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调吟诵理论经典吟咏学概论

青海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73.html
华锋简介

华锋,辽宁沈阳人,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吟诵学会名誉会长,华调吟诵第四代掌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吟咏学概论》、《诗经诠译》、《基础吟诵75首》、《中级吟诵61首》、《词的创作与吟诵》等。

吟咏学概论简介

《吟咏学概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规划项目。主要介绍了吟咏学的基本理论、概况、分类、技巧等,在对历代诗歌吟咏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与中国汉语言的规律编撰而成的,《吟咏学概论》是一本适合广大诗歌吟咏爱好者需要的好书,是华调吟诵理论研究集大成之作。

《吟咏学概论》共分十个部分,正文为九个部分,另有一个部分为附录。第一章《吟咏的界定》,是从文字研究人手,考证吟、咏、诵、读、歌、唱、讽、赋等词的由来及走向,最后得出吟诵一词可以定义为是传统的读书方法,诵读一词可以定义为是学习文赋的主要方法,吟咏一词可以定义为是学习诗词曲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吟咏溯源》,从古来就有诗乐舞三位一体之说论起,简单地勾勒了我国韵文发展的简史,分析了国人喜欢诗词曲创作的原因。笔者特别提出,歌唱的重点在于用诗,吟咏的作用在于学诗,二者的作用从一开始就有所不同。诗词曲的发展,与吟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服务于诗词曲的创作的。诗词曲发展的历史,就是吟咏发展的历史。

  第三章《学习吟咏的意义》,传统的研究认为吟咏是学习诗词、欣赏诗词、创作诗词、修改诗词的门径。我们的研究在肯定了这些说法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是传承我国礼乐文明的纽带,是活的文化化石;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吟咏与音乐演唱的关系》,本节还是从上古诗歌的发展说起,论述了不同时期诗歌的吟咏与音乐的不同关系。这里笔者特别提出,格律诗的出现,才从根本上确定了吟咏与音乐演唱的关系。事实上,吟咏虽然与音乐演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差别,那就是吟咏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音乐演唱是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前者是“学诗”,后者是“用诗”。判断是吟咏还是音乐演唱,只要看它是否适合于读书、是否适合于传道授业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五章《吟咏的基本原则》,本章认为吟咏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注意节奏;二是讲究四声;三是吟咏时的情感必须与诗篇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四是尽可能地吸收、使用音乐演唱的技术。不难看出,笔者这四条,除去第四条之外,实际上就是华锺彦先生“平长仄短、二四分明、声情并茂”的扩展版。

  第六章《(诗经)、楚辞、乐府诗的吟咏》,本章首先提出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语音来吟咏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普通话已全面推广的今天,应该以普通话吟咏为主,但不排除使用方言吟咏。笔者反对废除普通话、恢复方言以及恢复尖团音、甚至以上古音读上古诗歌等提法,以为那样势必造成青少年在语言上的混乱。之后,笔者具体地分析了《诗经》、楚辞及乐府诗吟咏的方法。

  第七章《格律诗的吟咏》,格律诗的吟咏是本书的重点,继承了华金延锺彦先生关于格律诗吟咏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详细地论述了格律诗的分类、具体吟咏的方法及研究格律诗吟咏的意义。

  第八章《词的吟咏》,笔者承认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唱为主,至今仍有四条线索可以证实词是可以唱的。但即使在唱词极为盛行之际,词的吟咏依然存在。在文人唱词基本失传之后,吟咏又成为支撑起文人读词填词的主要方法。在承认词是可以吟咏的前提下,笔者尝试着分析了吟咏词的方法。

