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敦煌之魂

大海,放飞理想的摇篮!达达尼大邮船真好!

常书鸿就要乘坐这艘大邮船去法国了!法国,那是他昼思夜想的艺术天堂。

常书鸿自费留学的这把火,是众人为他拾的柴。在甲板上,他以为人画素描换得了可以一路看海的帮厨工作。

一个多月在大邮轮厨房苦熬的生活总算结束……马赛到了!法国到了!

他的目的地在巴黎。他张望了一下夜色中的马赛,随即乘上了前往巴黎的火车……

不久,老乡郎鲁逊为他送来了好消息:一张刚刚收到的《申报》,有教育部刚刚公布的公费留学生名单,在留法的里昂中法大学的公费生名单中,常书鸿三字赫然其中。

一报到,他尴尬地傻眼了——

一群穿着短裤大叫大嚷的中学生模样的少年正在操场上踢足球——这些人都是他的同班同学!可他,已经23足岁。尴尬之下,他想插班,可是,校方婉言谢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在国内专业美术学校就读过的证书。

现在,他只能再次从一年级读起,从石膏素描开始。

他的素描作业水平很快赶上了二年级学生。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他被教师举荐直接上三年级的人体素描考试,且得了优等。此时,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吕斯百和王临乙,也由当时的美术界名流徐悲鸿亲自推荐,来里昂美专学习,三个“优等生”成了莫逆之交。

油画班主任窦古特教授,是以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画闻名的专家,在校里校外是无人不晓的。能够到他的班上当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窦古特教授循循善诱,滔滔不绝。常书鸿觉得:这位外表严厉的老头,其实很可爱,很善良,对他这个初次登门入室的弟子,骨子里十分友爱。

油画课开始了。窦古特像初次见面时那样,表情严厉,一进来,就指着那位早已就坐的模特儿,用无庸置疑的口气宣布: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一星期内完成这幅肖像画。

两个星期后,作为“范本”被挂在墙上供下一轮同学们观摩的,是常书鸿的那幅练习。

里昂美术沙龙的展室中,常书鸿的《沙伏的风景》和《里昂圣蒂雷街》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展览进行中,他做了个梦。梦境很美妙,但眼前的现实更美妙——

一个钟头后,脸颊粉嫩有着娇媚笑容的新婚妻子陈芝秀,将出现在里昂车站的出口处。

两人共同度过的幸福日子已经开始,这几日,常书鸿的心无时不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灵感也如张起风帆的船只,驶向鱼儿成群的港湾。

常书鸿飞快地画着,日以继夜,一张又一张。《暴风雨之前》、《里昂裴鲁奇风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两幅画和而后画成的《某夫人像》都让窦古特再次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陈芝秀步态悠闲地走在塞纳河边的林荫道上。紧张、喜悦和害羞同时交织:他们将有孩子了。

这一天,吕斯百和王临乙又在常家欢聚。为庆贺书鸿的女儿出世,受塞纳河的启示,三个好朋友为这个小女儿起名:沙娜。这名字,不但是对巴黎塞纳河的纪念,也是他们纯真友谊的象征。

年的秋天,与收获的喜悦同时爆响的,是一张法国报纸——上面刊登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大受震动的常书鸿画了一幅《乡愁曲》,在画展上引起了窦古特教授所期望的好评和轰动,获选而参展,并获得了“优秀画”奖状。

“……你知道我为什么如此重视你这幅画吗?常,这是你第一次在画中显示了你的风格,唔,拿你们中国话来说,也许是‘初露端倪’,可是,你显现了人的一种精神,一种风格,而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格!”窦古特教授说。

“人的一种精神”?几个月前,他和斯百、临乙,不就议论到这个话题么?风格,是的,地道的中国风格,即便学的是西洋油画,他应该切记和牢牢掌握的就是这一点!

梧桐树的声声蝉鸣,催来了年的夏天。

常书鸿以油画静物《鱼》、《菜花》、《蚕豆》等等,写满了这个夏天的每一天日历。

作为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和纺织图案系的毕业生,紧接着出手的油画《G夫人像》,使他再度名声大噪——此画获得全校毕业生作品第一名。

当里昂全市油画家都参加的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举行在即时,常书鸿已经胜券稳操,他拿出了又一幅使观者无不动心的好画——《浴后梳妆》。

一个活力充沛的生命,被常书鸿那神奇的妙笔,神韵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里昂的观众和评委全都被感动了:《浴后梳妆》获得选拔考试的第一名!

到巴黎去!到巴黎去!

