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网拍卖稽古游楮,琳琅萃聚

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0901/4689217.html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艺术自媒体/同古堂、撰稿人/林妹妹、图/孔网拍卖

「稽古游楮,琳琅萃聚」古籍善本,金石碑帖

孔夫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可见读书之妙意。

如“《诗》可以兴”为饱读诗书,则可触类旁通,富得想象。文人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引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慨,红袖添香。

“《诗》可以观”,即是提升观察能力,亦可反映时代之精神面貌,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如以诗观盛唐气象,魏晋风骨等。

“《诗》可以群”,可作共同情感抒发,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读书人为何会兴而相和,诗歌唱咏,而彼此相交相知等。

“《诗》可以怨”,则是以诗发心中不平之思,慨世道之艰,可针砭时势等,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亦或“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俱是如此。

孔夫子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书中大道诸多,可修身可养性,而后乃得“齐家,治国,平天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腹有诗书,其气自华,“鸟兽草木”无一不识,兴趣广泛,才学极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

由此,诗书有圣贤,有黄金屋,有颜如玉,稽古游楮,其乐无穷也。而孔夫子旧书网,耕耘旧书市场甚久,于“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可谓轻车熟路,自有其优势。诸多“好书之人”,南北搜访未果,最终也是在孔网,才觅得箧架上之珍籍,可窥其平台卷帙浩繁之一二。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孔网拍卖年春拍

此次,“孔网拍卖”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即有多个专题,囊括宋元佛典、明清精刻本、金石碑帖、稿抄校本等,佳构累累,琳琅萃聚。

其中,如郑炳纯先生“媿斋藏书”,为一位隐藏在民间的版本学大师藏书的首次集中系统展示,殊堪宝之。而孟宪钧“小残卷斋旧藏”,亦因所藏甚富规模及特色,蜚声书林。其藏品融诸家之长,既遵循学术史和书法史的脉络,又兼顾收藏的艺术性和稀见性,值得藏家珍视。

而佛典主题,佛宝熠熠。除北宋刻本崇宁藏外,两部元刻普宁藏一部为民国著录南禅寺藏本,流传有序,且卷末有详细印造刊记。另一部则为《续高僧传》零种。皆为稀见元版佛典,因普宁藏版片于元末已毁,故而今存普宁藏皆元刻元印之本。

明清精刻,亦是精彩纷呈。如明代嘉靖白棉纸《唐文粹》,《文选》,闵凌刻套印《孙子参同》,汲古阁初印本《唐诗纪事》皆为稀见珍品。

稿抄校本中,珍品诸多。李文藻抄校本《海岱会集》即是无刻本流传之名家抄本,且拍品源流清晰可考。而陈寅生旧藏康熙写样本《长物志》,有清代钱币收藏大家鲍康题跋为“文氏故物”,明代誊清稿本《唐诗类苑》填补了《唐诗类苑》编纂上的一段空白,民国《陕西金石志》稿本,章韫胎手稿等,亦是难得。

类此种种,不一而足也。

郑炳纯“媿斋藏书”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白纸

清乾隆内府写本4册

此为内府写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函四册,为内府所编四库全书馆臣所用之本,为研究四库全书编纂状况的传世孤本。

附郑炳纯提要,郑炳纯长文考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乾隆间写本。内史部一册,有当时馆臣批注著者姓名,或注“空”“撤”字样,如李清《南北史合注》改他书,周亮工《闽小记》撤,或注架书前后互倒。皆足证此本为典守四库全书馆臣所用之本。

又史部尾注共若干册。除大典(永乐大典)若干册,实若干册。又每书史部注明若干千,乃当时书价所用制钱。(每千文约合白银一两)可考见彼时书价者也。炳纯记。郑炳纯先生考证之论备矣,内又有某书“移前”“移后”字样,当足证此书为乾隆内府馆臣典守古籍所用之书。内有浮签一页,据郑氏目录曾见此书为严宝善所赠,毛笔书“此书录转赠郑兄”当为严宝善亲笔。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其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张琦辑宛邻书屋古诗录十二卷竹纸

清嘉庆二十年()刻本(王常师父子,周作人旧藏)6册

25.5×16.2cm

此为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宛邻书屋古诗录一函六册,书为张惠言之弟张琦所选古诗,共选唐之前古诗凡一百七十一家一千一百十八首,乐府歌词二百八首,无名氏作品6首,为彰常州诗派之理念。

局部

函套上题跋,钤印累累。内文首跋言封面题签书法极佳,应出自名手。落小松款。次为周作人,云得书于民国廿八年七月七,落款知堂。再次为郑炳纯长篇题跋言此书源流,内页首钤有光绪初书归黄县王氏海西阁印,知为王守训,王常师父子旧物,而郑炳纯眉批曰函套首跋或为王氏先人,此书后归周作人,郑炳纯递藏,源流清晰,洵可宝之。

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八卷竹纸

清康熙借绿草堂抄本(张伯英,黄小松旧藏)2册

钤印:媿斋病鹑读过,饼莼长物,郑炳纯印,敬以此书义助于浙江杭州府武林门外广仁义学永远为有志之士公读者。翰墨生香

27.2×18.7cm

此为康熙间抄本《图绘宝鉴》两册八卷,有郑炳纯多处长篇校记。封面题:避玄字不避祯,弘等字。郑炳纯年曾在《文献》杂志发表《图绘宝鉴及其续书》一文,书内提到此杭州广仁义学藏本《图绘宝鉴》,乃影钞初印本。并说康熙借绿草堂《图绘宝鉴》开化纸本,初印于北京,极稀见,后移至杭州印刷,大约在康雍干三朝连续售卖。

其中一种第六卷有广告:“此书不发书坊,凡诸友赐顾可至孩儿巷口北桥东军蠢寺巷问毛衙便是。”这“毛衙”就是增补第六卷的毛大伦家,其时冯仙湜当已死去,书板归了毛家。这一种封面刻:“蓝田叔冯沚鉴两先生鉴定。”又一种印稍晚者封面无蓝冯鉴定字样,添刻“借绿草堂蔽板”,这个本子内有补板,笫七卷中又增入一些清代画家。还有一种封面作“康熙癸亥(二十二)武林传经掌藏板”者。借绿草堂前后所印各本,其实都是一副板子,后印者除第六、七卷续有增补外,还在卷端剜改纂订重刻人姓名。第八卷原作(今据抄本推知),后学山阴冯仙湜续纂、檇李顾铭仲书参阅,”后印本改为“山阴冯仙湜鉴阅、武林毛大伦善叔增补。”第七卷原作“山阴冯仙湜续纂,弟冯烶季煊参阅”,后印本改为“山阴冯仙湜鉴阅、武林蓝瑛田叔、钱塘谢彬文侯纂辑。”卷八收夏文彦原纂之补遗(删去原有之韩昂续补一叶)、女史“女史”原题冯仙混续纂,后印本改为鉴阅)。抄本中的女史部分卷端仍作第七卷,书口作八卷。后印本补遗在女史后,女史收杨妹子至徐翩翩三十一人,后印本增至九十六人,又一本女史第八叶下重一笫八叶,收堵霞一人事迹。”如此种种,后印本剜改不一而足,故而余绍宋《书画著录解题》以为此书为伪托之作,大概也是因为看到的是后印本。

书内郑炳纯校记,浮签考订随处可见,当为发表文章前的底稿,又对广仁义学做长篇考证,由此可见前辈学者用力之勤,考订之精。又提到第七卷此书经多人之手,函套题签为张伯英,第七卷眉批字迹流畅有力者为黄小松,当有所本。

孟宪钧:小残卷斋旧藏

魏元飏墓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纸本

钤印:孟宪钧印(白)伯衡(朱)

旧拓本2轴

题跋:

1.魏元飏妻王夫墓志铭,石清末出于河南洛阳,初归武进董康后董氏售于日人。一九二四年石毁于地震,拓本有日减无日增矣。辛丑暮春孟宪钧题。2.魏元飏妻王夫人墓志,清末石出河南洛阳,石归武进董氏后售于日本仓氏。一九二四年东京地震石毁于灾不可复拓,拓本罕见。辛丑暮春孟宪钧自题。

拍品内收元飏、元飏妻墓志夫妻墓志,元飏是北魏王室嫡裔,但《魏书》未载,此志为其生平唯一史料,或可补《魏书》之缺。石于清宣统二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张羊村,先归武进董康,后转售日本大仓洋行。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中皆碎成小块,故此二志传拓极罕。

