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二、旁征博引南明史:
三、民间传说的信使:
四、史料分析总结:
五、天地会源头辨析:
六、顶天立地会道宗:
七、《香花僧秘典》大揭秘:
八、中华精神永远流传:
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民间传说的信使:
民间关于天地会与洪门的传说很多,各种版本莫衷一是。至于创始人有洪英说、郑成功说、陈近南说、万云龙说、万五道宗说、洪二和尚说、少林五祖说、方以智说等等。至于创始时间有顺治说、康熙说、雍正说、乾隆说等等。至于创会地点也有福建漳州说、台湾说、两广说、四川说、湖北说、浙江说等多种说法。以下我们只举一些洪门内部的传说和会册所记载的内容附列如下,以便于我们去伪存真,相互印证,揭示真相。
说法一:
明末山西省平阳府太平县人殷洪盛,于崇祯四年(年),举进士,明崇祯七年殷洪盛受直隶大同镇守姜瓖的聘任,参赞军机,乡人知其贤德,多人拜投门下,像是陕西同州府浦城县的蔡德忠,直隶宣化府怀来县的方大洪,直隶顺天府涿州的马超兴,山西绛州的胡德帝与李式开,以及山西县代州的杨才,直隶大林的林亭等。至崇祯十四年(年)初,大同镇守姜瓖,投降李自成叛乱,殷洪盛乃携诸门人南下,投阁部史可法,适史督师江苏的扬州,遭清将多尔衮围攻,并致书劝降,史可法坚贞不移,卒至城陷殉难。殷洪盛率师继续和清兵打仗,不能胜,被清兵击毙,他儿子洪旭,和洪盛的人就到杭州投潞王。那知潞王降了清,洪旭乃再投奔郑成功。洪盛门人蔡得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等都成了郑成功的部将,继续和清兵激战。当他们在史可法领导下和清兵激战时,被清兵围攻甚急,史可法殉国。他们突围而出,共约今后见到面的时候,应报一“洪”字为暗号,继续奋斗,有恢复明朝天下的意义。
说法二:
据洪门秘册所载,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龙(郑成功化名)等人,最初起于福建,以少林寺为主要机关。起初少林寺以武技名于世,清朝康熙皇帝嫉妒他们,命少林寺僧侣远征西域,后来战胜回来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郑君达。又派兵焚毁少林寺,一班寺里的和尚逃出来的不少。其中有个陈近南遂组织天地会,想培植势力来谋复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设立支会,这就是所谓“前五祖”。
洪门的源流,言人人殊,从来不一致,因为它化名特多,有红帮、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天地会、致公堂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由于清廷对天地会党徒的严刑究办,杀戮株连,所以洪门集会方式多用囗头传述来秘密结社,对来源出处,难免鲁鱼豕亥,错综杂沓了。
说法三:
延平郡王郑成功据守福建,抗清复明,接着渡海光复台湾,继续抗清;并于清顺治十八年(年)在台湾创立“金台山”、“明远堂”,“汉馨香”、“挽澜水”,与大臣将帅结义为异姓兄弟,部卒也同时宣誓,这是洪门开山立堂之始。郑成功在台湾开山立堂后,非常重视以沿海各省作为桥梁,达到进攻清廷恢复明朝的目的。他派盟弟蔡德忠等五人及其军师陈近南偷偷潜入清军占领区,谨慎地发展灭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共分为两路,蔡德忠在东南几省发展,称洪门;陈近南在西北几省发展,后经顾炎武、王船山二人演变成为汉留,称哥老(袍哥)。洪门和汉留组织大致相同。
洪门五袓:
殷洪盛的五个门生,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与李式开等后追加入郑成功部队,被洪门后人称为洪门五袓。年(崇祯十四年),清军入京至年(顺治十七年)郑成功登陆治军台湾长达廿年间,他们在粤闽浙等地活动,联络及组织山堂,其堂号、字、旗如下:
长房:前祖为蔡德忠,堂号“青莲堂”,字号“江彪”,旗号“彪仁”,“彪”字黑旗,早期在台湾、福建、甘肃发展(名:凤凰郡,又称“天地会”)。
二房:前祖为方大洪,堂号“洪顺堂”,字号“洪(虎寿)”,旗号“(虎寿)义”,“虎寿”字红旗,早期在广东、广西发展(名:金兰郡,又称“三合会”)。
三房:前祖为胡德帝,堂号“家后堂”,字号“泊(虎合)”,旗号“(虎合)礼”,“(虎合)”字赤旗,早期在四川、云南发展(名:莲章郡,又称“袍哥”)。
四房:前祖为马超兴,堂号“参太堂”,字号“淇(虎和)”,旗号“(虎和)智”,“虎和”字白旗,早期在湖南、湖北发展(名:锦厢郡,又称“哥老会”)。
五房:前祖为李式开,堂号“宏化堂”,字号“溙(虎同)”,旗号“(虎同)信”,“虎同”字绿旗,早期在浙江、江苏发展(名:徳兴郡,又称“小刀会”)。
香堂供奉牌位:
始祖:洪英、傅青主、顾炎武、黄梨洲(宗羲)、王夫之(船山)
五宗:文宗史可法、武宗郑成功、宣宗陈近南、达宗万云龙、威宗苏洪光
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
中五祖:杨仗佑、方惠成、吴天成、林大江、张敬之
后五祖:李式地、洪太岁、吴天佑、林永超、姚必达
五义:郑君达、谢邦恒、黄昌成、吴廷贵、周洪英
五杰:郑道德、郑道芳、韩龙、韩虎、李昌国
三英:郭秀英、郑玉兰、钟文君
二师:男军师史明鉴、女军师关玉英
洪英说:
