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北南充地区的南部县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名叫大桥镇,大桥镇很普通,普通得路过的人,很难对她留有一丝半缕的记忆。她就像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没有人愿意多看她一眼,任凭风吹雨打,身上覆盖了厚厚的尘埃。就在这灰暗的沉沙中,埋藏着她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掀开尘埃中的面纱,我们会发现,大桥镇原来是一处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城,远在西汉时期就在这里设立充国县,唐高祖元年改为晋安县,因为发现此地地下盐水丰富,开凿了数百口盐井,是当时有名的盐都,所以又更名称为新井县,如今那一排排古盐井,默默对人们倾诉着大桥镇往日的辉煌。直到元朝二十年,新井县并入南部县,此地设立县城共历一千五百多年。
大桥古镇沿金鱼河而建,场中间一条古老的金鱼桥连接两岸,这里风光秀丽,八景如画。大桥场名山环绕,有如九龙捧圣,拱卫着古镇,每座山峰都布满着历史名胜古迹,每块石头都记录着无数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东有依东山、南有逍遥观、翠屏山、西有金鱼山、北有元宝山。海拔六百多米的依东山,地处古镇东面。平地突起,直插云霄,气势雄伟,是大桥古镇第一高峰。
大桥镇南面的翠屏山上有座名刹慈光院,是宋真宗为表彰陈母冯氏教子有方,为国家培育出了三个状元而建修,并派宰相寇准亲自监建,寇准曾写下“海棠诗”赞扬陈母公德。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对陈氏三状元的崇敬,凡是经过新井县城的官员,文官下轿封印,武官下马封銮,所以慈光院又名封銮寺,又在旱桥山古道上修建了封印铺。来往官员都徒步经过新井县城,以视对三陈一门的尊重。
金鱼桥
峰峦寺旁边有一座山名叫逍遥观,因有逍遥道人曾在此修炼而得名,是盛极一时的道教圣地。此山山顶平坦,四周都是天然石壁,只有沿前后山门石梯才能上山顶,如一座天然城堡。山腰遍布汉墓石窟,和许多摩岩石刻,美不胜收。
在逍遥观山脚南面一个叫漱玉岩的地方。走近到漱玉岩,一片竹林遮天蔽日,修竹间,一条小道曲径通幽,竹林后有水声潺潺,如鸣佩环。林尽水源,便见一巨大天然石洞,洞高4米,宽30米,深6米,洞口上壁有瀑布垂下,如一道珠帘。洞内右侧有一小谭,潭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洞顶刻有“漱玉喦”三个斗大正楷字,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书岩湾”,是陈氏三状元读书的地方,洞前古石碑上刻有“宋三陈先生读书处“的碑文。
陈母冯氏对三兄弟要求非常严格,三兄弟也很刻苦,他们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潜心学习,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一门三兄弟状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淳熙三年杨异悚题:“入户真君子,当岩数老龙;石泉分左右,苔藓自春冬;清议今犹在,归耕兴竟浓;日长有如此,哪肯顾千钟”。清朝学士李允修刻碑赞道:“间气三芝秀,幽岩胜迹留,科名成鼎足,伯季应鳌头”。历代全国的文人雅士纷纷来漱玉喦瞻仰先贤,留下了无数赞颂三状元的石刻文字。如今漱玉岩已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冬暖夏凉,是观光、休闲的好地方,陈氏后裔每年都要来此拜祖,凡是来此观光的人都要争着喝上一口状元泉,沾点灵气。
陈三状元洗砚池
漱玉岩旁边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凉可口名“思乡井”,相传,三状元父子都在京城做官,不放心母亲,便接到京城奉养,谁知道母亲冯氏天天闷闷不乐,不久就病了,一问方知,原来陈母思念家乡,想喝一口家乡的水,于是三个儿子就在漱玉岩旁边凿井一口千里送水孝敬娘亲。陈母喝上家乡水后病体康复,长寿而终。
在距漱玉岩米的元宝山西南面山腰,有一排三个人工开凿而成的石室,传说这是陈三状元出生的地方,名叫“韫玉岩”。每个石室大约十多平方米。中间的这个石窟略大,石室中央有一圆柱,后壁上刻有“韫玉岩”三个大字,石室外面是茂密的竹林。在韫玉岩西北侧米处就是陈氏祖坟北宋古墓群。整个古墓群呈三级阶梯式排列,这些古墓全部由巨石砌成,规模宏大,做工精细,内壁有文字、浮雕。年在其中一坍塌的墓室里面,人们发现了墓志铭碑一块,铭文,标题为“书岩序”,文中记录了有关书岩湾状元洞的有关事项,落款时间是北宋熙宁元年。这对研究三陈历史文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逍遥观与金鱼山之间,金鱼河如玉带舒展,蜿蜒东去,千百年来,她用乳汁般甘甜的清泉,哺育着大桥儿女,培育出了代代伟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着旷世华章。金鱼河的得名出自河上一座古老的名桥“金鱼桥”。金鱼桥这个名字,来自于北宋大德良母陈母冯氏“杖坠金鱼”的历史故事。当年陈尧咨高中状元,被派往荆南任职,任满回乡探亲,在金鱼桥上与母亲冯氏相遇,母亲问他在荆南任职期间有什么政绩,陈尧咨回答说:“荆南那个地方,地处要冲,来往官员很多,每天疲于应酬,客人每次都要看我表演射箭,所有人对我的射技没有不服的”。
