋魏建中
印:魏建中印和斋
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于其处得遗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廉驾白驹临天水心踌蹰和斋魏建中
印:魏建中印和斋
施乾(—)清 短文一篇 28.5X59
小传:
施乾(—),台湾淡水人,社会慈善家,年创办慈善机构爱爱寮的。
释文:
锡朋王君以其先德云浦先生北上行看子索题,披图省览俨然有太原公子裼裘而来气象,京华为人才渊薮冠盖云集地,先生绮龄玉□裘马入都,春明门外遍踏软红,想见据鞍顾盼扬鞭得意时也。今者回首故都禾油麦秀已无复觚棱之梦矣,鼎革以后,兵燹屡经故家遣物,或竟荡然,王君独能守其先泽不坠,非孝思不匮者能之乎?泚笔书此媵以截句。
萧瑟河山落日寒,翩翩裘马上长安,匡庐面目今犹在,留与云仍仔细看。
民国卅六年春二月晋江健庵施干谨题时年七十有四
印:施干私印健庵
苏镜潭(?~)清 《节录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小传:
苏镜潭(?~)号菱槎,苏廷玉之后,福建泉州人。光绪廿八年()举人。曾署理晋江县令三年,后任《全闽日报社》社长。一九一八年,苏镜潭随林菽庄长子林小眉东渡台湾。客居多年,对台湾山川景物、风俗民情甚为熟悉,寓之于目,痛之于心,发为吟咏。为人豪放磊落,诗如其人,一九二四年,他将所写七绝百首,编为《东宁百咏》梓行,不仅留雪泥鸿爪之迹,也以此寄托黍离之悲。后归居泉州,为弢社社员,一度在昭昧讲授诗学。著有《东宁诗草》两卷。
释文: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书请平山先生雅属晋江镜潭
印:菱槎苏镜潭印
苏鏡潭清 《清流朝晖对联》
释文: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必贵贤弟雅属菱槎镜潭
印:镜潭菱槎
林骚(—)等 清 林骚、杨昌国、苏大山(荪浦)行书、吕潜隶书X33X4
林骚(—),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福建泉州人。光绪卅年(年)进士,授镇江知县,因无意仕途,告假归里,致力吟咏,主持泉州温陵弢社多年,一生诗作多首,为一代诗人。著有《半邨诗集》。
苏大山:
苏大山(-)字荪蒲,又字君藻,福建泉州人,近现代藏书家。编辑《红兰馆藏书目》、《温陵文录》、《温陵诗徵》,著有《红兰馆诗抄》。
释文:
《林骚岁暮律诗》
春来已觉岁非赊,犹听冬冬腊鼓挝。人射愁肠穿柳叶,天留老眼看梅花。珠如徙浦渊沈蚌,玉不颓山陆起蛇。日短霜寒谁遣此,更堪旧恨说琵琶。焕冰仁兄雅属半邨老人林骚书岁暮律诗
印:半邨老人
《杨昌国自作诗》
鄂渚秋风憯不扬,晴川树色黯苍苍。尽教鹦鹉词能丽,却惜蜺虹焰太芒。江水咽流悲鹏鸟,鼓声沉痛掺渔阳。少年终被才华误,芳草萋萋几断肠。庚寅秋录旧作焕冰仁兄大雅属,宜侯杨昌国
印:得仙人之旧馆船亭吟草宜侯长寿
《苏荪浦旧作一首》
瓯水悠悠白日斜,芙蓉花发在天涯。纵然误被风吹至,却喜看山到永嘉。登临先上谢公楼,大好江山足散愁。游屐一生能几两,醉吟横睨海天秋。录旧作应焕冰仁兄雅属苏荪浦
印:苏大山印荪浦
《吕潜》
戍鼙声急忍题(),聊籍斋堂纾郁陶。身寄金戈诗思苦,心忘()弹酒情高。黄花浥露滋娇靥,白雁催霜氄濯毛。飞植何知尘世劫,几人今日不牢骚。
焕冰先生雅属即希二政吕潜录重九小集惠仁夺未是草。
印:吕潜小()或水迂?