北魏拓跋氏王朝权力更替频繁,战事接踵,民生板汤,元飏以帝裔之贵而无意官场,或许反映了部分王室成员对政治的失望与无奈。此志书法成就颇高,其内容又可补史书之缺,所以可贵。

此志书刻于延昌三年,时当龙门石窟开凿之后,前人评此志书法汇合“洛派”书风,称之为“清劲宛逸”。其结体亦正亦奇,宇间或疏或密,行款错落有致,多姿天成,足堪玩味。《元飏妻王氏墓志》,前人誉之为“抚媚馨远,魏志中无第二品”。二志的书法既属佳品。

此拓精裱立轴为原石拓。同上海书画社本《元飏墓志》比较,“神”、“雅”、“殷勤”等字,书画社本已有泐损,而此裱本完好无损,稀见难得。

吴玉缙金石存十五卷白纸

清嘉庆二十四年闻妙香室刻本4册

钤印:曾藏章武高氏小榘庵、凌霨藏本、高凌霨泽畬甫收藏印,小残卷斋藏

0×20cm

此书为嘉庆二十四年闻妙香室刻本《金石存》,白纸精印,洒金蜡笺封面,原装原函原签,品相完好。此书乾隆间李调元首刻,嘉庆时礼部尚书李宗昉校出李调元本数处讹误,聘请名家许梿为之校刊,以许梿老师李宗昉闻妙香室名义校刻发行,向称书林名物。

许梿(-),字叔夏,号珊林。浙江海宁人,道光进士。清代中期著名刻书家,所刻《六朝文絜》等皆为书林善本。

“曾藏章武高氏小榘庵、凌霨藏本、高凌霨泽畬甫收藏印”为高凌霨鉴藏印。高凌霨(-),直隶天津人(今天津),祖籍山东,举人出身。曾任国务总理,并一度以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嫡系。抗战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天津市长、伪河北省长等职。

魏常季繁墓志纸本

旧拓本1张

钤印:孟宪钧印(白)伯衡(朱)孟宪钧读碑记(朱)题跋:魏常季繁墓志铭,辛丑春日孟宪钧题

68.5×6.5cm

此志为宣统二年()出土于洛阳,先归武进董康等人,后又售日本大仓洋行之大仓喜八郎。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亡佚。石出国后,当时人多购求拓本,名元飏夫妇,常季繁合称三志,装裱三轴,抬高价竟至白银百数十元。

考据:1.“所谓四”、“谐”、“惇”字、“之”、“素椒”字皆有石筋痕;2.“私恩”之“恩”字“因”部,“戊”字“戈”部,因原石有石筋让刀有缺笔。此乃原石初拓本。因所存原石原拓极少,均可视为初拓。民国时,已有翻刻本行世。此本甚为珍贵。

参阅:《善本碑帖录》P69;《增补校碑随笔》P;《中国碑帖鉴别图典》。P8影印本: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缩印辑入。有正书局石印《六朝墓志精华》一集辑入。罗叔言《六朝墓志菁英》辑入,金属版印。

李文仲字鉴五卷开化纸

清道光五年刻本(许梿自留本)2册

钤印:海昌许氏古均阁藏书、高阳世家、许梿、许氏珊林印记、长安市上、臣琳之印

28.5×17.5cm

此书为道光五年刻本字鉴,书扉页左下刊“揅经书塾雕版”字样。后刊有“道光五年乙酉九月讫功”牌记。开化纸精印,纸墨俱佳,上册洒金原签犹存,此为许梿自留之本,光彩照人,赏心悦目。

字鉴为元人李文仲所撰字数,以《说文》为本,专门辨证字形,对文字学贡献尤大,其书久无传本,康熙中朱彝尊从古林曹氏钞得,始付泽存堂刊行。此本在泽存堂本基础上又精校,又以此刊本最为稀见。

遗民诗十二卷太史连纸

清康熙刻本6册

钤印:兰枝馆藏书记,花步寒碧庄印,传经堂鉴藏,兰枝馆,孟延所审,济宁孙氏考藏金石书画印,曾在东山刘惺常处,传经后人,华林,蓉峰,花步刘氏家藏,臣恕私印,寒碧主人

27×17cm

此为清康熙刻本《遗民诗》,清卓尔堪编著,六册十二卷,每卷卷首有或简或繁的作者小传。书刻成于康熙年间,题为《遗民诗》,因收录多明代遗民之作,作品中多有亡国之思,故而乾隆年间曾两度被列入禁毁书目之中,流传极少。

卷首钤印累累,为清代苏州藏书家刘惺常,济宁藏书家孙孟延旧藏,每人皆钤印五至六方,足见对此书之珍视。

刘恕,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一名刘惺常,一作惺棠,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举人,官至广西右江道。家世殷实,善鉴赏书、画。是今日苏州留园前身的主人。孙孟延系慈禧太后最为得意之大臣济宁孙毓汶之后。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著录。

吴湖帆题签穆蕅初旧藏《汉·韩仁铭》纸本

清道光拓本1册17开

鉴藏印:丑簃(白)茹鼎(朱)题签:1.汉闻憙长韩仁铭。蕅初藏旧拓本,吴湖帆署。2.韩闻憙长碑铭。篆额全。牢字以前谓京本。大浩山人题。

2.7×19.cm

此碑立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十一月。南宋绍定元年,荥阳令李天翼巡视发地得之,立于荥阳县署。清康熙年间,此碑曾一度佚失,后又被发现,移至荥阳县署,现存河南省荥阳市第六中学内。

《韩仁铭》法度森严,波磔峻爽,线条凝练,刚中寓柔,挺拔中见飘逸。结体工整宽疏,舒展宏阔。意态清新古雅,宽博大方,平实中见生动,朴素中见变化。

清代杨守敬评其:“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当在《百石卒史》之上”。韩仁铭可见于毕沅所著《中州金石录》。翁方纲于《两汉金石记》中评韩仁铭碑篆额:“十字长短随势为之,王虚舟谓不规规就方整,故行间茂密是也。此与《张迁碑》额皆汉篆之最得势者”。王旭《金石萃编》评述:书法“优绰郁拔,端然如铜斛玉律,不可亵视”。康有为评韩仁铭:“以疏秀胜”。更有清人钱泳缩摹韩仁铭,供文人雅士信手展玩,逐字经研。

题签者简介:吴湖帆(-),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为西泠印社社员,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亦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

藏家简介:穆蕅初(~),名湘明,上海人。上海工商界名流,昆剧票友,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之一。民国时期著名的棉花专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棉纱大王”之一。笃嗜集印,印坛大家吴昌硕、陈巨来、周希丁均为其治印。并有戏曲论着《昆曲演出史稿》《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等。

此本剪裱装并额。金丝楠木潢装,面板及扉页吴湖帆、李茹鼎二家墨笔题签,穆蕅初旧藏。此册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一目了然,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考据:1.四行“身为”之“为”字下左侧两点泐连;2.五行“郡”之“郡”字“口”部有涂描;.五行“少牢”之“牢”字右部笔画可辨识;4.七行“谓京”二字基本完好。

参阅:《增补校碑随笔》;《碑帖叙录》;《善本碑帖录》;《中国碑帖鉴别图典》。

佛典,熠熠生辉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一百零四卷黄麻纸

北宋福州东禅寺等觉禅院元丰三年之前刻本

此为北宋刻崇宁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一百零四卷,千字文编号盈,原装一整册,首尾全,共计十二纸,71折,北宋刻本。卷首有虫蛀,略伤字,背后有小块托裱。

整体印工佳,根据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中关于崇宁藏的刊造:“其中无刊版年月的天字函至柰字函,总60函,应是在元丰三年()之前所刊。”

此部分经版是崇宁藏最早雕造的一批经版,此册版心间记千字文编号、卷数、纸号、刻工,刻工有“侃,丁绍,宥,陈木,林盛,正刀,张,保”等人,末尾有建州阮薛雕全卷印戳。其中侃,林盛,保皆为其他崇宁藏已经出现刻工。而“丁绍,宥,陈木,正刀,张,阮薛”则为新出刻工,为宋代刻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局部

此北宋刻本崇宁藏,早于日本宫内厅所藏同卷,内文无南宋淳熙年间修版刊记,末尾有建州阮薛的印造款。而建州一名,仅在北宋和南宋初极短时间内使用,当可为北宋刻崇宁藏的标准范本。崇宁藏国内存量不足百卷,而能考证出明确年代者,则更是少之又少。

