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莫高窟他们徒步见证母亲河胜景采集展

白癜风早期容易治吗 http://m.39.net/pf/a_5683025.html

背景导读

由腾讯文创、NextIdea腾讯创新大赛、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NextIdea文创设计大赛”已正式启动,选手可围绕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文化创意创作。

在本次报名参与的多位青年中,腾讯文创挑选了5位参与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院文创研究中心、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承办,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协办,鸿文艺术研修中心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同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的《如是敦煌——敦煌文化创意体验展》项目,“如是敦煌”文化艺术研修班《雅典·敦煌·奈良——亚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互动》,来到敦煌莫高窟展开采风,深度了解、体验中国文化瑰宝。

摄影

研修班蒋鹏

没有什么能比大漠与戈壁中的河流绿洲更令人神往,那广袤黄色沙土中一条长长蜿蜒的绿色“飘带”,随着河水的流淌在阳光下的映射,显得愈发富有动感。

这条“飘带”就是敦煌莫高窟的母亲河宕泉河。

摄影

研修班蒋鹏

7月20日,“如是敦煌”文化艺术研修班《雅典·敦煌·奈良——亚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互动》的全体多位学员开始徒步在莫高窟母亲河宕泉河边,展开溯源考察,体验大漠中纯净的天地恩赐,千载文化遗产地繁盛悠久的赋存环境,宛如年以前,莫高窟首位开凿人乐僔和尚与莫高窟的初见……

腾讯文创团队与参加“NextIdea文创设计大赛”的主会场敦煌主题的3名学员也在这条队伍中,我们一起跨过不太宽阔的河流,爬过小山,感受河畔难得的五彩植被,我们在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带领下看到了第窟敦煌壁画上的花边图案植物——忍冬。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的陈瑾老师在为学员们讲解生长在母亲河畔的“忍冬”植物也出现在壁画当中。

“壁画上的古老植物现在仍然生长在我们的面前,那份惊喜与奇妙的感觉是很难一时用言语描述的。”学员王子侨感叹道。

摄影

研修班李彤

摄影

研修班李彤

这条莫高窟的母亲河是穿越三危山的圣河,“她”催生了人类文化的奇观敦煌莫高窟,虽然现在的宕泉河已经衰变为一条潺潺小溪,但当我们沿途溯源而上时,一路不断涌现的自然带给我们的惊喜,令所有人的心灵与敦煌莫高窟的土地与环境自然交融,让学员们明白了原来,对莫高窟的研究是需要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学习的。

通过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观察,我们得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石窟壁画中的画作要被当时的画师那样描绘,谜底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大自然,而且这些古老的植被一直延续生长至今,我们不由得明白,尽管物是人非,却仍能通过这些绿植找到通往石窟世界的钥匙。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向腾讯文创介绍:“这次研修班安排带领大家考察宕泉河,主要想让同学们去了解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整体性角度去看待莫高窟这个文化遗产地,因为有了这条母亲河的滋润、滋养才有了后来莫高窟的营建。并且宕泉河与花塔、城城湾这一带地区的很多历史古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员们在河畔拍到了各种类及颜色的植物

摄影

研修班学员张林玉程晓菁江楠徐萍詹颖

参赛者在展览中采集精妙的艺术灵感

7月18日-22日,“如是敦煌”文化艺术研修班丰富的行程中还安排了参观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了解文物数字化研究所高清洞窟图片的修复制作过程、在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雕塑室鉴赏70年代的老师傅们亲手临摹塑造的逼真石窟彩塑,瞻仰了象征着敦煌研究院专家们为这里的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青春塑像”,及将石窟壁画中各类知识与元素进行历史性、科学性地整理后,以精彩的图片、视频、投影影像方式呈现的陈列展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展品。

其中,陈列展因禁止摄像拍照,本文中将不做具体呈现,希望大家能亲临现场观展。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领略敦煌前辈们为莫高窟重生的付出

走过莫高窟的一座硕大的花园,院内绿草鲜花繁盛,更有已达百年树龄的古树遍布其中。沿甬道前行,出现了一座有些历史陈旧气息的院落,院门旁边挂有牌匾——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陈列馆修建于清朝中期,原为莫高窟雷音寺、皇庆寺,俗称上寺和中寺。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这里就成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及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者的办公和生活场所。

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故居

参赛学员在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观摩到了研究所人整理、搜集、保留的大量详实珍贵的资料。从这些文字、影像资料中,敦煌研究院4代文物保护工作者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便开启的修复、保护、重塑莫高窟的艰难历程。

