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隐桥北,古老的香樟树
从吾乡大麻往西跳过一条田塍,便是余杭的博陆。
大麻、博陆,是正宗的贴隔壁邻舍,然而方言却不一样,比如说“水缸”,大麻人叫“siguang”,博陆人叫“suigang”。再如“我们”一词,大麻人说得慢,叫“阿拉”;博陆人说话节省,就一个字——“哇”!又如“父亲”,大麻人叫“爸爸”,博陆人叫“阿爸”,“爸”字说得飞快,听起来就像是“阿伯”。博陆人叫叔叔,听起来像是“爸爸”,大麻人初到博陆,常会弄得不知所措。这大概算是大麻人提得最多的博陆话!
鹿溪路边,古老的石帮岸
大麻、博陆方言不一样,“地位”也不一样。博陆是杭嘉湖的“纽扣”,可称“金三角”;大麻没有与湖州接壤,只能算“金两角”了。博陆“地位”高,风水好,明朝人吴之鲸的《武林梵志》里就说:
武林襟带之水,至博陆而与槜李(嘉兴古称)代,回环盘礴,郁秀之气若聚。
仁安桥(淳安桥)
“郁秀之气若聚”,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风水宝地。如果把博陆比作一本书,从北到南翻,则扉页便是仁安桥,压轴的就是老板集团。开头结尾,都是大手笔!仁安桥是杭嘉湖三府的“纽扣”,北为嘉兴之义马,南为杭州之博陆,西为湖州之徐家庄。一爿古桥,坐镇三府,这在杭嘉湖地盘上,大概称得上是唯一的!
聚顺桥,民国九年建。
博陆,是个古地名,确切来说,最早出现在南宋的《临安志》里,当时的博陆,属于仁和县丰年乡。《临安志》里还没有出现“塘栖”,塘栖成镇是在明朝,清末学者王同(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之父)推测说:在塘栖还没有成市镇之前,博陆可能是仁和、德清两县交界处的一个大镇!
早在南朝时候,沈约(—)的《宋书》里就记载他的七世祖沈延从余不乡(今乾元镇为核心区域)迁“居(武康)县东乡博陆里余乌村”。晋朝时候的武康县,东到现在大麻、新市一带。所谓“东乡”,大概就在这一个范围。我疑心《宋书》里的“博陆里”应该就是现在的博陆。而博陆在当时,可能就属于武康县。当然,沈约说“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仅凭一句话,很难说清楚了。
高家弄15号,陆氏老宅
博陆,是什么意思?书上没有记载,民间传说倒是有的,说此地老底子多鹿,因此博陆也被称为“鹿溪”,现在博陆街上还有一条“鹿溪路”,名字很风雅,不过这是后起的叫法,不好当真。“博陆”这个名字,宋朝的《临安志》上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博陆,后来也有人写作“北陆”的,比如清初人沈宏宣就有《重过北陆》诗,这与“大麻”被写作“大茅”一样,是同音字的替代,倘若是考试,这只能算作错别字,不能给分的!
说到博陆,不得不说一下西汉的霍光,他被封为“博陆侯”,这个“博陆”在北海郡,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境内。余杭的博陆,应该跟“博陆侯”霍光攀不上关系。不过博陆民间有“霍天官”的传说,说“天官府”就在现在的农贸市场,这个传说在文献上找不到半点痕迹,也只能姑妄听之了。
仁隐桥港
博陆,雅称“博溪”、“鹿溪”。“鹿溪”出现比“博溪”晚。元末明初,海宁人胡奎有《博溪舟中赋竹枝》、《鹊巢行赠博溪姚氏》诗。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博陆姚姓很早就有了。
仁隐桥,民国六年建。
我对于博陆,最深的记忆是“毛毛先生”,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起。这次到博陆,打听到了“毛毛先生”的女儿家就住仁隐桥边,于是冒昧拜访。“毛毛先生”女儿一家极其热情,令人感动,真不愧诗礼之家!听着她(他)们的回忆,“毛毛先生”一时鲜活起来。
左起:“毛毛先生”之女、王家老太太(99岁)、“毛毛先生”外孙女、王先生。
毛毛先生,本名钟安仁(—),家在仁隐桥东几百米。他是大麻金子久的关门弟子,得乃师真传,仁心仁术,在余杭、桐乡、德清一带有口皆碑,娶五杭俞氏,岳家亦以医名。毛毛先生的父钟杏坡(—),在博陆街上开设有米店、酒店、豆腐店等,曾担任杭县参议员,是清末民国时期博陆著名乡绅,“仁隐桥”三字即出其手笔。
博陆钟家是杭嘉湖的名门望族,明代时出过钟化民,字维新,号文陆,万历八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谥号“忠惠”,《明史》有传。以前杭州西湖边有个“钟忠惠祠”,就是专门祭祀钟化民的。
钟家做官做得好,刻书也刻得好。美国哈佛大学藏有一部博陆钟家刻的《宋文文山先生文集》,上有“博陆双桥钟府”、“武林博溪钟府”字样。
钟化民的孙辈里,出了三位女诗人,一个是钟筠,著有《梨云榭诗余》、《淇园诗初集》。一个是钟青,字山容,著有《寒香集》。一个是钟韫,字眉令,著有《梅花园诗存》。博陆钟家,可谓一门能诗!