将其与日本宫内厅所藏同卷对比,版式相同,然宫内厅本明显有南宋修版。

卷首版心对比(左:拍品,右:宫内厅藏本)

卷首版心对比,拍品卷首版心无刻工名,而宫内厅藏本,版心则有刻工名。

第二版版心对比(左:拍品,右:宫内厅藏本)

第二纸版心对比,刻工姓名侃,相同。

末尾页对比(左:拍品,右:宫内厅藏本)

末尾页对比,左为拍品,有长方形印戳,建州阮薛雕造。北宋开宝八年(年),南唐平,恢复建州。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故建州多为北宋之称。右为宫内厅藏本,无印戳。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页,载:“崇宁藏在最初刻成时,版间折页处仅刊有千字文函号、卷次、纸次及刻工姓名一行小字;末版的版间空白处仅刊有用纸数及刻工人名、印造工人名,除此以外,不刊其他内容。”

第页,载:“太原市崇善寺藏本暑字函《大般若经》卷一百八十四第八版版间注文‘暑、一百八十四卷、八、林盛’。而末版除注明用纸数、刻工姓名外,还有印造工的戳记,如:声字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末版注文‘拾贰纸尾、叶文刀’,还有‘萧康印’的小长方墨印。”

宫内厅藏本第七纸版心,第五纸版心

宫内厅藏本第七纸版心,第五纸版心,刊有“广东运使寺正曾噩舍”。

据《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页:“崇宁藏在南宋庆元二年(年)前有有过一次修经补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宾字函《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下第二、六、十一、十二纸的版间空白处可见‘广东运使寺正曾噩舍’字样。”

由此可知宫内厅同卷藏本为南宋修补本。而拍品则为北宋原本。

此册中刊工陈木,阮薛,丁绍(崇宁藏刊工中有丁召,疑为同一人)皆不见于《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而国内现存真正可定为北宋刻本的古籍凤毛麟角,真正北宋刻印的崇宁藏更是寥寥无几。此册的出现,为研究北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参考文献: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日本宫内厅图书寮所藏崇宁藏、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一百零四卷黄麻纸

《崇宁藏》即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因刊雕于福州东禅寺等觉禅院,又称《崇宁万寿大藏》。其是继《开宝藏》、《金藏》之后的第三部汉文大藏,是首个私人捐资刊印的大藏经,将《开宝藏》未及收录的宋代新译经加以整理编入,并首次将《开元释教录略出》刻入,内容较《开宝藏》、《金藏》更为丰富和完善,开创了全新的版式设计及目录编排形式,被后世一直沿用,在二十二种大藏中拥有极高位置,亦是南方系统的大藏经之首。

关于《崇宁藏》,北宋崇宁二年(),官员陈旸以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得御赐“崇宁万寿大藏”之名,北宋郑和二年(),宋徽宗御书赐予主持刊经的第六代住持达杲,此时《崇宁藏》由私刻转变为官版,其刊版性质的变化在历代刻板大藏经中是独一无二的。

此《大般若波罗蜜经》是北宋福州东禅寺等觉禅院元丰三年()之前刻本,历经千年兵燹灾祸,保存至今,真可谓佛宝熠熠,其愿力不减,殊为可珍也。

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棉纸

明刻本1函1册

4.2×11cm

此书折装一厚册,写刻精美,内收版画众多,此经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

中阿含经·德字卷

清乾隆大藏经本1函10册

6.5×12.7cm

《龙藏》又名《清藏》,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学百科全书,是清代唯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

大宝积经·师字卷

清乾隆大藏经本1函10册

7×12.5cm

著录:

1.《清代内府刻书目录》P9图P,北京出版社,年。

2.《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P,中华书局,年。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P,宗教文化出版社,年。

宫装明黄暗纹封面,开化纸抚印,尽显皇室华贵,此经为雍正帝主持雕造,刻成后仅印一百部,存世稀少,每函首册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御制龙牌,尾册有韦驮护法,刀法洗炼,雕镌细腻精美,代表当时版画艺术的最高成就。《龙藏》又名《清藏》,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学百科全书,是清代唯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

普宁藏大般若经卷第二百三十七麻纸

元刻普宁藏1册

0×11.2cm

提要:元前至元杭州大普宁寺刻普宁藏本

此本半页六行,行十七字,每版五个半页。千字文编号“藏”字。首尾完整,凡十六版八十九折。版心间记千字文编号、卷数、页码、刻工,刻工有“蔡,郑,俞”等人。绀蓝书衣,其上刷桐油以防潮、防蛀。元人泥金楷书题签,其金色至今尚熠熠闪烁,毫无褪色,历经七百余年尤崭新如初,且保持原装,实属不易。

颜体字,宽博舒展,与通常所见普宁藏瘦劲挺拔不同。盖《大般若》位于藏经之首,刊刻时间最早,其时当在宋末元初,尚沿袭宋椠风貌。所用纸呈黄褐色,纸质厚实,丝毫没有一丝老化的迹象。帘纹两指宽,皮料充足,纤维坚韧如帛,纵横交错,略带杂质,为典型的元代藏经纸。

卷末刊有题记:“大藏经局伏承平江路长洲县东吴上乡带城桥北居/奉佛弟子蔡嗣宗同妻施氏六娘谨施净财,助刊/大藏尊经板一卷。功德祝抉,/当生本命星天,伏愿……以康宁吉曜旁临,合万缘而喜庆/”。

末尾隐约有款,与9《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六期辻森要修《南禅寺大藏跋文搜录》所描述状态相同,当为同一部(如下图)。故此册或为南禅寺流出者。观其前后册题记,刻款多为至元十六年二月,七月两种。此册年款若在,当在其时也。此刻款曾为学者所引用,用以考证宋时城市边界,故而除佛经之外又有一重价值。

据明初徐一夔《始丰稿》记载:“和尚化去,其徒表请于朝,愿如五季永明寿禅师所著《宗镜录》,宋明教嵩禅师所著《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得赐入藏,与内典并行。朝廷允之,镂板于杭之南山大普宁寺。未及广布而数遭小劫,版与寺俱毁。”也就是说在元统三年(15)之后不久,《普宁藏》的经版与寺院全部烧毁。故存世普宁藏皆为元印本。

舍利弗阿毗昙论八卷白棉纸

明刻永乐南藏本1函8册.5×11.2cm

此为永乐南藏本《舍利弗阿毗昙论》,白棉纸精印,存首卷至第八卷,明代绸布面,原装原函八册,前有扉画,后有韦陀。保存至今,殊为不易。此经为释迦摩尼弟子舍利弗整体、全面、系统性地表述和解释佛典的论着。为小乘佛教经典,后秦·昙摩耶舍与昙摩崛多合译。

普宁藏本《续高僧传》第六卷麻纸

元刻普宁藏本1函1册

0×11cm

此为元代至元间杭州大普宁寺刻普宁藏本《续高僧传》第六卷一厚册,首尾俱全,千字文编号“内”,原装绯红色蜡笺封面,惜虫蛀较重,流传至今不易。

全册共计二十三纸余,计有折。内页版心刻有千字文编号,册次,纸号,刻工姓名,版心有刻工姓,俞。为普宁藏中比较常见之刻工。校以碛砂藏此册,版式,字体皆同,只版心多刻工姓名,末尾无音释。《续高僧传》为唐释道宣为梁唐之间高僧所作传记。道宣认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于是补辑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止。此册中共记梁高僧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一十八人。每位高僧传记皆可独立成文。

据明初徐一夔《始丰稿》记载:“和尚化去,其徒表请于朝,愿如五季永明寿禅师所著《宗镜录》,宋明教嵩禅师所著《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得赐入藏,与内典并行。朝廷允之,镂板于杭之南山大普宁寺。未及广布而数遭小劫,版与寺俱毁。”也就是说在元统三年(15)之后不久,《普宁藏》的经版与寺院全部烧毁。故存世普宁藏皆为元印本。

稿抄校本

李文藻《海岱会集》抄校本附阎湘蕙钞《琉璃厂书肆记》等10册

清乾隆稿本10册

此为乾隆间著名藏书家李文藻手抄本《海岱会集》一函四册,附阎湘蕙钞《琉璃厂书肆记》等钞本一组。《海岱会集》为蓝布函套,原装原签四册,原蓝绫包角,木制雕花书别。清初太史连纸抄写,内衬扉页有李文藻墨迹一行:“乾隆己卯秋曾经宋蒙泉先生录副,且多选入山左明诗抄,李文藻记。”