殷洪盛,又名洪英,崇祯七年(年)盛受直隶山西大同镇守姜镶的聘任,餐赞军机,乡人闻其贤,拜投门下者:“陕西同州府蒲城县的蔡德忠,直隶宣化府怀来县的方大洪,直隶顺天府涿州的马超兴,山西绛州的胡德帝与李式开,以及山西县代州的杨才,直隶大林的林亭等”,一时豪杰之士,俱都慕名来归。至崇祯十四年()春间,大同镇守姜镶,投降李自成叛乱,殷洪盛乃携诸门人南下,投阁部史可法,适史督师江苏的扬州,遭清将多尔衮围攻,并致书劝降,史可法坚贞不移,卒至城陷殉难。殷洪盛因奉史可法命,至燕京(北京)窥探清廷虚实,沿途遍访志士顾炎武、王夫之、傅山、黄宗羲等人,议创“汉留”组织,作为保留我汉民族一线生机之构想。闻史可法殉难,乃南返转至安徽芜湖,投明将黄得功,参赞军务,嗣因黄得功自刎,部众分散,殷洪盛遂毅然招抚,集合余人,抗拒清兵。顺治二年()5月13日,殷洪盛的反清部队,再屡战败北後,不幸于三叉河之役败北阵亡殉国。其子洪旭,与诸门人蔡德忠等,出走自浙江杭州,投明潞王朱常范,后潞王朱常范降清,复投郑国姓,至此“汉留”构想即流传至郑成功所部。
陈近南说:
陈永华(年-年),字复甫,抗清名将,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村)人,明末举人陈鼎之子。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任同安县教谕。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杀。郑成功在厦门开府时,陈永华才二十三岁,后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与郑成功论政。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并誉“永华乃今之卧龙也”,授予“咨议参军”之职,委为其子郑经之师,日后便成为郑家麾下的谋将。康熙十三年(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之乱爆发,受耿精忠之约,郑经率领大军进入大陆。郑经之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郑克臧总管台湾政务,所以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康熙十九年(年)三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后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
四、史料分析总结:
从以上史料我们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十七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思想激荡、民族危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从世界观来看,世界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时代,英国、荷兰等海上霸主已经走上了殖民主义的道路。世界民主、民族、人权的新观念也在冲击着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民运动方向,他们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并且付诸于实施,这就有了原始无产阶级革命的雏形了。毛泽东在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但是李自成等农民造反,客观上冲击了大明王朝,造成了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其实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必要着急去死,本来李自成进京后并没有滥杀皇室成员,甚至还放了被崇祯砍断一只手臂的长平公主一条生路。如果崇祯帝能跟李自成坐下来谈谈心,封他一个藩王当当让他去平满,那就根本没有满清入关这回事了,或许中国历史将重新改写。从价值观来看,崇祯之死是死于封建孝道思想作怪,崇祯之死标志着统治二千年的封建正统儒教开始走向衰败。郑成功在南安文庙前焚青衣投笔从戎,就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于是明末的大臣们迅速地分成了两派,一个是极左派抵死不降清,如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人;一个是极右派追求现实利益投清封赏,如洪承畴、郑芝龙、黄梧等人。而郑成功绝对有不降清的理由,首先赐国姓准驸马待遇就相当于是隆武帝的干儿子准皇太子了,士为知己者死;其次顾诚著《南明史》里记载郑成功的母亲翁氏是被清军奸污致死的,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面对国恨家仇,郑成功必然需要扛起“抗清”的大旗。由于郑军有得天独厚的海上优势,加上“国姓爷”的标志,南明遗老遗臣纷纷前来投靠,以致于郑军根据地成为了“抗清”的基地组织是在所难免的事。
关于洪门的建立我也倾向于是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隆武政权时期左右建立的,而“漢留”正是其核心思想。但是当时的洪门只是一种普遍的“复国主义”思潮,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组织形式。当时抗清存在三股较大的势力,第一只是主要在两广活动的桂王永历帝,他们代表的是“正朔”,但是经常转移阵地,疲于奔命,内部不够团结,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秘密组织;第二只是郑成功所继承的隆武势力,他们越战越勇,甚至收复了台湾,成为坚持到最后的南明正规军,他们最有可能形成统一战线;第三只是大西军残余势力的孙可望和李定国联明抗清,李定国一心为永历帝拼命,而孙可望却想自立为王,最后投了清朝。