他们利用所学,潜心研究,终日与塑像、壁画为伴,为他们拂去千年尘沙,为其加固摇摇欲坠的身躯,为他们弥补身体上的缺损,为他们修复迷人的“妆容”……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在这里常驻了下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终于让莫高窟得以重生之后,以崭新的姿容傲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

也许前辈们的修复技艺手法、敦煌的历史渊源能够给参赛学员们一点设计灵感,或许在文创设计中也能引用到。

文物数字化研究所与雕塑室

鉴赏精湛的数字修复与临摹技艺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高清洞窟图片的修复制作技术原本是对外保密的,这次敦煌研究院特地为研修班学员们开了特例,让大家能够有机会学习到高清洞窟壁画图片,通过数字化手段修复还原的过程,使得修复后的壁画在平面图上也看起来立体感十足,仿佛隔着屏幕就产生了自己亲临石窟,甚至触手可及的视觉效果。

瞧,图中那些陈旧的彩塑可不是洞窟里搬出来的真品,而是在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60-70年代的老师们在莫高窟的时候亲手临摹塑造的彩塑。

陈列室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由于这种材质不易搬运,导致无法方便运到外界的展览与宣传场所供人们观赏,所以他们尝试了一些其它适合长途运输而不易受损材质。例如玻璃钢材质或石膏材质,但是其因没有气孔导致色彩不易粘粘从而褪色掉色,所以目前他们还在寻找新的合适材质替代。

“我好想一直呆在这里,这些雕塑太逼真了,还原感非常强,敦煌研究院老师们的艺术手法真的很了不起。”学员冯瀚玉告诉腾讯文创。

织路·丝路织物艺术展

高级唯美地物尽其用

从古至今,在东至奈良,西逾雅典的路途中,无数探索行旅,携文化艺术、珍奇货物在丝绸之路上东西而行,凝聚孕育成沿途一个文明的重镇。这项展览中呈现出的艺术创意与多种形态的连接方式,以及面向未来的美感,令作为设计师的文创大赛学员们有种回到了自己熟悉领域的感觉,一个个开始兴奋起来。

拼布、线头、杂丝生绢、真丝硬纱夹织、水溶蕾丝、热压扎染各种工艺手法制作出来的各式面料。

陈瑾老师脖子上戴着玲子教授的刺绣蕾丝正在像学员们介绍须藤玲子教授织物作品的面料原料的运用与设计理念。

这次展览在千载凝华的文化遗产地莫高窟举办,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如是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创意体验展”的一站,邀请国际知名的织物设计艺术家,东京造型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设计顾问团成员、株式会社「布」设计总监须藤玲子,以敦煌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丝路主题的织物作品,展现在当下社会的生活美学场景中,向大家展示“古老的文明与理念是如何交织而成为新的沟通之路与向美之路”······

图中是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折纸系列布料,有渐变透明色、镂空渐变透明色、不透明厚质三大类,工艺各有不同,各有多色展开。涤纶有热可塑性,将面料以纵横斜方向折小,加热固定折痕,再以转移印花的工艺染出美丽的渐变色彩。该工艺获得日本实用新案特许(专利)。

运用截金、刺绣、织物等手法与原材料制作的敦煌与丝绸之路主题的文创设计产品

截金艺术与棉麻布料的精彩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敦煌石窟文物与西藏唐卡艺术展

深入复制石窟探索传统技艺

莫高窟阙型广场右侧的陈列中心,“沙漠瑰宝——敦煌石窟经典洞窟复制展”向大赛学员们呈现了莫高窟的洞窟是怎样开凿的,壁画的绘制方式,以及是谁出资修建了洞窟,大家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树脂制作的千手观音塑像被放在了莫高窟(元代)第3窟复制石窟的门口

莫高窟(元代)第3窟千手观音壁画本图来源于网络

这个石窟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也是敦煌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石窟做成沙泥壁面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壁画制作与宋代《营造法式》所述方法一致,洞窟虽小但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细腻的肌肤如有生气,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这幅壁画中,中国传统线描手法几乎荟萃于一壁,和谐统一。

榆林窟29窟,莫高窟窟、窟、窟等实体未对外开放的石窟,均以复制窟的形式对外展出,让观众以多元化形式近距离感受敦煌石窟的魅力。

是什么令壁画颜料经历千年仍有留存?就是因为这些五颜六色,各个色系的天然矿石是这些颜料的原材料。它经过选料、粉碎、除铁,研漂分级等程序,制造出适用于绘画所需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

矿石制作出来的颜料色彩纯正浑厚,艳而不俗,具有耐候性、耐光性、不怕酸碱服饰等特性,及时没于土内多年也不会影响其色泽的眼里,具有化工合成颜料难以达到的表现效果。

这就是敦煌壁画色彩的秘密,在这个展览中向观众解码。

此外,敦煌石窟与佛像雕塑的建造原理、敦煌壁画的绘制手法也逐一在展览中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告诉了参观者。