内文序言首页有高翰生方章两枚:朱文“翰生藏旧钞本”、白文“白忙阅读”。卷一首页有“益都李文藻录”六字,李文藻自用“素伯”白文朱印。

高翰生钤印

李文藻钤印

前有序言六篇及海岱会集参与者姓名,海岱会集条约,海岱会集目录。正文有李文藻朱墨双色批校,有校改文字,有批注评论。末尾有李文藻《海岱会集跋》,跋文有李文藻多处涂改。可看到涂改后定稿与罗振常《南涧遗文补》文字相同,而初稿则为首现。跋文左上角有眉批一处,与阎湘蕙抄本《琉璃厂书肆记》相校,当为阎湘蕙手迹。

《海岱会集》是明代山东八位青州人士结社相互唱和的一部诗歌总集,据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盖冯裕曾孙琦所选也。八人皆不以诗名,而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

由此可见,这在清初就被认为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人诗歌总集,而此书向无刻本,仅以抄本流传,此抄本为现存《海岱会集》最早版本,则更显抄本之珍贵。明人胡应麟曾说“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抄本价十倍。”以及“抄视其讹正,纸视其美恶,装视其工拙,远近视其代,又视其方。”

此书抄写,校正,批注,收藏皆为名家,用纸上乘,装帧细致。而乾隆之前名家抄本存世极稀,故允称善本,识者宝之。

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李文藻四种·琉璃厂书肆记》与《海岱会集手稿本》手稿对比

李文藻(-),字素伯,一字茝畹,晚号南涧,世居益都东关春牛街。乾隆二十四年(),以第二人举乡荐。明年,会试中试,又明年成进士。乾隆三十四年(),谒选广东恩平知县,又奉檄署新安县,后奏调潮阳县。期间分校广东庚寅、辛卯两科乡试。后擢桂林府同知,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四日卒于桂林官舍。

据李文藻“乾隆己卯秋曾经宋蒙泉先生录副,且多选入山左明诗抄,李文藻记。”可见乾隆己卯(二十四年),此书已有副本,并开始为更多人所知,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于李文藻有师长之谊,又与宋蒙泉熟识,则此书由李文藻或宋蒙泉录副进呈四库,当为顺利成章之事。

从而我们可以梳理出《海岱会集》的版本顺序:冯琦本(今已不存)——刘雪友本(今已不存,或即为冯琦本)——李文藻钞本(高翰生藏)——四库本——阎湘蕙抄本。

故而可知李文藻本即为今存《海岱会集》的祖本,四库本即从此本所出。而李文藻本比四库本多了《海岱会集跋》及结社人员姓名,海岱会集条约,目次和批校等内容。这些内容皆为拍品所独有,为《海岱会集》的进一步整理和校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此外,《海岱会集跋》的初稿为:“文藻十五六时即知(今本改为“闻”)有海岱会集一书,检郡志知为乡先生石来山以下七人共着(今本检郡志以下删除),遍访旧家不可得,今(今本删今字)年来耳书贾刘雪友有录(今本改为“写”)本,亟假观,初不肯予,宛转得之(今本删亟后诸字,改为为贾一裘,始许录副),适值深冬寒甚,呵冻手钞,起于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始竣。……乾隆壬申岁杪郡后学李文藻茝畹识(今本删“茝畹识”三字)记。”

由此跋可知,今本《海岱会集跋》在文字上有所润色,为李文藻中年之后改定稿。而初稿的留存,则更证明此为李文藻手抄原本。

《海岱会集》的四库本都被当做是现存最早的抄本和定本来看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岱会集》整理本,也是以四库本为底本整理校订。但是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乾隆三十七年,此次拍品李抄本《海岱会集》为乾隆十七年。比目前学术界认定的四库本早了至少二十年。

是组拍品中,亦包含阎湘蕙手抄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阎湘蕙钞李文藻遗命数则,及其《香亭未定草》稿本,皆为第一次现世。

民国蟫隐庐影印本《南涧文集补遗》跋后附有阎湘蕙评点:“南涧先生于乾隆壬申钞成《海岱会集》四册,是时年甫弱冠,又七年己卯,始登乡榜,在他人当此少年,非逐逐于纷华,即营营于举业。谁能以一裘重费,借钞不急之陈编乎。好古之笃,世岂复有此人哉?”其后又言:“南涧所录本现存潍阳高翰生鸿裁家”。

今之拍品即此高翰生旧藏,亦即李文藻手抄本。李文藻为乾隆时期著名藏书家,其抄本在民国时期就是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重金收购的对象,而此拍品源流又清晰可考,在藏家的手中流传至今,是为稿抄校本收藏的上品。

(参考文献:王献唐《李南涧之藏书及其他》,山东省图书馆季刊年第1卷第1期、罗振常《南涧遗文补编》民国间蟫隐庐影印本、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李文藻稿本四种》、何子龙《李文藻研究》)

唐诗类苑缮写稿本存卷二十二至二十五卷七十至七十三竹纸

明稿本8册1.5×17.cm

此明缮写稿本《唐诗类苑》存卷二十二至二十五,卷七十到卷七十三,分装8册,竹纸,蓝格抄本,10行22字。卷二十二至二十五当为一同人所抄,书体瘦而近颜。有校正人四位,分别为同郡莫云卿廷韩,同郡徐球虞卿,太原王常延年,同郡彭汝让钦之。

七十至七十三当为另一人所抄,书体瘦而近欧。校正二字上皆留空,当为待校之本。全文不避玄弘。卷二十二和卷七十首页钤公溥玩赏,墨林山人二印。墨林山人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斋号,项子京印章多为文彭所刻,而张之象与文彭等云间文人多为至交,可备一考。

据黄体仁《古诗类苑序》:“玄超性恬澹寡营,而独嗜书,……自唐武德迄于天佑,列为《唐诗类苑》……而家故贫,不能杀青,擘而授余社友比部俞子如。子如亦雅有书癖,业已缮写雠校,一旦捐宾客而不能卒业,笥而藏者十余载。”

据此可知,张之象《唐诗类苑》稿本早已编成,但因为张之象家贫而没有付梓,于是就把底稿给了俞子如,俞子如又缮写校雠了底稿。

今《唐诗类苑》原稿已不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十四年卓明卿活字本和万历二十九年曹仁孙刻本,但无论是卓本还是曹本,其编次和校正人在《唐诗类苑》编定时大都还没有出生。而目前稿本中的四位校正者,莫云卿,彭汝让,王常,徐球,皆长期居于上海,在张之象编定《唐诗类苑》之时,皆已成年,其或父辈与张之象有交往,或本人与张之象有交往,辅助张之象校订《唐诗类苑》顺理成章。再加上《唐诗类苑》共计卷,缮写校雠是一件大工程,很难两次抄校,故而此本或即为俞子如缮写的誊清稿本,至少是在编订原稿与刊刻之间的一个缮写本。

仅以明代稿本而言,存世者已极少。且《唐诗类苑》的原底稿今已不存于世,其版权问题向为书林公案。今发现拍品稿本较现存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刻本更接近张之象《唐诗类苑》稿本的原貌,故而对于《唐诗类苑》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莫云卿(年—年),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号秋水。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莫如忠长子。莫如忠是张之象的莫逆之交,其撰写的《故浙江按察使司知事王屋张公墓志铭》是关于张之象生平行迹最早,最完整,也最权威的记录。

王常,初字幼安,冒太原王氏,号懒轩,晚更号耐轩。罗王常还是《秦汉印统》《印薮》的编纂者。

“……严氏败后,忽有旨栏入京,同世蕃斩于西市,凡族戚友朋畏罹祸,莫有收殓者。海上顾氏父子具游宦京师,与龙文交厚,固匿其子某,杂佣保中,人无知者。子某乃囊金赂侩人,得赎父尸,置荒寺。顾氏出京,挈其榇还。子某更名王常,进之幸舍,潜心摹古,博雅绝伦。人以王生呼之,不测为何许人也。居海上四十年,而始冠其姓,名曰罗王常,字曰延年。”

彭汝让,字钦之,号九麓,万历癸酉副贡,入国子监。彭汝让自幼有文名,诗赋古文词皆擅,夙有才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曾记载“松江十八子”,彭汝让即为其中之一。屠隆任青浦令时,对彭汝让礼遇有加,特意登门拜访,彭汝让遂与之结交,至今屠隆《由拳集》中仍收有彭汝让所作之序。