钟韫嫁给海宁查崧继,她的儿子就是“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名气大的不得了,百度一下,就有条信息出来。查慎行有一篇《跋曾外王父钟忠惠公读易钞后》,《读易钞》就是钟化民的著作。海宁查家是海宁望族,人才辈出,现代小说家金庸先生就出自这个家族。
钟韫临终前,把自己的作品烧了,幸亏她的儿子查慎行保存了六十多首,辑成《梅花园存稿》,后来海宁藏书家吴兔床编《海昌丽则》,就把它收了进去。
博陆一景
钟韫有一次回娘家博陆,写了《经博溪故居,不无零落之感,口占二绝》诗,写得非常好,此录一首:
迷漫荒草晚浦烟
花鸟无人亦可怜
罗绮楼台今在否
沈吟犹记十年前
高家弄
明代时候,博陆的大户人家非常多,除了钟家,还有王、姜、唐、胡姚等等,后来又有陈、赵、张、陆、高等,大户人家多,是一个地方文化、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明代云南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丁养浩的舅舅就是博陆王家。丁养浩《先考妣马鞍山墓表》说博陆唐家“以财雄于乡”,堪称博陆首富!姜家,明朝时有姜文进,富收藏,家有赵孟頫的书画,放到现在,姜文进光靠这个,就可以一世吃用不尽了。
博陆胡家,地方传说有“四进士”之说。这“四进士”具体是谁?很难考证,但既然有此说法,至少说明这是一个地方大家族。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博陆西面青林村的胡家确实很厉害,明朝时候出过胡心得、胡胤嘉两个进士。胡心得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巡抚,他的夫人就是博陆王家的,我估计博陆的胡家可能就是青林村迁来的。
博陆风水好,水多则桥多,博陆最著名的桥,当然要算运河上的双桥了,可惜现在除了一个“双桥路”的地名,老桥已经踪迹全无了。古书上记载博陆的桥特别多,有梁安桥、通泰桥、太平桥、永兴桥、兴福桥、寿安桥、普安桥、长春桥、德星桥、万寿桥、丰年桥等等,现在应该多到乌何有之乡里去了吧。不过像博陆这样经济发达之地,至今有仁隐、聚顺、仁安几座老桥,已属难得了。
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好地方,寺庙也就多。博陆本地人常说“三庙三菩提”。三庙,是指东庙、北庙、南庙。三菩提,是指天王寺、西隐寺、慧日寺。这其中,尤以慧日寺为最著名。
慧日寺本来在杭州孤山,始建于公元年,原名“广照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才移建到博陆,改名“慧日”,元末被毁,明初重建。明代丁养浩有诗云:“博溪溪上一追游,慧日名山万木秋。”想见规模之大。据乾隆年间《塘栖志略》记载,慧日寺的墙壁上题有日本文字写的诗,谁也看不懂,可惜古人没有手机,否则他们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我们现在就能破译了。现在的慧日寺,遗迹还在,不过运河北面已经造了新的慧日寺了,外地人来,常会误以为慧日寺的原址就在这里。
南庙在南庙漾边,现在正在重建。问了一位老人,他说:我叫如根毛头,博陆六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晓得我。“如根毛头”非常健谈,说:老底子的南庙漾比现在大得多,四水交汇,南通临平馒头堰,北通新市。往西就到慧日寺,寺前河中有个大土墩,两水环绕,成双龙抢珠之形,风水好的不得了!
听了他的话,我们又去了慧日寺旧址,寺前面确实有墩,只是已成“半岛”了。在墩上的凉亭里坐了半个钟头,听着慧日寺里传来的念佛声,感觉真静!
同游者,左起:我,李芥荫、潘利平、李晓东。
打赏一分也是爱!长按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