敦煌莫高窟代表了中国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年唐卡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高原的现当代艺术品,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与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一脉同源,唐卡工艺作为中国宗教绘画“活的传统”,多年间代代相继、不失真意,与敦煌石窟艺术交相辉映、彼此印证。

陈列中心二楼的“信仰所成——藏传佛教唐卡工艺展”中,展示了多幅唐卡佛教画作,以及堆绣制作工艺、锤揲铜艺制作流程、失蜡法铜像铸造流程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的传统工艺技法引发学员们驻足,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另外,由于唐卡的艺术价值与虔诚信仰的体现与敦煌石窟的艺术文化内涵高度契合,再加上世界文化遗产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的设置,也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多元并存的历史脉络。

腾讯文创在研修班结束后采访了3名“NEXTIDEA文创设计大赛”的主会场敦煌主题的设计师学员,他们纷纷向腾讯文创传达了自己真实的学习感受。

在结业后的回程飞机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回忆起在课程里老师的一幕幕,在石窟里精美绝伦的壁画的一幕幕,忍不住热泪盈眶。当一切都过去,安静地回想起来,都是恩赐。星空下的莫高窟有一种魔力,当老师打开第一个窟时,呈现在我眼前那精美绝伦的塑像,人物微微倾斜,表情平和的俯瞰着我们。我能感觉到古时后匠人们的虔诚和精湛的工艺,他们为每一个雕像勾勒出的衣襟,纹理都是不一样的,就连难以看见地方都有精心的勾勒。洞窟深处的壁画在灯光无法照亮的地方,也一笔一笔虔诚的画着,让我感动。激励我从广告公司舒适圈离开,决定捡起我的满腔热血,全心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手工蜡烛文创制作中。莫高窟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能工巧匠、没有留下任何讯息的匠人,是我未来道路上的明灯。特别感谢腾讯文创、Nextidea文创设计大赛给了我这次机会。现在就忍不住拿起我的刻刀开始我的创造,满怀着对敦煌莫高窟的眷恋。最后,我想用一句敦煌研究院老师们一直信奉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谢谢。

——北京学员冯瀚玉

頭腦和體力大比拼一般的敦煌研修班結束了,一起同行的有許多考古、歷史、博物館、文化界的大咖,他們非常滿意的課程內容「從雅典—中亞—敦煌—日本」對於我來說一時難以消化,但是作為一個視覺文化和文創工作者,莫高窟不只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部藝術發展史,這些內容都更好的幫助我從世界而不只是中國的角度理解了莫高窟漫漫多年的壁畫和塑像的藝術創作,它们是怎樣重疊融合在一起的。

三次深入探秘莫高窟的經歷也給了我許多創作上的共鳴和靈感。比如窟,除了有最豐富和完整的樂舞壁畫,還有幾個穿著類似時髦背帶褲的孩童;盛唐時期所建的窟雖然整體顏色比較素雅古樸,但南壁的青綠山水風格的壁畫卻頗為當代;窟裡的神仙一反肅穆的常態,擺著各種Pose,似乎在笑看人間的各種Drama??這些趣緻又現代的元素都很適合做為莫高窟傳統精神文化和當代創意產品的一個切合點,而我認為從傳統文化衍生出來的產品應該更多元化,因為文創產品就好像一顆包含文化意義的種子,不同的消費人群和消費需求就需要不同的種子,當消費者選擇某顆種子的時候,它就有機會開出美好的花朵。

——广东学员黄西

通过本次敦煌研究院主办的研修班,给我有三点感触与启发,

一、追溯。用历史回顾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逝去的那段或好或坏或美的历史。

二、发现。感受到了一代一代“敦煌人”不懈的努力与坚守让我们更好的更生动的更全面的去感知敦煌莫高窟的现状。

三、创造。希望可以用我的思想与专业,用所听所看结合所想,可以利用莫高窟的一些经典的元素,去有所动,有所做。

让这么灿烂美丽的莫高窟文化,可以使更多的人去感知去感受去有所作有所为。

——北京学员王子侨

“如是敦煌”文化艺术研修班《雅典·敦煌·奈良——亚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互动》的全体多位学员与敦煌研究院的领导老师、研修班特聘导师们集体大合影。

《探访莫高窟》系列活动

由腾讯文创编辑张璐前方采访报道

敦煌之行最后一期导师课程干货即将出炉,想和我们一起继续追踪吗?请继续守住腾讯文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zz/6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