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渑池人喜欢吃啥?
这样的问题一旦抛出,十有八九的渑池人都会说,对碗面、凉粉汤、蒸肉……别说这个行吗?看见这几个字就饿了!
不说不中啊,谁让咱渑池人就喜欢这三样呢!如果是河南其他地方的人看到这三样,估计一头雾水,不知道对碗面是啥面、凉粉汤是啥汤,更不知道蒸肉是啥!因为这面、这汤、这肉,只有渑池人知道是啥。
河南说河南(ID:henan-henan)今日单说这对碗面,至于凉粉汤和蒸肉会在以后发文章重点介绍。
对碗面,俗称酸汤面叶、五指宽面叶。至于这种面条发源于何时,已无法探究。
用渑池人的话来说:对碗面是渑池名副其实的美味,从小养了我们的胃,壮了我们的身,来一碗对碗面,还没有开吃,就会让你不停地流口水。
因为只有渑池人知道才对碗面的制作过程,所以,了解对碗面的制作过程很有必要。
1月8日下午,义马一中教师张春光去了一趟渑池县仰韶镇高村村,大妗王小花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按照传统习俗为他做了一碗对碗面。爱好摄影的张老师也就顺手拍摄下了这组图片,河南说河南(ID:henan-henan)今日特地刊发出来,馋馋常年在外闯荡的渑池人,看看你们通过手机屏幕能不能闻到酸汤味儿……
渑池县仰韶镇高村村王大娘的厨房老传统生活用具不少。看起来面缸、面盆很有些年头了。
开始和面。
和面很有讲究。先用少量的水倒到面盆里,与面相拌,搅成面碎。这个过程用水不能太多,需要一点一点加水,要不面团软了,擀不成劲道的面条。不过水多了,可以再加面粉,不过那样的话,就吃不完了。面碎搅拌均匀后,此时要反复揉面,一直把面团揉得匀实,手感光滑,手上也不沾面,软硬适中,可以说这道工序就算完成。
王大娘把和好的面,从面盆里拿出来,放到案板上,准备开始擀面。放到案板上的面团,也要揉几下,揉成中间厚,两边薄,型似一个小土包那样的形状。
为什么要把面团在案板上揉成小土包那样的形状呢?因为擀面的时候,中间会越擀越薄,所以中间要厚一点。此时家里如有玉米面粉,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因为玉米面粉黏性小,擀面的时候要不停地使用,防止沾在一起。
用擀杖压在摊开的面团上,卷起来,就开始擀面了。在这个过程中,手不能太用力,除非你和的面太硬。记得小时候看见有人把面和的太硬,擀面的时候很费力,卷着面的擀杖在案板上使劲的滚动,咚咚响,很有意思。
擀面这个活很有技巧,不能用擀杖一直朝一个方向擀,要来回调整方向,要不擀出来的面是长方形。你看王大娘擀出来的面就是圆形的。另外擀面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擀的太薄了,要不一下锅就成糊糊了。
擀好的面,一般情况分两种情况切面。一种是折叠起来,用刀切成宽窄差不多的面条,一种就像王大娘这样的方式切面,用刀尖划开。这样划开的面条,在渑池说是五指宽面叶,意思要划成五个手指头并排那么宽,吃着得劲。
面条擀好后,就要准备下一道工序。趁锅里的水还没有烧开,赶紧切点葱花,准备佐料。
碗里要放葱花、盐、味精、醋、酱油、香油、辣椒油等。醋是必须要放的,要不就不叫酸汤面叶了。如果没有葱花,放点香菜也是不错的。
王大娘这个对碗面佐料有点简单,没有辣椒油,却放了几片菠菜叶子。据张春光老师说,他不喜欢吃辣椒,所以当时碗里就没有放辣椒。
锅里的水开了之后,就开始煮面条。
从图片中,我们看出,王大娘锅里是打了鸡蛋(贵宾待遇,呵呵),要不不会出现这样的鸡蛋沫。正常情况下,手工擀的面在锅里煮个1-2分钟即可。
在面条即将煮熟的时候,舀几勺开水倒到碗里,冲烫佐料。记住,要用筷子搅几下,让佐料充分融合。
然后把面条和鸡蛋分别盛到碗里。
正宗的渑池对碗面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开始吃吧!不过,这碗对碗面没有辣椒油,看起来不美。
看完这组图片,是不是感觉碗小了?要是换个大碗,吃起来那才叫过瘾!(河南说河南产品内容部/管铸)
摄影:义马一中教师张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