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古贱名的由来
——从“丑奴”到十二生肖
《丑奴儿》是词牌《采桑子》的别名,最脍炙人口的是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以我之见,这一曲名最初来自中古时代常见人名“丑奴”的昵称。要探讨词牌名《丑奴儿》,必须先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广泛流行的人名“丑奴”。
“丑奴”与中古时代的“贱名”
从北朝到隋唐,“丑奴”是相当常见的人名。名气最大的,是北魏末年自称天子的万俟丑奴。单从字面来说,“丑奴”意味“丑陋的奴仆”,因此可以看成中古出现的典型“贱名”(opprobriousname)。“丑奴”一名牵涉到贱名的源流问题。概而言之,贱名与诸如天佑、神奴、佛助、法护之类的“神事名”(Theophoricname)一样,是鬼神和超自然力量进入命名领域的结果——神事名是祈求神灵的善意护助,贱名则是为了避免鬼神的恶意伤害。
我早就指出:神事名不见于早期华夏文明,而在中古时代从中亚传入中国,主要媒介是伊朗—粟特文化。至于贱名,我原本认为源于印度,依据是贱名今天仍然流行于南亚,而华北中古流行的常见贱名“猪狗”,有违祆教文化中狗的正面形象。但是进一步研究显示:贱名传播中土的主要媒介仍然不出伊朗—粟特文化。这有两个主要理由:第一,在信仰多元的粟特人中,如《古粟特文信札》里一位弃妇的诅咒,狗的形象并不比猪高明;第二,如下文所述,中古时代常见的几类汉语贱名,常有对应的伊朗—粟特人名例证。
吐鲁番(高昌)和敦煌资料显示:为了避免鬼神瞩目和伤害,父母常常以非常轻贱和不值钱的事物来为子女取名,最常见的有“擖”(义为垃圾,或许就是垃圾一词的原始形式)和“粪堆”(后者的委婉形式是“粉堆”)。俄罗斯学者卢湃沙(PavelLurje)编撰的《伊朗人名词典粟特卷》中,便收集了类似的“粉尘”和“马粪”等“垃圾型”人名。据卢湃沙的看法,在通行伊朗语的塔吉克斯坦,类似人名现在仍在流行。
另一类有趣的贱名属于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旨在哄骗鬼神:孩子不是自家的,而是通过某种方式买来或抱来的,以此期望鬼神们会放过孩子,不予伤害。这类人名最常见的便是“买奴”(从其他类似人名,应该解释为“买来的奴仆”),此外还有“买来”“市买”“市得”“道买”等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英国学者辛姆斯·威廉姆斯撰写的《伊朗人名词典大夏卷》,收有希腊字母拼写的一个人名,义为“用一块石头买来的”。而北齐河清二年()的《阿鹿交村七十人等造像记》,便有一人名叫张石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四二载唐代《晋州惠本寺题名》中有一人名叫王石买。还可以因此推论:南朝刘宋开国之君刘裕的小名寄奴,也类似于这种“市场买来型”贱名,义为“寄养的奴仆”,意在避免招惹鬼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