曾光斗清 《石是诗从对联》
小传:
字璧东,又字星斋,福建古田人。道光十九年()举人,咸丰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同治二年,随提督林文察渡海赞军务,光绪初为引心书院山长,光绪七年()岑毓英抚闽,延访备顾问。晚掌教鼇峰书院。
释文:
石是米癫袖里出,诗从摩诘画中来
星斋曾光斗
印:星斋曾光斗印
王崧辰清 《旧学新知对联》
小传:
同治十年进士,曾任江苏华亭知县,光绪11年入福建船政局掌文案,萨镇冰等人的老师。
释文: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得深湛
瓶舫世六兄雅鉴弟王崧辰
印:王崧辰字筱希号兰君辛未词臣
黄涛清 《节录陶渊明移居(其二)》 59X
小传:
黄涛,字天水,号文川,福建同安县人。乾隆进士,曾任湖北长乐知县,政声颇佳。晚年在厦门玉屏书院讲学。
释文: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几(应为纪),力耕不吾欺。黄涛书
印:涛印方折
卓孝復清 短文一则
小传:
卓孝復字凌云,又字芝南,号巴园老人,又号毅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翰林,能诗善画,山水似林纡。
释文:
卓孝复:
金石其性,芝兰其心。声如啸虎,体秉威麟。胞同六合,位列三庚。言思可复,事必观成。公私一辙,取舆分明。克勤克俭,若虚若无。肯构肯堂,尚坚尚厚。义举争先,善行恐后。年逾古稀,力能担负。老当益壮,居然黄考。颍川和凤,鸣曰归昌。六旬偕老,双桂聊芳。儿孙绕膝,诵读承欢。尊师亲友,德音莫忘。懿与内助,洵可并扬。峕龙飞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臈月
印:翰林毅斋
钮承籓清 《节录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小传:
钮承籓字耕荪,晚号耕叟,浙江乌埕人。清光绪举人,状元钮福保子,曾任厦门海防同知,同安,光泽县令。
释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都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梅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中元辛未春三月耕丝钮承籓书于醒看◎◎书楼。
张寿祺—)清 《顾渚东风对联》
小传:
张寿祺(—),字介庵,福建莆田人。清代书法家。光绪乙酉()拔贡,朝考一等,授吏部主事。光绪二十七年(),任莆田县立小学监督。光绪三十二年(),进京供职,补任文选司主事。年任仙游县长。
释文:
顾渚一瓯春有味,东风百里雪初晴。
介庵张寿祺
印:张寿祺印◎◎
陈庆镛(~)清 《节临争座位帖》
小传:
陈庆镛(~),字乾翔、笙叔,号颂南,福建晋江人。清道光十二年(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授御史。力主抗英与改革军政,与朱琦、苏廷魁并称为“天下三大鲠直御史”。又是一位精研汉学和金石学学问渊博的学者,著有《籀经堂文集》、《三家诗考》、《说文释》《古籀考》等。
释文:
如鱼军容阶虽开府,官即监门将军,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此,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只可于宰相师保座南,横安一位,位如御史台,众尊知杂事御史,别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圣皇时,开府高力士承恩宣传,亦只如此横座,亦不闻礼数。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辅国倚承恩泽,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颂南陈庆镛
印:臣庆镛颂南李子
黄抟扶(~年)清 《节录圣教序句》
小传:
黄抟扶(~年),字通材,号祝堂,福建晋江人,同治十三年()进士,选庶常授编修,授刑部浙江司主事,光绪间移居鹿港,光绪二十九年,黄抟扶和黄谋烈等人创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工书法,以颜鲁公、赵子昂为宗,有馆阁遗风。
释文:
爰自所歴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湿火宅之干焰,共拔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霞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麈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丁酉小春祝堂黄搏扶
印:黄搏扶印祝堂翰墨(曾经李氏德谦湖心山房鉴藏)
杨宝吾清 《节临争座位帖》
小传:
杨宝吾,湖南靖州人,咸丰辛酉科拔贡,先后任屏南知县、彰化知县。
释文:
惟是开府特进,并是勋官,用荫即有高卑,会?合依伦叙,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贼所逼,一至于此,振古未闻。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
甲戌新秋仁兄大人正杨宝吾
印:杨宝吾印西庚
吴鲁(-)清 《道心书味对联》
小传: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福建晋江人,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授翰林编修,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资政大夫。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工书,善小楷。著有《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杂著》、《国恤恭纪》、《文集》、《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诸日记》、《正气研斋类稿》、《正气研斋遗诗》、《百哀诗》、《纸谈》等。