徐球万历六年重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长物志十二卷竹纸

清康熙写样本2册

24×15cm

此康熙早期写样本长物志,鲍康题曰文氏家藏者也。书封由清末刻铜第一名家陈寅生以蓝绫重装,上有陈氏隶书题签“长物志”三字,下小字题“同治五年正月寅生重装”。扉页序言为陈氏延请歙县鲍康所作,小楷极精。

序中云:“书为宋字写本,盖欲付梓而未果者,点画之精,笔墨之旧,殆百余年前物……”卷中动曰先太史先两博士,知其为文氏故物。时为同治五年,鲍康观纸墨定为百余年前旧物,而文中不避弘字,玄字或避或不避,故可知当为康熙早期之本。

“卷首有陈氏朱文藏书印——“陈寅生所藏书画金石文字记”,时陈氏年三十有六,初有艺名,乃不知身后为海内刻铜第一名家也。书经文氏,陈氏两代名家递藏,珍视有加,洵为稀见之宝也。

长物志为文征明曾孙文震亨所作,内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为晚明生活美学之集大成者。

其最早刊本为崇祯刊本,存世者仅三部,国图两部,一部为小绿天孙毓修旧藏。另一部为宋筠,郑振铎递藏。台北故宫一部,为文震亨旧藏。

年,台北故宫曾以长物志为主题,做了一场国际大展,即"小时代的日常——一个17世纪的生活提案",此次展览从一本当时的鉴赏指南《长物志》出发,无关乎国计民生,仅关乎生活品味,是晚明大时代动荡氛围下,文人偏安一隅所勾勒出的理想小时代美好生活,这本当时文青“同温层”所追捧的畅销书,可以小窥大,看“玩物”如何玩出品牌、散播流行,更带动出版与商业生产交换。

陕西金石志三十卷补遗二卷稿本全白纸

民国稿本16册

27×16.5cm

此书题名为《续修陕西省通志稿》金石部分,卷一百三十五至卷一百六十六,第六十九册至第六十八册,共计十六册,三十二卷。实则为陕西通志馆排印《陕西金石志》三十卷,补遗二卷之稿本。

排印本卷一目下即题写“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三十五”。故而此为陕西金石志全部稿本。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为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礼聘名绅宋伯鲁领衔续修陕西通志,因明清两朝官力一修撰的陕西通志有七部之多,故民国时期的这部通志稿才有了“续修”二字。虽是“续修”,但其文献价值却十分可观。为后出的《陕西金石志》出版直接使用。

全书通篇毛笔小楷工整精抄,用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原封皮,红栏稿纸。涉及金石字形部分皆加浮签摹写,内多有校改,或改文字,或增补内容。大多数卷后题“编纂渭南武树善”字样,内校改处当即为武树善亲笔。查民国二十三年《陕西金石志》排印本,编纂者即为武树善,故而此确为《陕西金石志》稿本。武树善,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景贤书院山长。

明刻本

姚铉纂重校正唐文粹一百卷

明嘉靖三年()徐焴刻本四十册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

钤印:泰和萧敷政蒲村氏珍藏书籍之章、李枝青印、仲方珍藏

0.8×18.6cm

《唐文粹》诸明刻本中以此本为最善,乃据北宋本重刻。商务印书馆编印《四部丛刊》二集之时,以此本替代元翻宋小字本,即可见此书版本之精妙,校勘水平之高。

书口下有李潮、范自求刊、叶深仙等,查《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均为明正德、嘉靖间刻工,据叶德辉《郋园读书志》载:“书口下有刻工姓名,为嘉靖印本,无刻工名为万历印本。”

徐焴,字文明。江苏苏州人。其万竹山房所刻之书皆为明代著名刻本,序言“……刻是集,躬自监视,一字一画弗称必更之”。版本精妙,校勘精审。

据钤印可知,此书曾为萧敷政旧藏。萧敷政,字蒲村,号敬止斋,江西泰和人,后入湘潭籍,居长沙。晚清民国间著名藏书家,藏书处遐观楼,闻名遐迩。

而“李枝青印”,或为李枝青(—),福建福安县人。字兰九,号西云。清道光二年(年)举人。屡试不第,选浙江知县,历官余杭、新昌等县。其是闽东近代史上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史学家和收藏家。著有:《西云诗钞》、《西云文钞》、《海防臆说》、《仓颉字考》、《说文引经考》、《说文疑》、《乳石谱》、《西云笔记》等多卷。

“仲方珍藏”暂不可考。王尔烈(-),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其“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可作参考。

是本《铁琴铜剑楼书目》、《经籍访古志》皆载之。嘉靖张大轮本据以再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P、《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等皆有著录。

史记一百十三卷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

明万历二年至三年(4-5)南京国子监刻本24册

26.7×16.1cm

是书老装未衬,为白纸印本。文间有朱笔圈点,书中略有抄补。版心上方镌有“万历二年刊”、“万历三年刊”字样,版心下方镌刻工名,有易镃、傅机、黄干、温志、黄犬昱等,大部分可查。此书又名《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系三家注本。

明代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均刊刻过《史记》三家注本,世称南监本、北监本。南监本有三种:一为明嘉靖九年()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主持刊刻本,以元大德九年()《史记集解索隐》二家注本为底本,合入《正义》注文而成;二是明万历三年(5)南京国子监祭酒余有丁主持刊刻本,以嘉靖九年本为底本;三是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主持刊本的。

拍品即为第二种,系余有丁主持刊刻本。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全国仅四家有藏,较为难得。

萧统李善辑注文选六十卷

明嘉靖六年()晋府养德书院刻本1夹板22册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

27.8×17.4cm

此为山西晋府刻书之代表,底本出自明内府。亦为有明一代精刻之白眉,地域收藏及藩府刻本插架必备。

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女士所列《晋藩刻书年表》中介绍:“明嘉靖四年(公元年)晋藩养德书院刊本。见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周星诒《书钞阁行箧书目》、缪荃孙《艺风堂藏书续记》、《中国善本书提要》等目录。此本为依元张伯颜池州路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每卷首页有‘晋府敕赐养德书院校正重刊’一行,书前有嘉靖四年晋藩书于养德书院序,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周宣序,嘉靖六年(公元年)晋藩后序以及嘉靖八年(公元年)晋端王朱知烊序。周宣序云:‘《文选》旧刻于南畿国学,岁久漫漶。继刻于唐藩,禁幕深秘,学者鲜窥焉。嘉靖壬午春宣督学山西,方欲遍购是编,布诸学宫,力未逮也。晋王殿下闻之为刻,置于养德书院,养德,其所请书院制额,因以自号者也。’可知此书为晋端王所刊。”

与本书悉合,顺序略有不同。本拍品四篇前序依次为:嘉靖八年(公元年)《皇帝书复》、嘉靖八年晋端王朱知烊序、嘉靖四年晋藩志道堂书于养德书院《重刊汉文选序》、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周宣《晋藩重刻文选序》。另有嘉靖六年晋藩养德书院识《刻汉文选后序》一篇。书略有配本。

王重民著《中国善本书提要》中收录此书,未定具体年代。言“明代官刻书以藩府本为精,而藩府刻本又以晋燕二藩最善,甚为稀见,颇具收藏价值。晋府为明太祖第三子晋藩王朱棡府邸,明弘治十一年端王朱知烊袭封此爵,刻书处为养德书院志道堂”。

明代藩邸王孙袭祖宗余荫,席丰履厚,因靖难之变,为免中央猜忌,无不取韬光养晦之策,以自保。于是下者则声色犬马,上者则右文刻书,形成明代雕椠事业的一大特色。山西晋藩因其财力雄厚,晋王多通文博雅,所刻书质量好,部头大,成就居明代诸藩之冠。后人评价明代藩府刻书时曾言:“嘉靖以下,晋府最着,淹雅奕世,载美光启前业。其所署有宝贤堂、志道堂、虚益堂、养德书院诸称,循名可观其实。”

此六十卷全卷,略有配本。

王常顾从德辑校集古印谱六卷

明万历三年武陵顾从德芸阁刊朱印本1函6册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75。

27.6×18.6cm

是书为白棉纸印本,通篇红印,卷前序乃墨印,版心下镌“顾氏芸阁”。卷一尾有“吴门姚起刻”小字一行,按:姚起《明代刊工姓名索引》P着录,曾于嘉靖、万历年间刻过《文章轨范》等三种,则此刻为万历原刻。

而据陈先行《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P12,翻刻本卷一尾或无刻工,或题“上海吴之骝刻”。今传世者多乾隆翻刻本,原刻颇不易得。此明刻红印本亦甚少见。

