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流淌在马市岛的红色血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547518751839438&wfr=spider&for=pc

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启动“重访丹东红色印记”全媒体报道活动。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将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丹东大地的红色印迹,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朽功绩,创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

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位于美丽富饶的马市岛上,鸭绿江及支流将其环绕,这里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

志愿军入朝前,部队官兵和民兵在马市村附近的鸭绿江上搭建了一座临时性浮桥。抗美援朝开始后,大批的志愿军官兵白天在马市村待命休息,黄昏从这里出国作战,很多村民与部队官兵结下了鱼水深情。

近日,丹东日报社“重访·丹东红色印记”报道组走进马市岛上的马市村,寻访志愿军过江遗址,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感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当地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一处记忆中的过江浮桥

沿滨江东路向虎山方向行进,在马市村7组的鸭绿江边,有一处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竖立的石碑,上书“马市村浮桥遗址”。在石碑后侧钢丝栅栏上,挂着人们最为熟悉的那幅《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这幅照片是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摄影干事黎民拍摄的,照片的远景是朝鲜新义州深灰色的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田野,近景则是蜿蜒绵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如巨龙般全副武装行进,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而这张著名的历史照片,拍摄地点就在马市岛马市村7组附近。记者在这里观察,发现对岸山体形状与黎民拍摄的那张过江图中山体基本吻合。

▲马市村浮桥遗址石碑

23岁的邹佳燃是马市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自去年冬天到村里任职以来,他通过走访村里老人和查询相关史料,脑海中对马市村那段烽火岁月逐渐清晰起来。邹佳燃介绍,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过江通道有多条,但马市村志愿军过江处是志愿军唯一一处从江面徒步过江点。邹佳燃告诉记者,当地很多村民亲历了这场战争,听村里老人讲,志愿军入朝前,是从爱河西支上的一木桥(现八三桥的上游不远处)进入马市岛。当时,志愿军部队官兵和民兵在马市村附近的鸭绿江上新搭建了这座临时性浮桥,下面由木桩和船只支顶,上面由木板铺陈,入冬前的一场小雪让临时性浮桥与江面景色浑色一体,不易察觉。村里老人回忆,当年部队驻扎在村里,村民们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提供给部队,战士们分住在各家各户,勤劳朴实的马市岛群众把最好的食物省下来留给子弟兵,乡亲们给志愿军战士烧开水、摊饼做饭,很多场景历历在目。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难耐,有的村民看到一些志愿军战士来自南方,就拿出布料和棉花,给他们缝制护腿等御寒衣物,村民们和部队官兵由此结下鱼水深情。

一件珍藏的志愿军战利品

离马市边境派出所不远的鸭绿江坝下,一座红砖灰瓦起脊房,是马市村1组村民79岁林奎喜老人的家。每天早晨,老人都会到自家院内东侧厦子檩梁处,瞅一眼别在这里的一把小钢锹。近70年了,林奎喜一直精心保存着这把钢锹,只因其中珍藏着一段他和一名志愿军战士的情缘。

年,林奎喜11岁。有一天,他家住进来3名志愿军战士。原来,他们随部队从朝鲜归国,部队在九连城附近修筑营房,林奎喜父母把东屋炕收拾得干干净净,让给战士们住。林奎喜老人回忆说,这3名志愿军战士当中,他与一名叫哲登奇的战士关系最好。印象中,哲登奇个子高大,脚也大,只有两双合适的军鞋。为了省鞋,他常常穿着白线袜子干活。林奎喜说,哲登奇他们白天去修营房,晚上常常到连部站岗,有时他就和哲登奇一起站岗,休息时候哲登奇还常带他到江边坝上玩,相处得特别好。

▲林奎喜老人展示珍藏近70年的志愿军战士赠送的纪念品

第二年三四月份,部队营房修好了,哲登奇和战友们要离开马市村了。临别前,哲登奇拿出他在一次打扫战场时从战壕里捡拾的一把美军小军锹,作为纪念品送给了林奎喜。

“正常情况下,可铲可砍;弯过来,可当镐头刨。”说着,林奎喜老人向记者展示着这把小军锹的功能。记者观察,这把小军锹为木柄,长约60厘米,锹头处有旋转活动箍扣螺丝,锹面上隐约可见“US”字样。林奎喜老人说,快70年了,他一直珍藏着、从没有使用过这把锹,因为它见证了自己与志愿军战士间的友谊。