早期“漢留”人士主要任务是在这三股势力中周旋,寻找发展志同道合者共谋大事。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经常出入郑氏集团,甚至担任要职。比如说洪旭、傅青主、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洪旭起初为明总兵官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二年(年)由隆武帝朱聿键晋封为忠振伯。顺治三年郑芝龙降清后,归依郑成功,举义抗清。顺治十一年郑成功承制设六官,以洪旭为户官,旋改任水师右军、水师总督,会中提督甘辉取舟山。顺治十五年郑成功北伐,以洪旭兼理兵官,同黄廷、郑泰一起留守金厦。顺治十七年清军攻打厦门,郑成功与洪旭大破清军。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东征台湾,命洪旭辅佐世子郑经留守思明。康熙元年(年)五月郑成功逝世后洪旭请郑经率兵渡台靖难。在东渡台湾之后,洪旭建议郑经设置军队驻守澎湖,并且训练军队,加强台湾防卫。并且派遣商船到达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通商。康熙五年八月,洪旭因为忧劳过度染寒疾逝世。但是说洪旭是殷洪盛的儿子却不可信,一个是福建同安(厦门)人,一个是山西平阳人,风牛马不相及。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们三人在长期的抗清结社斗争中,不断地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哲学、科技等各方面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为今后洪门天地会建立系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可以说“抗清复明”的火药已经装满桶了,只欠一个点火的人。
五、天地会源头辨析:
天地会洪门存在已经超过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今还在发展壮大,有些关于起源的重大问题,恐怕洪门内部的大佬们也未必讲得清楚吧?更何况是外面的专家学者了。但是厘清天地会创始精神源头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关系到海内外广大华侨精神归宿和如何发展的切身利益,“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关于天地会洪门研究的著作已经非常丰富了,个家有各家的观点和角度,莫衷一是。关于天地会洪门历史文物古迹,专家可以确认的相关古迹,以集中在漳州地区最丰富。关于天地会洪门会簿或海底,主要是广西东兰的姚大羔本,大英博物馆藏本和《香花僧秘典》等。以罗炤和曾五岳为首的一批专家,经过考证确定天地会起源于与郑氏集团活动密切相关的漳州一带,主要核心人物是以万氏集团结盟化名万云龙的万五道宗,成立时间应该不晚于郑成功时代(年)。目前的社会舆论导向已经开始向罗曾派倾斜,如果专家著作、史料、古迹和会簿可以相互印证的话,那破解天地会起源问题就指日可待了。
由于本人对相关资料和各家著作的长期研究,我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从一开始洪门与天地会的起源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洪门≠天地会”,“天地会≠洪门”,各有各的源头。这是因为崇祯帝死得太突然,弘光、隆武政权太短命,成百上千万的大明遗孤和民族志士突然失去了依靠,他们必须抱团取暖,形成“抗清复明”的统一战线,于是复社应运而生,悄然发展起来。“漢”失中土,即为“洪”。这大概就是“洪门”的起源吧?因此“洪门”组织的肇始最晚不会超过年,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传说中的“漢留”创始人史可法、殷洪盛都死得很早(年),不可能领导组织。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那些年轻的后起之秀傅青主(年生)、黄宗羲(年生)、顾炎武(年生)、王夫之(年生)当时也就十几二十多岁,只能四处串联寻找志同道合的明主。于是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放到一位年轻人的身上,他的名字叫“国姓朱成功”。关于郑成功(年生)的光环那就很多了,我们就不多说了。总之郑氏集团拥有福建沿海为根据地,家族企业海外贸易和关税收入颇丰,再加上有隆武皇帝赐的“国姓爷”金字招牌,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不错的。明朝遗孤跑过来了至少还有一个安稳的地方睡觉,有饭吃,那就很不错了。如果呆不下去了,跟随郑成功战船出海跑到南洋去自立门户也很好呀。年我在越南考察发现,在中部有一个叫会安的地方是华人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有中华会馆和各省来的会馆数不胜数,琳琅满目。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自述为“明乡”人,是大明的后裔跑过来发家的。这里也是孙中山闹革命的策源地,至今保留着很多孙中山革命宣言和遗嘱。(参见本人游记马蜂窝《一路向南七、会安往事》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献礼春节中科白癜风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