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毛泽东甚至评价他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纵观曾国藩一生,其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1
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们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他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还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2
话不多: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话多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话,也是一种境界。
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守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
曾国藩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曾国藩就曾因夸夸其谈而引起了好友的反感。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这样容易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3
人不作:有智者,方圆有度
不作,就是把握好度。
曾国藩家训中有一言,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此举可谓福不可受尽也。
在为人处世中,事事断然不可冒进直击,应当拿捏有度。
纵观历史,不乏才华横溢者因“作”而遭贬谪,丢命,比如水浒里面:牛二面对杨志,喊你来砍我啊!结果是一刀毙命!
或许,有时一味的直与进看似一种忠贞、一种激昂,但如能审时度势,掂量片刻,就会发现,某些场合下,与其相对的软与退也不失为另一番智慧。
韩信的胯下之辱,东方朔的机智幽默,魏徵的刚毅纳谏……无论是以退为进的方式,还是迂回婉转、激进慷慨的方式,用对时,则为良方;用错时,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则着实需要用者亲自掂量才可拿捏得当。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半朵,是恰到好处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际处世的真谛。林语堂先生亦评此诗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THEEND—
本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好!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是新区辖区居民,请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