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你

百年崤函未来已来

世纪梦想共绘共享

  核心提示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相继提出一系列城市发展新要求、新理念,我市也正处在发力“三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城市的发展理念、区域环境、政策背景等均发生较大变化,需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谋划城市远景发展格局,加强城市顶层设计,明确城市发展目标,清楚“不做什么”和“要做什么”,避免走弯路和错失发展机遇。

  

  用远见引领未来,以梦想激发行动;放眼全球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市委书记刘南昌在市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远景发展战略电视电话会上特别强调:“我们无法现在去做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必须以百年的眼光来做现在的事情,精心描绘好城市发展蓝图。”年是三门峡市建市周年,为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步步实现建设省际中心城市的目标,我市本着“干五年、看十年、谋划四十年”的理念,从年4月开始谋划《百年崤函——三门峡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用百年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年9月,通过公开招标从全国11家投标设计单位中遴选5家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

  

  年1月10日,三门峡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文博城召开三门峡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专家评选会,来自国务院、住建部、省住建厅、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规划领域的12位专家、领导参加会议并组成专家评选委员会,对5家设计单位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评选。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人民来谋划。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畅通倾听社会各界声音的渠道,营造全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氛围,按照“开门作规划、科学谋发展”的工作理念,现将5家单位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开展示,邀请广大市民选出各自心中的最佳方案,并提出宝贵意见。

  

诚邀您选出三门峡未来的模样

▼方案一

中流砥柱生态城国学源流创智都

——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向上滑动阅览

中心城区远景用地规划图

  

市域空间组织规划图

  

  函谷关,丝路要驿,两京襟带,自古要塞险关。陕州地,七千年仰韶文明,五千年黄帝铸鼎奠政,三千年虢国首善,两千五百年道家圣著,溯华夏文化源流。三门峡,峡谷险峻,黄河千里奔腾,自高峡平湖,静淌中原,誉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知古明今,振崤函雄风,融“一带一路”,建区域中心,显黄河名城,策百年方略。

  

  规划方案围绕“中流砥柱生态城,国学源流创智都”的总体定位,确立“区域之城、山水之城、创新之城、枢纽之城、人文之城、韧性之城、智慧之城、健康之城”八大发展目标,提出八大战略,探索沿黄资源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

  

  围绕做实区域城市。探索运三同城发展战略,加强在交通、产业、旅游、物流、金融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打造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大数据中心、大健康中心、高等职教中心。

  

  围绕做美山水城市。确定“一带一轴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一带指沿黄创智带,由一主一副两部分组成,一主指中心城区(湖滨、陕州、灵宝),一副指渑池—义马副城;一轴指南北生态文明轴,包括卢氏新城;多点指豫灵镇、阳平镇、西张村镇等城镇。中心城区形成“两综合六专业集约发展”的中心体系。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为西进东扩北控南延中优。

  

  围绕做强创新城市。形成“三个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黄金加工基地、铝工业产业基地和煤及煤化工产业基地),四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五大现代服务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大健康中心、大数据中心)”。

  

  围绕做强枢纽城市。打造高铁高速双十字交通廊道(郑西高铁、三门峡十堰高铁、连霍高速、三淅高速)。建设一大航空枢纽(陕州)、二大货运枢纽(灵宝、义马)和三大客运枢纽(三门峡南、三门峡西、渑池南),推动公铁联运、空陆联运、空铁联运。

  

  围绕做特人文城市。文化润城,建设一个国学中心,在函谷关打造国学中心。一条沿黄文化带,包括中流砥柱等黄河文化,形成黄河特色观光线路。四个文化群,打造以黄帝铸鼎原、函谷关国学、虢国遗址和仰韶遗址为中心的华夏文化群。规划华夏文化游、自然山水游、道家研修游三条旅游线路。

  

  围绕做足韧性城市。建设更弹性的防灾减灾系统、更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更绿色的基础设施。依托城市绿网,规划24个防灾公园,构建24小时城市生活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围绕做优健康城市。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体系。健康文化,将老子的养生文化作为大健康文化主流。健康生活,山环水绕的蓝绿交织网络,通黄达崤的绿道系统。健康环境,构建通风廊道,结合蓝绿网络控制热岛强度,对干线交通噪声采取绿化隔离减噪措施。健康产业,发展医疗设施、疗养设施、生命科学等大健康产业。

  

  围绕做精智慧城市。搭建智慧城市支撑体系,引领三门峡产业经济转型。一个基础: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三大平台:大数据底层平台、开放应用平台、智慧城市研究平台;三组应用:智慧城建、智慧生活、智慧经济。