  第九章《曲的吟咏》,在本节中,笔者首先论述了曲的产生、发展过程及词曲的异同,之后分析了即使是在唱曲盛行之际,曲的吟咏依然是存在的。

  《附录》,考虑到吟咏的主要功能就是学习、欣赏、创作、修改诗词曲,而在这里面重要的是诗词曲的创作,故在《附录》中首先介绍了华锺彦先生和王文金先生谈创作诗词曲的方法;之后列出诗韵、词韵及曲韵常用字简表;精选了华锺彦吟咏的唐诗10首,原“唐诗吟咏研究小组”成员、原河南大学校长王文金先生的吟咏及笔者的几首吟咏习作。

《吟咏学概论.序》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王国,历代诗歌创作之繁盛,世界罕见。在中国古代,诗歌吟咏是一种高度普及的文学艺术活动。从艺术生产及其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吟咏与创作互为表里、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创作和传播,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变,诗歌吟咏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受到严重影响。在新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这一社会文化变革中的负面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敏俐

  

  本书的特点有四:体系完整,不支离;定义明确,不含糊;源远有自,有根据;青出于蓝,有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王恩保

  

  华锋先生的新著《吟咏学概论》,复活了汉文阅读技法学的瑰宝,使吟咏的感性经验理性化、大众化,不愧为当代一部准确、深刻、全面、系统的吟诵教科书。我相信每一位喜欢诗文吟咏的人,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诗人、书画家曾令中

《吟咏学概论》书摘

吟咏是学习诗词创作的最佳途径

文学创作,必须先熟悉文学,所谓“熟读胸中有本,细作笔下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搞清楚。一是在当前学习古典诗词的写作有何意义?二是为什么写作古典诗词需要吟咏,写作学术论文或创作小说无须吟咏呢?三是怎样才能把吟咏与诗词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今天学习古典诗词创作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有着三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抒情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主体,诗歌的传统始终在文学创作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两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华锺彦先生也说过: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数量之大,浩如烟海,如“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关焉。”虽历时千载,流传万里,而脍炙人口,刻骨铭心。故《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经典的文学艺术构成了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传统国学重要的一页。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古典诗词的写作在上个世纪基本中断,这使得古典诗词创作的优秀传统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中断。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着三千多年的诗歌传统将不复存在,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将无人继承,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将彻底丧失。这个残酷的现实就摆在我们的眼前。不错,今天我们的文学史都十分重视《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诗词乃至于元曲的讲授,但我们不能不说,文学史的教育,重点在于“史”的线索,讲的是作家的生平、创作的背景、作品的思想艺术、作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几乎没有一部文学史讲授如何写诗填词谱曲,自然更不会介绍如何吟咏诗词曲的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盲点,我们注意到文学作品外围的因素,对文学作品内在的一些要素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现社会中,有人认为,我喜欢吃面包,但我不必会做面包。笔者认为,此言有一定道理,我们不能要求喜欢吃面包的人都会做面包。但如果人人都喜欢吃面包而不会做面包的话,也就不会再有面包了。作为传统国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词创作,不用说是今天,就是在唐宋时期,也不是人人都能写诗填词的。唐诗宋词,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上层建筑领域活动的毕竟还是少数,可以说全民喜欢诗歌,全民喜欢唱词,决不能说全民去写诗填词。今天更是如此。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会背诵几首唐诗,没有人要求孩子们都去写诗填词。我们需要的是有一部分人能掌握写诗填词,使诗词创作的传统不至于中断而已。

