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长宁桥
桐乡市洲泉镇上看过三孔的聚宝桥,据介绍这里的河道大多比较开阔,而现在又来看一座微型的单孔石拱桥了,该桥名为长宁桥,与聚宝桥同属义马村。可见不仅小河道还是有,古桥边还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沉淀的地方。
位于桐乡市洲泉镇义马村晒头浜的长宁桥
古桥不远处又有新建水泥桥,桥名沿用了古桥名。
长宁桥为年9月桐乡市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宁桥横跨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桥边一棵古香樟树覆盖大半个桥身,为石桥遮风挡雨。古风犹存的石桥,幽静祥和的小河,巍然参天的古树,一幅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图画自然天成。
长宁桥周围,除了古树还有村民的小花圃相伴,其中都是乡野特有的家常花草。
据介绍:长宁桥位于洲泉镇义马村晒头浜,全长16.4米,桥中宽约2米,桥孔为半圆形,桥基为平砌错逢结构。小桥横跨一条东西向的小河,南北各有16级台阶。
原来长宁桥两侧还曾经是义马村的驻地,资料介绍:原义马村,驻地晒头浜自然村。民国时期前后分属义马乡和洲泉镇。20世纪50年代初为义马乡第六高级社。年10月,义马村、冯家圩、东义马村3村合并为洲泉人民公社第12营。年3月为洲泉人民公社义马管理区义马大队。年为义马人民公社义马大队。年1月为义马乡义马村。年10月随义马乡并入洲泉镇。年11月与东义马村、冯家圩村合并。
桥头民居的门牌,晒头浜是义马村45个自然村中的一个。
昔日古桥边一度兴盛的老街早已经沦落,而义马村名更是大有来历:旧时村内有义马庙,村以庙名。依“泥马渡康王故事”,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坐骑毙于此,因建义马庙,村名由此而得。另一说,旧时村内有六朝时墓葬,称“二墓”两字至今依稀可辨。此石乃旧时墓前石碑。方言“二墓”、“义马”音谐,同时nimo。又南宋叶燮《钟母朱太夫人幕志铭》:“葬崇德西乡二马村。”义马有二马村之名。兹数说并存。
长宁桥东侧面
西侧面
据介绍:长宁桥建于清咸丰七年(),虽然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但保存相当完好。它小巧玲珑,桥下河水不深,但很清,可以看清水中的石子,因为是小河,桥洞仅容一条农船经过,庞大的铁皮船驶不进来,所以桥石几乎丝毫没有被碰撞、刮擦的痕迹。桥堍南北各有一座石河埠,乡里乡亲淘米洗衣,可以隔河交谈。
据说:附近的人们,即使在这里生活了一生一世的人,也不清楚它的真正桥名,只是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叫它“小环桥”。上世纪60年代“文革”时,为了破“四旧”,有人用石灰将“长宁桥”三字粉刷掉,写上一个时髦的桥名:友谊桥,但也没有叫响。长宁桥南现在门牌就是环桥河南,可见长宁桥俗称“小环桥”,桥下为环桥河了。
长宁桥的拱券结构,桥联石上没有桥联。
北侧石阶
桥上看北侧石阶
李凡在观察长宁桥
长宁桥南侧石阶,文保碑在南堍西侧。
桥面中心是刻有莲花纹的桥心石
义马村东与屈家浜村相接,南隔大红桥港、桑泽湖漾与大麻镇海华村、马鸣村相邻,北靠马鸣村、湘西村。长宁桥东侧几步有平板桥,走近看是桥梁已经改为水泥梁的石阶平板桥。
这里也许就是屈家浜村
一座名为墓下庙的小庙,可能与义马村的传说有关。
小庙香炉
香烛架和香炉
长宁桥西侧不远有一棵大香樟树
看介绍才60年树龄,如此大树被称为古树保护,也是当地人珍惜古树保护环境的一种具体表现了。
行不多远又见小庙,为马鸣老庙。
可能进入到马鸣村了。看介绍,马鸣老庙的历史可以追踪到唐朝,还有宋朝鼓励发展蚕桑经济,是一座与蚕神有关的庙宇了。百度介绍:马鸣村有一座马鸣庙,清末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前,马鸣庙前,夹河搭台,演唱“对台戏”,远近闻名。马鸣庙虽小,名不见经传,却曾经是江湖戏班子梦寐以求以图出道的舞台,也是众多戏子艺人折戟沉沙的地方。
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在马鸣老庙门前一探。
马鸣老庙的香炉香烛架。长宁桥虽然小,其所属的义马村不仅位于几个村的边缘,也与余杭、德清两县交界,地虽处偏僻,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原载新浪博客《南汇乡土》年10月5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