陈三状元读书处漱玉岩
陈母听了陈尧咨的话,十分生气,怒斥道:“我教育你读圣贤之书的目的,是要让你报效国家,为民造福,你却沉迷于这些雕虫小技,太令人失望了呀!”说完,陈母举起拐杖痛打陈尧咨,把陈尧咨身上佩戴的钦赐金鱼袋打落水中,金鱼桥由此而得名。陈母杖打状元郎的故事流传千古,时刻启发着为人父母的人们,如何教育子女,时刻激励着无数后生们怎样立志成才。道光二年,南部县县令李树题“金鱼掀浪”诗曰:解组荆南拜蔼初,萱堂有力打金鱼;未经三月桃花浪,坠入一庭燕尾渠;梨杖教忠原如此,尧咨善射又何如?平生誌气消除尽,恨不当年读父书。也因杖坠金鱼的事迹,这座平凡的古桥一夜间天下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大桥”也因此而闻名。
在金鱼桥上游米处有一座古桥叫桂花桥,在此桥刚好建成时,恰有一人骑着一匹高头骏马来到桥头,向建桥工人自我介绍说:“我叫徐誌丹,特来游览陈三状元家乡,三状元可在家?”工人回答说:“三状元不在家,来人叹息说;“我专程前来拜访三状元,可惜无缘相见!”言罢,又问起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工匠们说:“刚完工正待起名,先生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你就给帮忙起个名字吧!”来客看了一眼桥头盛开的桂花,随口说道:就叫桂花桥吧!于是工匠就在桥上刻了桂花桥三个字,并刻对联一副:新井城中藏八景;桂花桥上访三元。
三状元的父亲陳省华处事精明能干,他治家严谨,为人正直,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陈氏族谱记载,陳省华立有家规十八条,家教三十条。家里来了客人,三个儿子都要立侍左右,不得入座。客人感到很不自在,问陳省华道:“三个孩子如今已是大人了,立侍左右不恰当吧!”陳省华说:“孩子再大也是子字辈,在长辈面前永远是孩子,没有什么不该。”陳省华的妻子冯氏,出自南部县黄金镇集庆寺的名门望族,冯氏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们夫妻两相敬如宾,同心同德,把陈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门三兄弟状元。后来,父子四人同朝为官,宋史评价说:“北宋之盛,唯陈氏一门矣。”他们夫妻被誉为“当世最成功的家长”。
南部县大桥镇三陈祠堂
距漱玉岩百米,有一如龙口的山湾,名叫瑞笋湾,湾里三进院的古建筑群就是瑞笋堂。瑞笋堂旁边就是陈三状元的高祖陈翔坟墓。据史书记载,唐朝末年,陈翔随西川太守王建入川,时任王建的书记令,后来又做新井县县令,因不满王建背叛朝廷,于是弃官归隐。陈翔逝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石笋三根,后来子孙将相辈出。(此事陈氏年家谱有记载)石笋毁于文革。瑞笋堂是陈氏祠堂,后来作为县衙。整体为三进台阶式布局,意为步步高升。整个大院气势宏伟、结构精美,工艺复杂,工艺价值极高,堂屋大门两侧刻有对联:地结三元一门衍庆,家藏八字千古流芳。道光二年南部县县令李澍题瑞笋诗曰:新井县中石笋生,连床风雨读书声;崎木啣鼎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迹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春风得意马蹄遥,仍是陈家难弟兄。
在金鱼河下游,有个方金村,村里一块石头叫做方金石。传说在陈三状元小时候,有一天家里家里来客人探访,客人见陈尧叟才思敏捷、口齿伶俐、对答如流,非常喜欢,于是取出一块黄金作为奖励。弟弟尧佐、尧咨见了很是稀罕,三人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陈母过来训斥到:“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你们怎么能为了一块金子而忘记了弟兄感情呢?常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们应当好好读书,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三兄弟听罢母亲的训斥,无地自容,便捐金于野,刻苦读书,终成大器。而这块黄金也化着了如今这块石头了。