今天我们倡导学习诗词创作,除了继承文学遗产,使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不至于中断外,还有一个文化继承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国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的格律诗包括汉诗、和歌、俳句等。汉诗即以汉字创作的诗篇,其中既包括古风、乐府等非格律诗,也包括律诗、绝旬排律等格律诗。自江户时代以来,汉诗的创作主体已变为格律诗。如今,汉诗在日本仍然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日本在重视汉诗的同时,着力发展由格律诗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俳句。俳句是一种古典短诗,以三旬17音为一首,首句5音,次句7音,末句5音。应该说这就是日本式的格律诗。目前,日本的俳句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见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韩国曾长期使用汉字,其格律诗的创作很长时间都是以汉字书写的,平仄音韵与中国的格律诗几乎没有差别。如李朝时期著名诗人全石洲过郑松江墓时所作的一首悼亡诗:“空山木落雨潇潇,相国风流此寂寥。惆怅一杯难更进,昔年歌曲即今朝。”诗作以木落雨潇的深秋为大背景,抒发了对故相国郑松江的深切怀念之情。沧洲车云路认为此诗:“似雁门琴声,耳朵为之一振”可谓至评。18世纪韩国文人申光洙将格律诗称为“时调”,目前,韩国的时调仍然十分流行,经常发表诗歌创作的诗人达数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以写作流畅的时调。越南是在年才最后废除科举制度的,是全世界最晚废除科举制度的国家,由此可见汉文化在越南影响之深。“越南的科举制度完全仿照中国,使用汉字,考诗赋、策论和八股文,因此自古至近代,越南涌现出许多善于写作汉诗的诗人”。与日本相同,越南在本土的“六八诗体”和汉诗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格律诗体裁“双七六八诗体”,即两个七字句,一个六字句和一个八字句为一组,循环组合形成的诗体。既可以写成短诗,也可以写成长篇,成为本土化的格律诗,至今传唱不衰。受我国格律诗的影响,结合本土文化而繁衍起来的俳句、时调、双七六八体,在本土上都得到保护与发展,格律诗在自己的诞生地却日渐萎缩,岂不是太令人遗憾了吗?事实上,就是为了与日本、韩国、越南以及其他国家的汉学家、喜爱我国古典文学的学者进行文化交流,我们也应该把诗词创作的传统继承下去。国务委员马凯同志在年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中指出,格律诗具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及简洁美,是“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完全可以说,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没有格律诗的继承。

年4月,日本汉学泰斗京都大学教授吉川幸次郎先生率团访问我国。吉川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广泛研究中国文学,尤精杜甫研究,任日本“读杜会”会长。此次来华访问,最主要的目的是拜谒杜甫的诞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窑。访问团到北京后由中国社科院邓绍基先生陪同,到河南后由华锺彦先生陪同。当吉川先生明确提出要拜谒杜甫窑时,有关方面的领导先行视察了一下,认为当时杜甫窑的现状不宜对外宾开放,便请华锺彦先生出面,以交通不便为由,婉拒吉川先生的要求。华先生感觉这话不能直说,便吟诗一首赠给吉川先生,原诗如下:

窑湾眷涨路难开,杜老遗踪锁碧苔。

领会青云动高兴,明年扫径待君来。

吉川先生是个中国通,一读此诗,便知此行拜谒杜甫窑无望,遗憾地说:“谁知我明年能不能来呢?”回国后,吉川先生回赠华先生五律一首:

子美钧游处,土楼尚存庄。

心孩勤枣栗,思壮咏凤凰。

命驾青泥阻,凝眸绿野苍。

明年邀我去,地主意偏长。

华先生接到此诗后,又以同韵和七律一首:

少陵一笔拔三唐,引得云旗指圣庄。

曾托生死歌义马,甘供心血养雏凰。

羯胡来靖三巴乱,稷契无成两鬓苍。

共诵《登高》洛阳道,论文何日引怀长。

年春,吉川先生病逝于日本。消息传来,华先生亦很感伤,作《悼念日本吉川幸次郎教授》以寄哀思:

闻君归去我心哀,热泪催诗吊夜台。

中日论交文会友,京都立教世多才。

登临并影成千古,吟咏同声尽一杯。

未到窑湾莫惆怅,枫青入梦待君来。

诗作可谓情真意切。最后一句用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的典故,亦十分精当。可以说这是一个运用诗词创作解释难言之语,与国际学人增进友谊的典范。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为了继承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还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与国际友人进行学术交往,我们都应该重视诗词的创作,给诗词创作一个合理的空间。

引自《吟咏学概论》第三章第三节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s/6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