听村干部讲,林奎喜老人一直坚持拥军爱国,年轻时就是村里的“五好民兵”。有一年,生产队喂牛的吴师傅连人带牛陷入冰窟,林奎喜冒着生命危险,沿着冰面一边解开牛缰绳,一边招呼村民营救,最后吴师傅和生产队的牛终于得救了。

一条教育窗口“党史街”

近段时间,马市村部附近的郭马线道路两侧,刚落成不久的“党史街”格外引人注目,鲜红的党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漫步整洁的村道,顺着装饰一新的墙面浏览,可以看到一侧是以丰富的党建标语为主的党建文化墙,另一侧是以巨幅图片为主的党史宣传墙,讲述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等重大党史事件,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马市村的党史宣传墙

这个由九连城镇党委和马市村精心打造的红色主题长廊,开辟了振安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窗口”,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学习参观的热门“打卡地”,也为当地构筑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九连城镇党委书记丁长青说,马市村7组是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过江的五条线路之一,当年村民与志愿军官兵同吃同住,支前拥军,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让党史学习教育与身边的红色资源相结合,马市村成为打造“党史街”的不二选择。镇里于是邀请区委宣传部人员和市委党校教授把关,对党的百年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梳理,精心选择典型事件、人物和代表性图片,反复修改设计方案,编写简洁的文字信息,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全面、直观易懂。

邹佳燃说,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故事。年轻人更应该了解这些历史,听听先辈们的奋斗历史,好好感谢党带给我们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截至目前,“党史街”已接待各级各类党组织参观学习六十余次,接待人数上千人,大家纷纷为“长廊党课”这别具一格的党课点赞。

一座城市“菜篮子”基地

红色血脉,在马市岛土地里流淌。在这里,我们既可感受当年的鱼水情深,也能感受到如今产业致富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走进马市岛的田野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设施农业大棚,眼下棚内种植的多是西瓜和蔬菜等。在马市村2组村民毕连聪的西瓜大棚里,毕连聪正摘收着个头不大的“一品”瓜。

▲马市村西瓜大棚

毕连聪种植的4栋设施大棚西瓜,眼下已卖光了两个棚,收入3万元。毕连聪说,村里引进的“一品”西瓜品种,花纹均匀、口感好、产量高。马市岛种植了亩西瓜,他在搞好自家瓜棚种植的同时,还帮助北京、营口等地的客商在岛上收购西瓜。

镇领导介绍,马市岛是丹东的“菜篮子”基地,近年来,镇里鼓励和引导菜农积极在种植品种和方式上转型转身,种植上多以水果萝卜、青笋、茼蒿、油麦菜、西红柿等应季果蔬保护地为主,走精品农业之路。目前,全镇年生产各种应季果蔬3万多吨,年产值万元左右。

▲马市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受当地富硒“油沙子”地的滋养,马市岛的水果萝卜名声在外。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对水果萝卜的宣传和科技扶持力度,申报的“叆河青萝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已举办了两届水果萝卜文化节及水果萝卜王争霸赛活动,推动马市岛萝卜换代升级、销量倍增,其知名度不断提升。

▲马市村新貌

随着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这两年,市区镇三级进一步加大对马市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力度,饮水安全、排水工程、交通道路、村容村貌、旱改厕、路灯照明等在岛内一体推进。谈起人居环境的变化,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房前和路边全是柴垛和杂草,还有的将厕所修在了路边,特别不卫生。现在,大家告别了自挖井,吃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冲水马桶,道路也宽了,村民们的房前房后和院子里也干净了。

九连城镇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落实岛内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排放、分类处理,为5个行政村分别打造休闲文化广场,并在主要道路安装或更换照明路灯等。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马市岛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记者/刁庆峰包芙蓉视频/新华社

编审/张丽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zz/9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