在瑞笋湾旁边有一大片土地叫道子坪,曾经是陈尧咨练骑马射箭的操场。欧阳修写的卖油翁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中陈尧咨的家圃就是这块道子地,故事里传说的卖油翁也是大桥人名叫王占山。成语‘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就是卖油翁这个故事衍化而来。
大桥有奇山,奇山生奇水,奇水育奇人,奇人留奇迹,奇迹贯古今。宋神宗时期进士出生的蒲宗孟也是新井人,他官至宰相。他一身酷爱读书,他曾经说:饥可无食、寒可无衣、书不可一日失。为了家乡的子弟能够有书读,他在大桥场修建了藏书楼一座,取名为‘清风阁’,‘清风阁’和‘明月楼’是当时新井县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
在依东山下这个叫鲜家沟的地方,一座奇特的古建筑很引人注目,石刻木雕很精美,金砖铺地的高规格陈设告诉我们这里的主人身份不一般。这就是有名的鲜八台,这是乾隆皇帝为纪念清朝驻守云、贵、川三省,为国捐躯的大将军鲜于朝柱而修建的祠堂。乾隆曾亲自为他题写碑文:“为国尽忠”四个大字。
在大桥古镇偏北五里的瑶河溪旁,有一座敬氏祠堂。祠堂中供奉着清朝乾隆年进士,翰林检讨敬占鳌的灵位。祠堂后面就是武曲山,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山腰有一座翰林墓,碑文记载,敬占鳌饱读诗书,可多年赴考总是落榜,但他从不气馁,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学习,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终于高中进士,乾隆皇帝很佩服他契而不舍精神,特召见他,问他姓名,他回答说,姓苟,名占鳌,乾隆说:“这个苟字发音不雅,你这么有学问,就在后面加个文字,赐你姓敬吧!”从此他们这一脉就都姓敬了。他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了解完古人后,我们翻开了近代史,一个年轻的小兵的名字跃入眼帘,他就是国际主义战士“王永維烈士”,一位抗美援朝战争中又一个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公元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永维首批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部卫生所作卫生员。公元年部队从前线退驻铁山郡休整,时遭敌机空袭。11月20日晚,王永维值班,敌机又突然空袭该地,一时弹片横飞,烟火弥漫,卫生所及附近村庄顿时化为一片火海。王永维无暇多想,奋然冲入烟火中,首先背出一名朝鲜人民军伤员,继后又冲进民房抢出4包粮食。忽然,他发现卫生所6号病房还有一位73岁的朝鲜老大娘宋东氏未救出,情势不容犹豫,他再次跳入火海,不顾浑身着火,奋力背起老大娘向院门冲去。正在这时,10架敌机借火光照映,直向他俯冲扫射下来。罪恶的机枪子弹,同时射穿他和老大娘的腹背。王永维壮烈牺牲,年仅21岁。他跟随部队修建汉水大提,屡建功劳。入朝后,在寒冷刺骨的江水中打捞军用物资,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和勇敢,受到部队嘉奖。在战斗间隙,他曾在家信中赋诗言志,其中有句云:“从前哪晓革命苦,今日方知胜利源。先烈遗志期我辈,留取丹心照人间。”
王永维牺牲后,朝鲜铁山郡人民委员会举行公祭,将王永维牺牲和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王永维里”、“王永维山”。并把新建的公园命名为“王永维公园”。宋大娘的孙子宋根玉以“朝鲜儿子”署名,向王永维父母致信问安。公元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华代表团,派代表专程慰问烈士亲属;公元年代表团来华,又向烈士亲属致敬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在王永维牺牲后,宣布给他追记一等功,追授“二级模范”、“模范团员”等光荣称号。中共南充地委、南充专署、南充军分区等共同署名,向烈士家赠送锦旗上书:“中国人民志愿军王永维烈士,热爱祖国,保卫和平,无尚光荣。”
大桥镇,一个落后的乡镇,一个贫穷的代言词,可是就在这块废墟底下所埋葬的东西,远远超过所有的金山、银山的价值,既有好儿郎、好家长三状元一家,也有爱读书的蒲宗孟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敬占鳌。古有忠烈鲜于朝柱,今有国际主义战士王永維。他们让大桥镇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这里的再现地”。可是面对着残破的古遗迹,面对着被人们渐渐遗忘的那一道道光辉,我们能做什么呢?
采桑子·共创新思路
独坐桂花林,默默亲乡土,
多少英雄豪杰士,故事传千古,
忧怨上心头,残景催人诉,
古镇文明怎复兴,共创新思路。
展示南部人风采,
凝聚南部人力量,
打造南部人品牌。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