他被推荐到巴黎,和吕斯百一样,成了劳朗斯大教授的亲授弟子。

常书鸿步履生风地朝回家的路上走着。他要将两个大喜讯告诉芝秀,这两个消息都来自器重他的教授劳朗斯。一是经教授推荐的一幅近作《湖畔》,选送去参加里昂年春季沙龙展,已获银质奖;由于这个大好消息的鼓舞,劳朗斯还建议他筹备举行一次个展。

个展!画家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六年前的达达尼号邮轮载来身世寒微而又满怀希望的他时,“个展”仅仅是魂梦的火花,而今,火花将成瑰丽的花朵择日开放!

“芝秀,我的好芝秀,知道么,我们的《湖畔》得了奖!是今年的里昂春季沙龙展银质奖!”常书鸿一进门,一把抱起妻子和女儿,在房间里打起转来……

常书鸿掌着灯,从画室的这头走到那头。四壁墙上,挂满了他这些年来的作品。他的目光在《特弗利夫人像》上停住,在这以后,还有《病妇》和《裸妇》。

《病妇》以陈芝秀为模特,是很偶然的情景。他觉得她当时瘦伶伶的样子很美,去探望她时凝神注视,放下了画夹动起手来……

《病妇》被选送去里昂参加春季沙龙展,获金质奖。

与此同时,那幅在教授画室里作的《裸妇》,也享殊荣——在次年的春季沙龙,也获金质奖。

在获得众多的赞誉后,他一鼓作气举行了令人注目的个人油画展,展品五十余幅。画展之后,当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超选会员,参加了法国巴黎肖像画协会;而《病妇》和《裸妇》这两幅画,在展出后都被国家收购珍藏,送到了里昂博物馆。

在事业上,他已经功成名就,在生活上,他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天,天色已晚,常书鸿走在塞纳河边,就近走向一个书摊。这是专售美术图片的书摊。他在这里停下,饶有兴味地翻寻着,忽然,他两眼一亮。

那是一部《敦煌石窟图录》,由六本小册子合订而成。

他打开了合装的书壳。哦,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他先看末页:第幅。于是,他一幅幅翻了开来,我的天!……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宝贝啊!

不是明明写着吗?甘肃敦煌千佛洞!

千佛洞!敦煌的千佛洞有着如此精美的壁画,如此雄伟的塑像!这些神和人的豪雄奔放形态,活活比马蒂斯的野兽派还要粗野,可这是五世纪北魏的早期壁画呀,目录的序言中明白不过地说明这是五世纪的作品,就是说,它们都是距今至少有多年的古画了,年,我的天!……

奇迹!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你这个自以为很得艺术要领、一直为西洋文化倾倒、言必称希腊罗马、行必以蒙巴拿斯画家自居的中国人,你对祖国如此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竟然毫无所知,你还有什么颜面在此大言不惭啊!

哦,你不是要寻找你的阿尔,你的塔西堤么?这就是!常书鸿,这就是!!

“我已经找到我的艺术的根了,芝秀,我的根就在中国,在敦煌。以后,我就要为敦煌艺术的宏扬而努力……”

敦煌?陌生而又恍如得闻的名字!“我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我死也要死在艺术上……”常书鸿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了。“芝秀,凉亭虽好,非久留之地,我的理想是要让全世界的人像知道巴黎一样知道敦煌,像喜欢巴黎一样喜欢敦煌,这个理想只有回祖国去才能实现……”

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年的深秋,细雨蒙蒙。他终于坐在回祖国去的火车上了……

车站上静候着来迎接常书鸿的北平国立艺专的师生。

常书鸿神情抑郁地下了车,对欢迎的掌声和鲜花好像茫无所觉,他对涌上来的迎候者劈头就问:“你们打算教我什么时候去敦煌?”

他心心念念着敦煌,可是,芦沟桥的炮声震碎了所有人包括常书鸿的幻梦。

学校里自是一番离散景象。常书鸿精心挑选了自己的50多幅作品,奔到南京,托给了德国公使陶德曼保存。

当他再上路时,因为签名被误认,横祸飞来,他被当作地下党幽禁了一夜。

颠簸流离的一年多,他内心充满了难与人言的忧虑。当他接了妻女在贵阳的旅馆住下时,却又遭遇了日寇飞机轰炸,芝秀与沙娜差点遇难……陈芝秀从此信奉了天主教,开口就是“阿门!”