▼方案二

丝路重镇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向上滑动阅览

三门峡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

  

大都市区协同共享方案

  

  规划以“创新走廊”响应“一带一路”新倡议为国家使命,以“文化复兴”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为时代担当,以“3+4体系”探索区域协同新路径为区域责任。

  

  规划将三门峡城市定位为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开放合作的门户城市、“西—三—洛”创新走廊的核心城市之一、豫晋陕省际中心城市(副省级)。以建设创新之城、协同合作之城、生态韧性之城、幸福宜居之城为城市发展目标。

  

  在战略路径方面,规划围绕区域协作统筹,“合纵连横”,以东西向经济导向为主,西—三—洛创新走廊上升国家战略,联动西安科创走廊、洛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区域干线交通联系,打造西—三—洛创新走廊;联动运城、临汾、渭南等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强化经济协作及区域共建,通过构建“3+4”的区域治理联席制度,实现区域协作、合力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市域“三带五源”生态安全格局,完善生态体系。三带:沿黄河生态带,崤山—小浪底生态带,伏牛山—熊耳山生态带。五源: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亚武山森林公园、小秦岭地质公园构成西部生态源;三门峡水库库区及其保护区构成北部生态源;甘山森林公园和燕子山森林公园构成中部生态源;韶山森林公园与小浪底水库构成东部生态源;玉皇山森林公园及省级地质公园与卢氏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构成西南部生态源。围绕产业体系重构,产业发展定位为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战略新兴产业先导区、现代物流产业枢纽区。构建“3+1+2”产业体系,“3”指有色金属、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1”指现代物流;“2”指创意服务、商务服务。实施“大国工匠”战略,依托高教园区建设“大国工匠”基地。围绕特色魅力提升,以“水”为骨架,以“绿”为脉络,以“城”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确立三门峡城市整体品牌形象定位为“丝路重镇、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围绕交通功能重塑,利用既有陇海、同蒲铁路新建城际铁路,加强“西—三—洛”东西交通走廊联系。在陕州、灵宝之间建设三门峡机场,在陕州区宜村建设通用机场。将三门峡作为起点,进行中上游黄河河道治理,实现河南、陕西、甘肃的黄河河道的通航,实现水陆空多式联运。

  

  在市域空间层面,规划以“底线管控,推进多规融合;功能培育,促进服务提升;交通重组,促进枢纽提升;多元协同,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为总体思路,都市区空间结构为“沿黄生长、山水相依、一廊贯通、五脉七珠”。沿黄生长:延续三门峡城市沿北侧黄河湿地生态景观带的增长趋势,强化自东向西延展,突出沿黄生长之特色;山水相依:以南部山体为前景、北部黄河为依托,营造山水相依之宏大气势;一廊贯通:以主要东西向交通廊道为依托,形成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串联三大片区;五脉七珠:青龙涧河、弘农涧河等五条主要水脉,灵宝新城组团、航空小镇组团、康养度假组团、产业新生态组团、陕州新城组团、商务中心区组团、湖滨城区组团。

▼方案三

千年道黄河湾百里廊天鹅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向上滑动阅览

百里廊空间结构图

  

三门峡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千年道,百里廊,百年崤函图梦圆;黄河湾,天鹅城,大道至简见未来。规划以“追梦千年道”为理念,以“风起黄河湾、合力百里廊、美丽天鹅城”为空间主体,谋划百年崤函在大区域、市域、市区三个空间层次的核心战略。

  

  规划提出未来40年将三门峡建成“‘一带一路’智造先锋城市,黄河湾畔魅力宜居家园”的目标,塑造“区域性枢纽城市”“先进智造业基地”“休闲人文旅游中心”三大区域职能,推进建设更有创新包容的“共享之湾”、更加集约韧性的“高效之廊”、更有特色魅力的“美丽之城”。

  

  规划在区域层面提出共建“命运共同体”、共享“活力黄河湾”的战略。合力打造十字形发展轴,依托陇海铁路线等多条横向区域性通道打造东西向创新发展走廊,依托蒙华铁路等纵向区域性通道构建南北向特色产业走廊。共建以交通为主导的互联共享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三门峡为枢纽的豫晋陕鄂“中部大十字交通格局”。共筑华夏文明旅游新高地,共享历史文化资源及山水资源,打造6条旅游线路,把黄河湾特有的黄河文化和黄河风光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共建湾区优质生活圈,依托黄河、渭水构建区域性生态廊道,建立保护与利用协调机制,建立环境友好、配套良好的生活空间。通过以上四大共建举措,将黄河湾建设成为内陆创新开放区、黄河文明活力区、宜居优质生活区。