释文:
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于水养鱼。紹贤仁弟雅属肃堂吴鲁
印:吴鲁印肃堂又号且园
李玉鸣(—?)清 《东坡短文一则》
李玉鸣(—?),字延璜,号靖亭,福建安溪人,乾隆元年(年)进士,精书法,官至御史,为官清正忠直。纂有《大清通礼》。
释文:
东坡居士睡足饱饭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齐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右录苏长公集李玉鸣
印:李玉鸣印靖亭
庄俊元(—)清 节录《谏太宗十思疏》
小传:
庄俊元(—),字克明,号印潭,自号四休子,福建泉州人,道光十六年(年)进士,入翰林,以散馆一等一名授编修,协助改造满洲文字。任甘肃西宁府尹,后兼道严,告退返乡,兴举乐章,掌教书院,奖励后进,体恤乡邻,为善颇多。好临池,善书法,擅行草,出入于董其昌、赵子昂之间,潇洒遒劲,泉州一带流传甚多,亦留意泉州方言,著有《俚言徵》。
释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理),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曾振仲(—)清 《处事治家》
小传:
曾振仲(—)名遒,号望涛,别号升文山人,福建晋江人。光绪二十八年()中举,咸丰中移居台湾鹿港。工书法,取法颜鲁公,善画梅花,泉州有名的商号、古刹寺庙联匾,很多出自其手笔,墨迹流传闽南、南洋、台湾等地。
释文:
处世需存忠厚,治家贵尚谨严。荣业仁兄雅属振仲曾遒
印:曾遒之印振仲
弘一民国 《不是一番寒彻骨》
小传:
即李叔同(-),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祖籍山西洪桐县,但出生于天津,后来奉母南迁上海,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李叔同(-)幼名文涛,后名广平,号漱筒、瘦桐,三十九岁出家,释名演音,号弘一,别名多至二百余,以叔同、弘一最着。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一清进士、盐商家庭。幼颖慧,从赵幼梅学词,从唐静严学篆刻、金石学,弱冠即有相当造诣,曾刊行《李庐印谱》、《李庐诗录》,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留学日本上野美术学校,善西画及音乐、戏剧,曾与曾孝谷等组春柳剧社,为话剧先驱。归国后历任上海《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任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绘画、音乐教师。年剃度于杭州虎跑寺后精研律宗,往返讲学于温州、宁波、杭州、泉州、厦门等地,年圆寂于泉州。工篆刻、填词及歌曲,尤善书法,书法多写经典禅语,清和恬淡,简净超逸。着有《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乐石集》等。
品评:弘一书画,早年师从唐育垕,并与王襄(纶阁)、王钊(雪民)、孟广慧等切磋艺事。金石之学,弱冠前即有相当造诣。书法远宗魏晋,近师八大,圆浑淳朴,绝无锋芒圭角,一以自然清朗为归。其圆润含蓄的线条、舒朗瘦美的结体,给人以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书风清秀凝重、自然超脱。晚年以工楷写经为主,笔法纯熟,结体严谨,书风恬静蕴藉,不激不厉。亦精篆刻。其印取法秦玺汉印,并参以古铜碑版,颇受浙派徐三庚的影响,印风冲淡质朴。
释文: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丁良居士玄詧()()
印:弘一
弘一民国 《不为自己求安乐》
小传:
即李叔同(-),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祖籍山西洪桐县,但出生于天津,后来奉母南迁上海,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李叔同(-)幼名文涛,后名广平,号漱筒、瘦桐,三十九岁出家,释名演音,号弘一,别名多至二百余,以叔同、弘一最着。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一清进士、盐商家庭。幼颖慧,从赵幼梅学词,从唐静严学篆刻、金石学,弱冠即有相当造诣,曾刊行《李庐印谱》、《李庐诗录》,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留学日本上野美术学校,善西画及音乐、戏剧,曾与曾孝谷等组春柳剧社,为话剧先驱。归国后历任上海《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任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绘画、音乐教师。年剃度于杭州虎跑寺后精研律宗,往返讲学于温州、宁波、杭州、泉州、厦门等地,年圆寂于泉州。工篆刻、填词及歌曲,尤善书法,书法多写经典禅语,清和恬淡,简净超逸。着有《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乐石集》等。
品评:弘一书画,早年师从唐育垕,并与王襄(纶阁)、王钊(雪民)、孟广慧等切磋艺事。金石之学,弱冠前即有相当造诣。书法远宗魏晋,近师八大,圆浑淳朴,绝无锋芒圭角,一以自然清朗为归。其圆润含蓄的线条、舒朗瘦美的结体,给人以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书风清秀凝重、自然超脱。晚年以工楷写经为主,笔法纯熟,结体严谨,书风恬静蕴藉,不激不厉。亦精篆刻。其印取法秦玺汉印,并参以古铜碑版,颇受浙派徐三庚的影响,印风冲淡质朴。
释文: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朝盛居士玄詧华严经句
印:弘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