年的重庆,真是个大千世界。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瑰宝——大型浮雕《皇后礼佛图》被人盗卖了!于是,声讨舆论四起。

连日来,重庆的国民党政府面临群情激昂的指责和压力,不得不指令教育部筹备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一天,常书鸿在裱画店里碰上了陈凌云。

陈凌云告诉常书鸿:“国民政府成立这个‘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监察院商量推选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的人选,我竭力提名你当这个副主任,于右任院长当下就拍了板!……”

常书鸿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让他去敦煌?!

常书鸿去了梁思成家,又拜访了徐悲鸿、于右任,于右任对他侃侃而谈:“书鸿先生,真正要对敦煌的研究事业能发生兴趣能作出贡献的,非有像你这样兢兢有志者而不能为……敦煌研究所的成立是当务之急,委你大任,就是想使我们的这一国宝在你们手上得以抢救……”

捱到要出发的日子,他无论如何不能不对妻子讲了……又是一番流泪和争执,最后,总算达成了协议:他先去,芝秀后随。

行程日记已经整整记了一个月:3月20日。

千辛万苦的他们总算到达了有“风城”之称的安西。告别安西后,他们要换骑骆驼,走入更大的真正的荒凉……

红日喷薄而出,一忽儿,整座三危山就被它红中泛金的朝晖笼罩了,在它面前绵延的山丘中,奇迹般地冒出了一片狭长的新绿!

敦煌!这就是敦煌!历时一月又四天,他们终于到了敦煌!

常书鸿浑身颤抖,咬着嘴唇,竭力克制着无以言喻的狂喜。

常书鸿从驼峰上一跃而下,几乎是飞奔一般扑向前去。

中寺(皇庆寺)前,挂上了一块粗糙的木牌,“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墨汁淋漓。

常书鸿在约定的时刻来到了县府衙门。他的要求很简单:希望县府帮助他们制服流沙,把现在洞窟的积沙清理掉……

县长陈西谷在一口一个“鄙人”后,表示爱莫能助。对他的“沙土窝里造土墙”报以哈哈大笑:此地不是你们的浙江,也不是我的老家湖北,我们是在敦煌,在鸣沙山千佛洞的脚底下!这里满眼都是沙沙沙,你叫我到那里给你们弄土去?没有土又怎样筑这堵墙?……

谈判半天,全然无效,气极了的常书鸿,拂袖就走。

常书鸿为敦煌学家向达等人的艰苦精神深受鼓舞,张大千离别敦煌前送他的那张《月牙泉蘑菇图》更使他感觉了深厚的友情。这墙一定要筑起来!

在已经举世皆知的第16窟甬道连接北壁耳洞的第17窟内,常书鸿思绪万千。

混沌愚昧的王道士被骗卖藏经洞文物的经过,更使常书鸿痛心疾首……

从开临时饭馆的师傅处得到启发:莫高窟的水咸,只要夯实了,可以用沙土筑墙。经过了千辛万苦,一道千米长的沙土墙,整齐而又威风地矗立在千佛洞前。常书鸿在一个巴掌大小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那些干活出力的民工名字。

他们要开始工作了,但他们的全部家当就是这些:两卷薄薄的纸、几盒颜料和十几支开始发秃的笔。常所长带领他们用红土、黄土,自制了许多土颜料。

在洞窟时,常书鸿和助手爬高上低,遭遇了险情,是员工窦占彪不畏艰难险阻,想方设法,将他的资料小本找了回来……

为了研究所的生存,常书鸿去重庆向教育部述职,财政部的拨款总算可以汇出。他说服了芝秀,将她与女儿沙娜接往莫高窟。

一走进第窟,陈芝秀就感受了那种叫她陶醉不已的气息。

她收敛了自己的许多狂野心思,决心按书鸿指点的,与伙伴们精心合作,临好这些美妙绝伦的洞窟……面前这个建造于盛唐的窟,不但通体彩绘,它的华美和精致也无出其右,这是欧洲的雕塑难以伦比的。

在大部分时光被琐碎事务占据的空隙中,常书鸿见缝插针地临摹了第窟的《鹿本生》;第窟的《作战图》、供养人;第窟的《狩猎图》、供养人和动物;还画了油画《莫高窟下寺滑冰》、《葡萄》、《小鸟》、《野鸡》、《喀哒鸡》、《古瓜州之瓜》……莫高窟的题材,再次勾起他的炽热情绪,他无法不日夜沉醉在创造的热情中。

漫长单调而又无味的冬天好难忍受呵!陈芝秀觉得自己的一颗心也几乎冻在了零度以下。常书鸿越来越无心管家,越来越无心眷顾她们母女母子……总务主任张民权先生走了,伙房里是永远少滋没味不见荤腥的饭菜。沙娜一直没有学校可上,好不容易在酒泉的一个中学报上名读了个插班;嘉陵发烧,想为儿子冲一碗鸡蛋羹,却连糖都没有……她沮丧得连诉苦的对象都没有!