  

  规划在市域层面上提出“合力百里廊”的廊道形地区的空间、产业、交通模式。通过“藤蔓结构、韧性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构建“一廊四核多支点”的带形新空间。一廊: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郑西高铁及三门峡城轨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构成百里廊主“藤”,作为重要的交通、金融、信息流廊道,串联各区县与乡镇地区。四核:四个多样化的城市运营功能区。多支点:观音堂、函谷关、豫灵等特色城镇作为支点,向上通过“藤蔓”与主干和核心区紧密相连,实现百里廊的协同发展与功能整合,向下服务与助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进程。重点打造“黄河湾科创产业集聚区、三门峡新兴经济产业孵化园、现代服务业孵化平台、三门峡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灵宝产业升级平台、义—渑煤铝工业升级平台、豫灵黄金产业发展平台、卢氏生态产业发展平台”八大产业发展平台。

  

  规划在市区层面上提出打造活力高效、绿色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天鹅亲近安居的“美丽天鹅城”。构建“平行带状”的空间结构,自北向南构建“北休闲—中生活—南制造”三条平行发展的层状功能带。北部黄河生态文化带:以生态人文和旅游休闲功能为主,作为城市与黄河直接对话的空间。中部生活服务带:以居住和商务商贸服务功能为主,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南部产业拓展带:以创新和高端产业功能为主,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设置“北游、中客、南货”三条不同职能的交通基础走廊,引导道路进廊,并预留未来过境交通廊道,减少对中心城区的空间分割。

▼方案四

崤函故郡中原绿都丝路新中心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向上滑动阅览

市域空间结构图

  

都市区用地布局图

  

  规划以“基于人民城市的价值观,构建市域高品质功能空间,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机构等要素的集聚,实现从产业引人向城市引人、人引产业的转变,为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一个以‘生态人文新经济’为引领的创新模式——‘三门峡模式’”的战略思路,确立了世界文旅目的地、省际创新智造基地、中国康养名城、丝绸之路上的人居典范城的城市发展愿景,将城市定位为“崤函故郡,中原绿都,丝路新中心”。

  

  规划围绕精致营城战略,柔性重构都市结构,形成“一核两带三簇”的市域城镇空间。通过外围快速交通的链接,形成以三门峡都市区为核心,辐射运城、渭南周边地区的区域网络组合城市群。一核即三门峡都市区,三门峡市域及省际的公共服务中心与创新中心。都市区的发展以精致营城,强调生态本底特征和文化特色,打造面向未来、创新引领、高端人才会聚、新经济产业集聚的“未来科技城”。两带即沿黄城镇发展带与生态旅游发展带,构建三门峡市经济产业和城镇发展的核心地区。三簇即义渑、豫灵、卢氏三大簇群。

  

  围绕创新引领战略,重组绿色产业生态。从区域配套产业链条到战略引领,打造郑西之间的“都市绿肺”,培育都市服务业,发展绿色轻工制造、旅游休闲和健康养生产业。同时依托现有优势产业进行深加工和清洁生产转型绿色制造;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成为中西部高端人才高地及研发中心,建设中西部城市高端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实验室。打造文创、文旅、文商、文教、文居等文化+战略的特色产品。

  

  围绕文化复兴战略,塑造城市特色品牌。规划以华夏文明之源主题引导,将仰韶文化、崤函古道等核心资源作为重点提升对象,以国家公园体系标准为导向,打造以黄河景观带为核心的多类型三门峡国家公园群。通过全域景区化理念,打造“三门峡八景”的钻石文化游览骨架与“一带三环”的文化体验路径,形成华夏文明旅游、黄河生态旅游和康复疗养旅游相结合的多元体验模式。结合都市区建设,在全市域打造“林乡、塬乡、窑乡、峪乡”四大乡愁地区,形成多元城乡特色体验空间。

  

  围绕生态共保战略,稳固山水生态格局。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一带两河、五廊五区”空间格局。一带指环城绿带;两河指黄河生态带、洛河生态带;五廊指弘农涧河、好阳河、苍龙涧河、沙河、枣乡河;五区指东部韶山、崤山中部、西部小秦岭、崤山中南部、熊耳山—伏牛山五个生态区。规划确定市域生态控制线保护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70%。