计有功唐诗纪事八十一卷

明崇祯五年()毛氏汲古阁刻本4函2册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诗文评类第页。

26.2×17.2cm

是书原装原包角,版心下镌“汲古阁”字样,书品完好,极初印。前有三篇手写序,书尾有“崇祯岁在玄黓涒滩”记。是书以人物为纲,收唐代诗人1家,皆刊其诗作,记其小传,且不论作品多寡有名必录,使众多唐代作品得以流传,是唐诗研究的重要资料。品相上乘,刊印颇佳,为汲古阁传世名名本。汲古阁,为明代毛晋的藏书楼及印书工场。

毛晋,-年,字子九,号潜在,平生以藏书刻书为乐,所刻皆以校刊精绝着称于世。是明代刻书最多最为著名的出版家。所刻书皆自校自刻自发行,印书皆为江西永丰定做毛边、毛太纸。此初印即用毛氏专用纸刷就。纸墨调均,印工上佳。

毛晋刻书,零种多见,此大套全者,且保存如此完好者首见。年卓德此书以0万成交。

闵子忱孙子参同五卷

明万历四十八年(0)闵子忱松筠馆刊朱墨套印本1函10册

钤印:闵行三、松筠馆闵子忱藏板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兵家类第页。《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着录。《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着录。

0.8×18cm

明刻兵书极少,且为朱墨套印者更是少之又少。国家再造善本工程,《孙子参同》一书即以此版本为底本出版。是书依《孙子兵法》融汇诸家解说而成十三篇,然在李贽三卷本基础上广采事实,补前人之未备,增改为此五卷本。内有抄补。松筠馆,明万历闵子忱的室名,刊刻颇丰。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竹纸

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1函2册

24.2×15.2cm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书由徽派著名刻书家黄鸣岐受邀专门为其雕刻木版插图。他的镂刻线条流畅灵活,并结合树石山水的点画技巧,画面构图丰富有趣,使得戏曲之作也更显优雅精致。

开封王黼等辑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

明万历二十七年()广陵于承祖刻本1箱4函20册

27.5×16.5cm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74,《藏园订补郘亭书目》P,中华书局,9年。《中国古籍版刻辞典》P14,此本半叶八行十八字四周单边,方体大字,在诸《博古图录》版本中别具一格,《四库简目》漏录,可见存世之少,此为于承祖据《至大重修博古图》校订而成,至大本实为宣和本削改前缀而成,存旧本风貌,延请南昌名工万师蓄(《版刻辞典》P18)操刀刊刻,颇为精善。

杨表正西峰重修琴谱

明刻本6册26×16.8cm

明代著名琴谱之一。《重修真传琴谱》全名为《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明杨表正撰辑。此本不全,存卷5,6,7,8,9,10等六卷六册,原装大本,刊刻清晰。

杨表正(-),字本直,号西峰,又号巫峡主人福建永安贡川人。表正专心音乐,勤学古琴,对琴学“苦志究心三十余年”,遂名海内。隐居巫峡时,邻人夜半闻其抚琴,“随心应手,音律彻明。恍如万籁之径秋,寒泉之漱玉,玄鹤之唳空,清猿之啸月。深得古人体用,自然泠泠浪浪,轻清重浊,一唱三叹之趣,余响不尽矣”。

叶时撰礼经会元

元至正刻明代递修本1册(册合订)27.1×18cm

拍品存不少元版叶子。《礼经会元》是南宋叶时研究《周礼》的一部重要的“礼经学”著作。

《礼经会元》对《周礼》的阐释蕴涵了叶时的经学主张与儒家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礼治”的思想倾向,在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行圣人之道、复“井田”、“封建”、“肉刑”之制和施仁政之法:在伦理道德方面,表现为崇“中庸”之道和重“礼乐”之义。《礼经会元》以阐发义理为主,鄙薄汉唐经学,但议论较为平和,重点突出礼与维系道德秩序、社会政治秩序的关系,且于体例有所创新、于经义有所推阐和发展,故多被南宋以后研究“经学”的著述所引述。

谢维新虞载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竹纸

明刻铜活字本1册

27.×16.5cm

此类书残本一卷,铜活字标本。此本为无锡安国(1-)安氏馆铜活字印刷,标题次行署“锡山安国校刊”,鱼尾上方记“锡山安氏馆”,下题“事类”及卷次,版心下方有摆印工名姓。八行十六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黄纸刷印,纸张有的拼接而成,据《中国印刷史》为“其他活字本所罕见”。安氏另有铜活字印《颜鲁公文集》、《初学记》等,皆为世所重。是书印本流传罕见,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国内仅四家公藏,且皆为残本。

魏子敬遗集八卷竹纸

明崇祯元年(8)钱棻刻本一夹板八册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

26.1×16.6cm

是书黄色腊笺纸装帧,为竹纸印本,宋体字刻印精整,版面整饬。此书为明代魏学洢别集,又名《茅檐集》共八卷,卷一为赋,卷二卷三为诗,卷四至卷八为文。其集最早有明崇祯间门人钱棻刻本,后其弟学濂重刊,拍品为魏氏殁后其门人钱棻刻梓的初刻本。存世极少,全国公藏仅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有藏。

魏学洢(约-约5),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散文家,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写过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收入语文课本中的《核舟记》。

清刻本

丁丙西泠四家印谱附四家印谱

清光绪十一年(6)丁氏百石斋蓝印钤印本1函8张?白纸

26.2×15.cm

是本白纸蓝印,卷首有丁丙等序言牌记,皆手书上板,正文印文用上等朱砂钤制,印色凝隽和雅,附以精刻蓝印释文,释文录印文及边款。是书共存印约三百六十余方,西泠印社有重辑本,本品为光绪原钤,原装品佳,白纸蓝墨朱印,三色辉映。

参考资料:韩天衡《中国篆刻大辞典》:“浙派诸家刻印谱录。清丁丙辑。十二册,为自藏印……成书于光绪十一年,有丁丙自序。”

《西泠四家印谱》为:黄易篆《秋影盦主印谱》一册、丁敬篆《龙泓山人印谱》二册、奚冈篆《蒙泉外史印谱》一册、蒋仁篆《吉罗居士印谱》一册。《附存四家》为:钱松篆《耐青印谱》一册、赵之琛篆《次闲印谱》二册、陈鸿寿篆《曼生印谱》一册、陈豫钟篆《秋堂印谱》一册。

丁丙(—9),字嘉鱼,号松生,又号松存,别署钱塘流民、八千卷楼主人、竹书堂主人、书库报残生、生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晚清著名藏书家。其为丁辅之叔祖。

完颜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初二三集白纸

清道光丁未()扬州精刻本1箱1函6册

0×17.4cm

书完美品,带箱。前有题记“子崧仁兄爱此书图刻精美,因捡以奉赠壬申小寒吴*记”。未详何人。

考王承组,字子崧,民国金融界名人,可作参考。

是书分三集,每集分上下册,一事一图,一图一记,收图幅,记篇,系著者自述一生游历之作。涉及山川古迹、风土民俗、河坊水利、盐务等方面,反映了道光间广阔的社会风貌,加之文笔流畅简练,文图刻印精美,以苏轼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为题,皆作者亲见亲闻。

完颜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初二三集白纸

此书初、二集脱稿于南河节署,因未得良工,只刊刻了文字部份。至麟庆殁后三年(),其子崇实、崇厚始在扬州觅得良工,遂将初、二、三集的图文付梓刊行。此本前刊戈载题名及牌记,每集前附目录及自题小像,收潘世恩、许乃普、阮元、祁寯藻、郎葆辰、钟世耀等诸家序言,内页版画线条细致精美,人物形象生动。

此书为记述身世与亲历见闻之作。作者为清庭督抚高官,历官各处均带有画师,故是集生动写实。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著录此书,称其“以图来记叙自己生平,刻得很精彩,可考见当时的生活实况。”为清中期家刻本代表作之一。

杨宗稷编辑琴学丛书四十三卷全螺纹皮纸

清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年(1-)舞胎仙馆刻本1箱14册

1.2×19.4cm

琴学著作,是书共4卷,约70万字,螺纹皮纸精印特装本、开本宏阔,附原装书箱,精致典雅。牌记载“版存北京丞相胡同四十三号九疑杨寓”。总目镌“舞胎仙馆藏本”,又镌“右续刻五种十一卷,起于己巳腊月,讫于辛未三月,距辛亥八月初刊《琴粹》时,凡二十有一年。合琴粹各种并卷数,计之凡十五种四十三卷”。