最令她难受的,是越来越滋生的孤独感———她觉得再这样下去,真是什么劲都提不起来了。

常书鸿是铁了心不肯回去的了,她不甘心,两人成天为这事争吵……

与丈夫的拌嘴成了生活中的“盐”。而一直忙在工作中的常书鸿根本没在意他们的状态,也根本无心向她示歉意和表示爱抚,就像他以往所做的那样……就在这时,她的诸暨老乡出现了……

常书鸿向她介绍了这个新来的总务主任,老乡的到来使她聊解岑寂而十分开怀。

“老乡”对所长夫人殷勤万分,在炖羊肉的香气中,不为察觉的邪气也渐渐逼近了他们家……

“老乡”“瞌睡送枕头”的殷勤,使心境异变的陈芝秀中了“邪”——暧昧的情感迅速发展成私通……一切都像预期中的一样,一切都比预期中来得更快!……

现实中的恶梦,和恶梦一样的现实统统呈现眼前。

还未完工的第窟和第窟的临摹:《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是他此时唯一的精神支撑。这既是命运中的偶合,也是一种必然的象征。千百年来,这个佛经故事之所以能那样感怀于人,就在于奉献者的完全无我和全心全意。

常书鸿,别无选择,萨陲那就是你命运的暗示,为了挚爱的敦煌艺术,还有什么不能舍弃呢?

在失去了温情的家中,女儿伤神,幼子啼哭,常书鸿只有以发疯般的工作来压抑痛苦。懂事的女儿沙娜,成了父亲最大的慰藉,沙娜在习画上的悟性和进步,尤其使他欣喜……

常书鸿又开始组织计划内的第61窟文殊洞西壁大型壁画《五台山图》的临摹。

第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这幅壁画的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它的内容丰富博大,无所不包,充分显示了这一宏篇巨制的社会众生相。

是呵,面对如此宏阔而精美的巨型杰作,他常书鸿一个人断难独力完成,但这幅图是一定要临摹的。他要锲而不舍地为此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生存和发展,常书鸿携沙娜并带着父女俩所有的画作奔赴兰州,在双城门开了一个画展。

画展一举成功,但真要如常书鸿所愿地解决问题,还是没有指望。他听从朋友劝告,到国民政府所在地的重庆去。

年元旦,异常混乱的重庆简直像一锅煮沸的粥。

每天的每天,去寻找“有关部门”的常书鸿,穿行于这片混乱之中,与那些毫不负责任的官员白费了许多唇舌。他像只陀螺旋转于一个个“衙门”……

三个月过去了。五月到来的时候,常书鸿与中央研究院院长傅斯年见面后才得到有效的帮助。

对于常书鸿坚留在敦煌孤军奋战、艰苦卓绝的工作精神,对于他在戈壁滩中苦苦保护敦煌文物,傅院长表示十分钦佩和赞赏,并表示在经费、隶属关系、补充人员、购置图书设备等问题上将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常书鸿的要求。

一块“敦煌艺术工作人员招聘处”的招牌,张贴在常书鸿落脚的旅馆。他再次为敦煌招兵买马了。常书鸿披挂上阵,对每位报名者,逐一面试。

老朋友推荐了不少志愿者……一辆十轮大卡车中有着他所需要的小发电机、照相机、胶卷以及绘图纸张、画笔、颜料等等物资,他一边忙着招兵买马,一边添置设备。

这天早晨,又来了一位报名者——报名者走后,常书鸿在小笔记本里记载着:“5月29日晨,李承仙来,请求去敦,并列其作品呈检,尚合格,准其随去敦煌。”

20出头的李承仙,给常书鸿留下了强烈印象。因为父亲病重,李承仙虽然不能马上就走,但她所表现的对于敦煌炽热的痴情,已使常书鸿难以忘怀。

在重庆,常书鸿不得不再次和老朋友吕斯百、王临乙话别。他必须回去,莫高窟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等待着他带去的救命之水……