  

  围绕通道支撑战略,构建互联互通网络。规划区域层面形成“一脉、两廊、两环”的交通体系格局。一脉即东西交通大动脉,结合沿黄城镇发展带,支撑三门峡向东西两端延伸至西安、郑州;两廊为运三、渑垣两条南北交通走廊,运三走廊支持运三一体化;渑垣走廊对接晋南,打造豫西晋南紧密一体格局;两环以三门峡都市区为中心,构建两组以高速路为主的环线路网。内环为运三都市环,外环为运三市域环。

▼方案五

创新活力智城山水宜居绿城文化魅力名城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向上滑动阅览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中心城区用地整合规划图

  

  年有些遥远,也许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四十年科技的进步将对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但人们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愿望及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是长久不变的。

  

  规划方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三门峡的现状分析,提出三门峡发展中存在的四大困惑:小——周边大都市集聚能力更强化,规模效益难超越,百万人口等级的三门峡未来应如何应对?偏——三门峡偏离大都市区核心区域,怎样转变区位势能,谋求发展机遇?重——产业发展面临瓶颈,新经济发展路在何方?散——分散的空间格局,怎样提高效能、组织有机融合的“三生”体系?

  

  规划提出发展愿景:追求繁荣、舒适、特色的创新活力智城、山水宜居绿城、文化魅力名城。确定城市发展的四大定位:丝路枢纽、省际中心、智造高地、文旅名城。明确发展目标:年建设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年建成跨境贸易中心、省际中心城市和智造高地;年建成有世界影响的生态宜居文化名城。

  

  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战略:

  

  1.区域协同战略,构筑开放融合的区域格局。打通洛宁至卢氏,栾川至洛南,垣曲至栾川,豫灵、永济至运城等四条高速,构建旅游交通环线。构建“两山一河、两带两区”的网络化格局,建设沿黄“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复合带。依托陇海和G沿线两条城镇密集带,建设城镇连绵区。

  

  2.空间重构战略,建设舒适宜居的山水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跨河对接、带状组合、重心西移、山水融城。构建“一河一山、三楔四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河:北依黄河;一山:南望崤山;四片: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区、西阎区;三楔:三个入城楔形绿化带。

  

  3.产业创新战略,构建创新繁荣的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产业转化提升、新兴产业拓展创新”两大策略,形成十大产业集群,构建“一心两带多点”的全域物流格局。打造“五心三园多基地”的创新服务产业空间。培育“一带两轴五区多心多景”全域旅游空间。

  

  4.交通复合战略,构建复合高效的交通体系。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加快三洋铁路通海铁路通道建设,增设中欧班线。打通南北向至十堰高铁通道,融入国家高铁网络。建设三门峡支线机场及新郑、洛阳和运城异地航站楼。建设三门峡南站和三门峡站复合枢纽,提升三门峡西货运站能力。

  

  5.生态引领战略,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市域构建“四带五源”的生态安全格局。四带:黄河生态带;小秦岭—崤山—韶山生态带;洛河生态带;熊耳山—伏牛山生态带。五源:三门峡水库、小秦岭、甘山—燕子山、韶山—小浪底水库、玉皇山五大生态源。

  

  6.特色彰显战略,彰显特色魅力的城乡风貌。打造崤函古道和黄河文化生态走廊,搭建国际华夏文化交往平台,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的魅力节点,营造厚重的城市文化氛围。塑造城乡特色风貌,培育城市吸引力。优化滨水、临山用地功能,彰显自然山水格局。强化特色塑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凝聚力。建设多层级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提升城市街道活力。建设15分钟城乡低碳生活圈,建设城乡微中心,打造幸福社区。

▼点击下图看详情

 

诚邀您选出三门峡未来的模样

  1月10日,三门峡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文博城召开三门峡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专家评选会。评选会上,5家设计单位分别对其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评议。为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度,畅通倾听社会各界声音的渠道,营造全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氛围,敬请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选出您心中三门峡未来的模样。

  ■参与须知

  《百年崤函——三门峡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5个方案在《三门峡日报》,市城乡规划局官方网站、   ■参与通道

  1.公众可在市城乡规划局官方网站、   2.现场参与地点:五原路商会大厦A座10楼百年崤函规划营。

  联系人:杜荣华

  联系

  ■参与奖励

  为鼓励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凡参与活动者,凭   市城乡规划局官方网站:   市城乡规划局

▼也可留言提出宝贵意见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c/10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