是书收录资料丰富,载有前人琴论,阐述了杨氏琴学观念,记录了他毕生习谱、打谱的成果,可谓博大精深,被认为是近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琴学巨著。

杨宗稷(-),字时百,号九疑山人,湖南宁远人。清末任学部理事、邮电部侍郎,后辞官定居北京,精研琴学。被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琴坛“一代宗师”。以他为代表的“九疑派”特色鲜明、自成一格,是近代北方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杨葆元、关仲航、李浴星均为先生的入室弟子。

卢见曾吴云撰纂金山志焦山志

乾隆年间原刻初印本8册

28×17cm

此本两种为乾隆年间原刻初印本,为常见后印翻刻本所不能比的,且传本少见。金山卢氏雅雨堂素以收藏珍本著称于时,其所刻书亦亦精写刻闻名于世,然所刻版画绝无仅有。

此《金山志》《焦山志》有别于它本。是书内各收五幅精彩山图最为可爱,其中一段描述金山志语言可见一斑:“只见水波苍茫之中,一峰独立,其上庙宇、佛塔、树木清晰毕现,远处帆影遥遥,群山连绵。其精细程度,佛塔上所系铜玲均可目数。”

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始建于东晋明帝时,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曾用泽心寺、龙游寺、神霄玉清万寿宫等名,有民间传说称因唐朝法海禅师开山得金、重建古刹,故更名金山寺。

金山志十卷。清朝卢见曾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金山旧未有志,明正德年间进士京口张莱始与焦与之北顾共编‘三山志’,笔殊雅洁。后庐陵之胡经又撰辑金山志。清康熙二十年,住持行海撰《金山龙游禅寺志略》四卷,阐释颇详。乾隆初年,闽人刘名芳亦曾撰志,务在增广。乾隆二十七年,德州卢见曾参考诸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讹,别撰新志十卷,分门为六:山水、建置、碑刻、方外、杂识、艺文。光绪年间,沙门秋崖弘启道场,并博采群书、搜罗碑碣以补本书,辑为续志二卷。

卢见曾(-),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

《焦山志》为吴云闲居沪上时所纂,详述焦山地区山水、建置、碑刻、艺文等事,尤以瘗鹤铭介绍最详。卷首收精图5幅。《焦山续志》为陈任旸所辑,以衬前者不足。二者合二为一,可谓珠联璧合。焦山,位于江苏镇江,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镇江三山风雪名胜区。

梁诗正等辑铜版西清古鉴四十卷钱录十六卷白纸

光绪十四年(8)迈宋书馆在日本铜版印本24册

42×26.cm

清乾隆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庋藏的鼎、尊、彝器、等青铜器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西清古鉴》,收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件。版于日本镂刻而成,并于光绪十九年()购回并进呈宫内。此铜版印本与雕版印本形神皆同,丝毫不差。是书开本豪阔,纸墨具佳,颇可宝藏。

高诱黄丕烈撰国语三册二十卷战国策四册三十三卷札记一册上下两卷白纸

注札记三卷嘉庆八年黄丕烈读未见书斋影宋刻本1函8册

0×18.5cm

此为清中黄丕烈刻书,为清中期摹古刻精品中之极精者。黄氏自称佞宋主人,读未见书斋,所刻书纸墨讲究,所据底本佳善,加之朴记附后,校勘精。收藏家钟爱之。此书拍场常见为一种,此二种全套者少见。

拍品首有扉页和钱大昕之手书序文,卷末、札记末均有牌记及顾广圻之手书之跋文,卷末牌记镌刻“嘉庆癸亥秋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影摹宋本重雕。”札记末牌记镌刻“嘉庆癸亥冬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开雕。”虽为摹刻,然不失宋刻风貌,用墨选纸精良,初刻初印,原装原封原夹板,品相上佳。

黄丕烈(-5)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字绍武,号荛圃、绍圃等,平生嗜学好古,素喜藏书,尤重宋元椠本。雅号“佞宋”、“读未见书斋”等,所刻之书历受藏家追捧。

容闳汇报竹纸

清光绪木活字印本4册

28×17cm

《汇报》是上海第一份国人所办中文日报,也是第一个试验股份制的中文报业。该报创刊于年6月16日(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先后经历《汇报》、《汇报》、《益报》三个阶段,历时一年半,于年12月4日(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七)停刊。

三省边防备览

清道光年间刻本函12册

钤印:龙山陈氏梓园之藏书、梓园藏书、龙山陈氏梓园藏书记

28.×17.7cm

拍品为严如熤辑撰的军事地理著作《三省边防备览》、《苗防备览》、《洋防辑要》三种汇为一辑,名曰《三防备览》刊印行世。

其中:《三省边防备览》十四卷,编成于道光二年。记述四川、陕西、湖北省边区形势,选取记载事项专以与边防有关者为标准。分舆图(14图)、道路、额勒登保行营日记、水道、险要、民食、山货、军制、策略、史记、艺文等门,辑录文献,结合亲身经历编成。卷一收舆图十四幅,包括边境总图、分区图、以及险要图。其中,最为详细的是"边境交界相连险要图",除了标出险要之处,还有险要的较为详细的说明。此外民食与山货二门专门记载三省边区的水利之兴修、农作物种植、山民食物结构,山内的物产、木厂、盐厂、铁厂、纸厂等情况。

《苗防备览》二十二卷,前有牌记页镌有“道光癸卯重镌“、“绍义堂藏板”字样。干嘉苗民起义时,作者上书湖南巡抚姜晟,条陈平苗方略并善后事宜,受到清军将官的重视,曾充任姜晟之幕客。清军镇压起义以后,作者根据亲身经历的体会,参考当时的文献档案及有关地方志书,纂辑此书,以便“后之有事苗疆者,得有稽考”。全书共22卷,分舆图(1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营汛、城堡、屯防、述往、要略、传略、艺文、杂识14门,内容相当详尽。其苗疆舆图,自称“历数年,易底本百余次,始定全图”。所载风俗一门,记述当时湘西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瑶族及附近汉族的情况,大都是作者当时耳闻目睹的事实,对于了解清代后期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洋防辑要》二十四卷,是严如熤在广东那彦成幕府下筹划海防、镇压海盗时所作,是一部海防资料的辑录著作。严氏从《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书中采辑有关海舆地理、海防作战等资料编撰而成。卷一绘列各省沿海海岸及岛屿图12幅,卷二、卷三叙述清朝海防制度,卷四至卷八为沿海疆域地理考,卷九至卷十五记载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自明以来的海防事略、兵力布置、炮台建设、海防政策等,卷十六以后则介绍海战中的战术、战略、武器、海洋气候及与海防有关的海运、盐务等,是研究明清海岸地理、军事防御的重要著作。

拍品收书三种,共计六十卷,一卷不缺,老装未衬,装为十二厚册,字形斩方,具有资料价值。

梁诗正蒋溥等编纂西清古鉴钱録十六卷开化纸

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4册

7.2×26cm

此书原装帧,品相保存精良,具较高的文献性。为《钦定西清古鉴》所附钱録十六卷,绘图精细,不失毫厘,甚为少见。

此书为清梁诗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年始纂,乾隆二十年()完书。白口,双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此书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前有序言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

益闻报竹纸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清光绪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排印本44册

27.2×18cm

是期刊于年由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创刊,每周2期,每期6页。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后更名为《格致益文汇报》,1年停刊。以宣传教义教规为目的,内容主要包括谕旨、天文、地舆、算术,间附以道学、新闻、时事等,是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为研究天主教在中国传教活动的重要资料。

孙家鼎等辑钦定书经图说五十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武英殿石印本二函十六册

著录:《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P47。

2.×21.6cm

是书内府原装,函套、书皮、书签、包角均为宫装,为清代宫廷内府陈设用书。开本阔大,明黄书签,装订线也是明黄色,用洁白细腻的上等纸张印制,展现了清末内府典籍大气豪华的装潢样式。

此书共收插图五百七十余幅,是清末武英殿所印各书中插图较多的一种,皆描绘精细,人物楼阁莫不穷态极妍,线条细密,毫发可辨,览卷之下更是彰显华丽。另有朱墨双色印制的地图。

此书亦是清代内府书籍中少有的石印本,无论是从用功用料或是印刷效果看,此书都可以称得上是晚清石印本中的白眉,代表了中国清末民初石印技术的最高水平。书成后送发各省学堂,以广流传。当时每部售价京平足银八两。