所有的人员、所有的物资,一古脑儿装在这辆被常书鸿称为“一塌刮子大家私”的车上。卡车隆隆出发,在成都,他们稍作停留时,四川省立艺专正在举行毕业演出。

常书鸿在演出场看到了北平国立艺专的毕业生霍熙亮,霍熙亮极为爽快地答应和他一起去敦煌;该校图案系毕业生范文藻也来了;听说去敦煌,在艺专任教的教授沈福文夫妇,也是二话不说就上了车……常书鸿没想到的是:很有学问而又为人谦和的沈福文,还是成就他和李承仙姻缘的“大红媒”……

这次的招兵买马,真可谓兵强马壮,在兰州苦苦等待了一年的艺专四川学生段文杰,也义无反顾地上了车……

再次经历千辛万苦,常书鸿一行十余人,终于又到了敦煌。

在用马厩房改造成的一溜十二间“宿舍”中,常书鸿召开了全所会议,接着给大家分配了工作,他请年轻的段文杰当了职责重大的美术组长……

沈福文的一封信,要将常书鸿与李承仙一起召唤到兰州。

信中说:“……常先生,你不是说不日要到兰州办事吗?赶快来吧!依我看,趁便,你就把与李小姐李承仙的好事办了算了,我们观察她的行止也近一年了,她真是如您期望的那样,是一位敦煌痴人,我们把您的事都跟她说了,她同意,她从心底尊敬您……”

在兰州,常书鸿与李承仙结婚了。

李承仙对这位比她大20多岁的父辈似的师长,充满了崇拜和尊敬。爱情需要崇拜和尊敬,常书鸿是值得崇拜和尊敬的,常书鸿就是她心中的敦煌!……

年的仲夏,是重整旗鼓的敦煌研究所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常书鸿原来一心要做的敦煌石窟“基础工程”——为洞窟重新编号,现在终于有了称心而得力的人手。

他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重组临摹壁画的队伍。

他像数宝似的计算着他的人马,这些人马,都是他细筛精挑选来的,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他所交的任何工作。于是,常书鸿下了大决心:集中精锐力量,把敦煌石窟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全部临摹下来!

敦煌研究所的洞窟重新编号工作进展顺利。经大家大半年的切实努力,年的初春到来时,他们宣布了编号结果:莫高窟当时的洞窟为个。

“随着不断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肯定有大于的数字来打破我们现在的所编,我期待这一天!……”当时的常书鸿当然还无法断定,敦煌石窟最后为世界公认的数字是:个。

为壁画和彩塑的编号工作,也是旷日持久的——这一旷日持久的耗尽他和大家心血的工作,十年以后才告完成。

李承仙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沙妮。但在艰苦而少见阳光的工作环境中,沙妮有着先天疾患:软骨病。不久,沙妮夭折了。常书鸿替妻子揩了泪水,安慰道:“承仙,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是注定要为莫高窟付出代价的人,我们的小沙妮没了,可是,莫高窟的重新编号工作完成了!……”

铁马风铃的莫高窟,在与世人疏阔的日子中,又过了一年。

年7月,当敦煌又开始瓜熟果香时,酒泉的消息纷纷扬扬。国民党的溃败已成定局,平日道貌岸然的那些官员,一派末日临头的样子,暗中都在忙着收拾细软和金银财宝,各显神通地经新疆、印度等地逃往台湾。另有一些更糟糕的消息是关于掠夺和抢劫的,单枪匹马作案的有,成群结队杀人越货的也有,往日通衢大道的丝绸之路,近几个月已经绝了骆驼队的踪迹。

常书鸿闻变不惊。“全国人民大解放”成了常书鸿夫妇悄悄议论的话题,议论到最后,常书鸿总是胸有成竹地一锤定音:“用不着紧张,我们是保护敦煌艺术的,我们迎接解放的宗旨是以不变应万变。”

常书鸿通知全所的人:为防止那些溃逃的军队和土匪勾结来打莫高窟的主意,大家要提高警惕,做好洞窟的保护工作。

他们在山口岩边布置岗哨、日夜值班,在最高的石窟内储藏了干粮、咸菜和水缸,在洞窟前垒起了石堆和沙袋,又将几支破旧的步枪找出来,用心地揩拭好以防万一……

窦占彪将新媳妇领到小屋没几日,敦煌解放的红旗就飘扬在县城的城头了!

一幅“热烈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长幅横额,由所长亲自书写,挂在千佛洞最醒目的高处。

一队雄赳赳的解放军队伍,开进了莫高窟。张团长对常书鸿的热诚和友情,使他疑虑尽消。常书鸿为保卫莫高窟所筑的“工事”也得到了团长的夸奖……

敦煌城为欢庆解放,装点得五光十色,斑斓如锦!

服务教育,介绍新知;沟通中外,传承文化。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w/7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