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三十六卷全

清乾隆间武英殿刻本2函16册

25.1×15.9cm

是书为白纸印本,老装未衬,原函原签,函套上为黄绫书签。字取宋体,刻印较精。查《清代内府刻书图录》(图P),著录的书影与拍品一致,则此书刊刻年代依《图录》定为清乾隆间武英殿刻本。宋代是杜诗研究十分兴盛的时代,“千家注杜”之说虽然有些夸张,但见于著录的杜诗注本总有几十种之多,涉及的注释者也超过百人,因之应时而生的便是汇注本。

龙大渊古玉图谱一百卷连史纸

清乾隆四十四年()歙县江春康山草堂刻本2函16册

28.5×17.6cm

此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玉器专著。宋孝宗年间,龙大渊奉旨编撰内府古玉图录,后亡佚。乾隆年间,江春为四库全书馆访得旧抄本,呈予乾隆帝,龙颜大悦,赐江春室名“康山草堂”,江氏出资刊印。分九部,每件玉器附图两幅、文一篇,详记其尺寸与特点,是研究我国古代玉器的重要典籍之一。

吴焕采绘兰石画谱

猷州

清光绪二十年()莲池砚北草堂刻浓淡墨套印本1夹4册

出版:《兰道人百兰谱》,河北美术出版社,年。

44.7×29cm

是书收吴焕采绘兰花百幅,为吴焕采客莲池书院时绘刻,延请名工李树堂操刀上板,套版印刷而成,首有黄彭年、吴焘、张鸣珂等三十余位名士题辞。莲池书院是清代河北最高学府,雍正十一年创办,章学诚、吴汝纶等著名学者在此主讲,并吸引众多日本、朝鲜学士。书院内设书局专事出版典籍文献,而流传甚少,拍品即莲池书院出版物之一,极为难得。

吴焕采,字文渊,号兰石、兰道人,安徽古猷州人,同治年中举,官保定知府,善画兰竹,笔意秀雅。绘有《兰石画谱》。

金石碑帖

西周四大重器之一:虢季子白盘(三件)纸本

清拓本软片纸

62×6cm;68×5cm;6×7cm

本拍品三件,一件是出土后初拓本,有多处锈斑未剔除,为拍场首现,一件是平时所见的墨拓,可于前一件做对比,一件是朱砂拓颇不易见。

虢季子白盘于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为时任眉县县令徐燮所得,清同治三年()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发现已用作马槽的白盘,旋即命人押运送回老家刘老圩村。年,刘铭传辞官回乡,在刘家传四代。至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将盘献给国家。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北魏贾智渊造像纸本

清拓本4张

×1cm;17×21cm;18×20cm;21×11cm

贾智渊造像四张一套,亦称《北魏贾智渊妻张宝珠造像记》,北魏正光六年()四月十九日立,张宝珠为七世父母所造的三尊像碑,主尊佛两旁是胁侍菩萨及供养人像。舟形的背光中有九尊化佛,并有妓乐天女来朝。

8年山东省益都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四面刻。为北魏造像中的第一名品,其形制巨大,造像为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此造像为高浮雕,传拓极为不易,故拓本稀见。本拍品捶拓极精湛,碑阴及两侧小佛近二百尊。

宋苏轼书表忠观碑朱拓本纸本

清拓本1匣6册

26×17cm

《表忠观碑》是苏轼于宋元丰元年()为钱王家族撰写的颂德文章,是其大字楷书碑版的代表之作。原碑北宋元佑党禁被毁,明嘉靖三十六年()杭州知府陈柯重刻。

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价:“《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铭词是苏诗之佳者。”清代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评价此碑书法“比之蔡君谟,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也。”

此本为乾隆五十九年钱泳监修,翁方纲、梁同书、阮元各有诗文以纪其事,成一时艺林佳话。卷末附刻陈柯题跋及钱氏后裔的观款。是册以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顺序装裱成册,分层置于桐木匣中,工艺精美,朱拓本,捶拓精细,朱泥璀璨,实为尠见。

陈文伯题签《唐·契苾明碑》纸本

明拓本1函1册27开

0×17.4cm

钤印:木樨斋藏(朱)孺童鉴阅(白)幼诚(朱)墨宝(朱)崞阳田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白)曾经卓观楼藏(朱)镇平之真赏(白)长宜子孙(白)

唐契苾明碑,考据确凿,为明代所拓善本。此碑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十六日立。娄师德撰,殷玄祚正书。碑原在咸阳契苾明墓前,年移存咸阳博物馆,拓本流传不多。考据:1.三行“道苻忠孝”之“道”字完好。2.十三行“勋绩居多”之“勋”字完好。二十一行“夙绍庭规”之“庭”字完好。

其他

郭沫若诗于非闇等绘百花齐放

年荣宝斋刊套色印本1函2册

白纸?26×.5cm×4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倡议。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郭沫若同志从年至年初题写了一百首咏花诗交与荣宝斋。荣宝斋又请于非誾、田世光、俞致贞三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为每首诗配画一幅,并使用中国传统的木版水印技术进行刷印。

此书在当时共出版了三个版本,即零本、十册本与两册本,其中只有此两册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帧“其他一切花”版画,使版画达到帧。另外还加印了郭老撰写的“前言”“后记”各一篇,可谓最全之本。因其代表了当时荣宝斋木版水印的最高水平,故印制过程中费工浩大,印量极少,至今颇为难见。印制精良,品相上佳。

陆康题跋民初京剧曲目单珍藏集

清末民国刻本1函40张此本为清代木刻戏单,为便于收藏,现集集合订一大本,收清末时期戏剧单40份,保存完好,传世稀见,为研究清代梨园史料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另有陆康题跋述其源流。

北平荣宝斋诗笺谱

民国荣宝斋木板水印套色印本2册

5×2cm

此本为民国原版笺谱,原状保存,品上佳。特装本,织锦函套,红绫封面。是谱内收齐白石、溥心畬、吴待秋、徐操、颜伯龙、王梦白、张大千及古代名笺小品幅,为民国饾版拱花代表之作,首有罗振玉、箫愻题签,溥雪斋题名,寿玺序。

孟府谕单

清咸丰1张

×64.cm

此件“谕单”,开本阔大,印制精美。正文墨书,朱笔批注。内写长清县族绅孟兴魁被拣选亚圣府庙庭执事,谕其按时到院听候分派事。

其价值如下:

1、颜、曾、孟三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乃“经衍圣公会同礼部具题”,执事以下,则多未叙及,此单明言“亚圣林庙执事人等,向由本院于族人中拣选派充,以便春秋丁祭,襄理祀典”,可谓堪补记载之缺。

2、谕单所涉及的此次孟府咸丰六年的丁祭,主祀事者为孟广均。孟广均,字京华,号雨山,道光八年戊子科举人,道光十二年承袭世职,有“钦加主事衔”,“敕封员外郎”等名号,是孟府职位最高和最有作为的袭封五经博士。其曾于道光八年中举后为照顾病重的父放弃仕途,道光十二年袭封“五经博士”后,又费十年之功修复了孟府、孟庙、孟林。为了弘扬孟氏家学,他在孟府内创建了“三迁书院”,编写了《重纂三迁志》,还主持续修了《孟子家谱》。他还精研金石书画,如今日孟府内收藏的《莱子侯刻石》、《汉中郎刻石》、《唐苏玉华墓志铭》均为其搜求而得,又如其与许瀚一起考察铁山北朝刻经逐字抄录等事。另外,较之孟府现存其他时期的物品,孟广均时的物品尤其精美,这也表明了当时的孟府正处于鼎盛时期。此谕单题“钦加主事衔亚圣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四级孟谕”,正相吻合。需要注意的是孟广均的手迹非常罕见,之前市场上从未见过。

、作为“亚圣府”的孟府,其文物尚未见流入市面者,且据《孟府档案全编》孟府所藏同类物品均比此件晚了很多,因此这件谕单亦是现存最早的物证。

更有意思的是这件涉及“礼”制的谕单,恰又与邹鲁之地“礼仪之邦”这一主题相呼应,此则又不免使人倍加珍视也。

结语

孔网拍卖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另有诸多佳制,俱可契合书斋宝藏,弥足珍贵,专场近九百件拍品,可知其量甚巨,实为近年少有大体量古籍专场拍卖,足慰解文士渴思。然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俱足,好之者可莅往预展现场一窥为妙。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c/8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