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乡文学洲泉方言土话一

一、导语

洲泉地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交汇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了解和品味洲泉方言土语,不失为一种有效认识洲泉、有趣了解洲泉重要途径。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或是远赴他乡的游子,在日益趋同的现代文化氛围中,假若有暇细细回味,感悟一下亲切的乡音母语,甚是一桩乐事。

洲泉方言向无记述,但明显感觉受近邻地域方言影响,语音交叉,十分相杂,尤以边界地域为甚。以镇区为中心的南泉、花园、田塍、后塘、坝桥、识村、岑山、东田、范家桥、青石、清河、乐家村、南庄、南松、石山头、金家浜、大红桥、屈家浜(包括渔业村)、冯家圩、义马、东义马、西庄等地,由于一直以来受崇德县治,其语音基本相同,贴近崇德方言,而石林、浪桥、众安村等地临近旧时杭县,所以语音贴近杭州方言,马鸣、夜明、泉溪、下塘等地临近德清,所以语音贴近湖州方言,道村、马头、小园头等地临近吴兴,所以语音贴近吴兴方言。本文所记洲泉方以镇区为中心的老派语音为准。

这是老里传下来的一句俗语,是外地人对到访洲泉的描述。这句话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现在的许多洲泉人(尤其是年青人)对其含义已经不甚了了。

洲泉史称“洲钱”,又有相洲、湘洲等别称,雅作湘溪。清以后,渐作洲泉。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旧时是杭州、嘉兴、湖州三府连结之地,离州(县)治比较遥远。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港交叉似织。故而有外地人到访洲泉,总因水路常常要走错、旱路往往不通达,便有了“走到天边,难到洲泉”一说。

洲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镇北小营里及东郊北道桥一带,就有先民居住。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洲泉一直是个很小很小的乡村集镇,古诗“里名依旧号生贤,丞相距今六百年,一瓣遗香谁继续,莫嫌洲小仅似钱”句中道出了集镇其小到仅似一个铜钱。直到宋都南迁,中原士大夫寓居镇上者有二十余家,从此,凭借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和周边乡村的丰富物产,形成了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和特色农副业商品化集散地,成了杭嘉湖连结地带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交流枢纽。有诗云“洲团千市集,水绕一钱清”,所记录的是明清时期洲泉之形象。历史名人赵汝愚、吕留良、吴尔勋、吴之振、胡菊邻等曾留屐痕,抗战时期是浙西特委所在地和苏、浙、皖游击区中心。

或“肮不能噔、肮不能”,这个词是洲泉及其周边人常用的一句口头语,是描述因没有达到某种程度或期望而所处的一种尴尬状态。同义词有:半不量将、半奇不格。

“肮缸不能蹲”一词的原意是:有人想解个手,找到了茅厕,进去一看,茅坑脏得无法撤屎,退了回来,傍人问为什么,他说“肮缸不能蹲”,意即茅坑肮脏得不能蹲。现在,“肮缸不能蹲”常用来描述半臂踉跄、左右为难的状态。例如:结个(这么点)分数真叫(是)“肮刚不能噔”,好学校勿敢填,填差格学校勿(读弗)死心。

按洲泉人土话讲法,它字面意思是“他们话说”,表述为“别人是这么说话的”。“嘎啦喔纱”一词往往是在向别人劝说、提醒或警告时说,明明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皆因说出来是大实话,恐得罪或伤及情感,就用“嘎啦喔纱”来婉转告诉你这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大可不必、不能、不要、不可这么做的,否则会有不良后果。“嘎啦喔纱”有个同义词叫“喔喔难听”,意同“忠言逆耳”,提醒真话难听,希望你(们)能够听进去。

“滴嗒划四”一词的用意十分的广泛,如果讲这个人滴嗒划四是指此人不务正业、鸟儿浪当;如果讲这个人做事滴嗒划四是指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如果讲事情的结果滴嗒划四是指事与愿违、不尽人意。

“滴嗒划四”一词在许多时候的用意同“搭浆”、“搭浆冽拉”十分相近,甚至把三者连起来用,以体现用“滴嗒划四”的人去“搭浆冽拉”办事,其结果肯定“搭浆冽拉”。例如:你这人实擀(这样)滴嗒划四,做哽牢(为什么)做事体实擀(这样)搭浆?搭浆冽拉格要气煞我特枉。此句中的格、特、枉都是语气助词,格用来肯定“搭浆冽拉”,特、枉用来肯定“要气煞我”。又如:你这人实擀(这样)搭浆,做哽(为啥)搭浆冽拉格去叫伊(第三者)做格件事体,知道结(这)个人实擀(这样)滴嗒划四,再叫伊去做,应该早料到其结果呆板(肯定)搭浆的,果然。近义词有“头搭没搭”、“脱头六只脚”等。

这个形容词,在表述时有两种意思,一是同“扐子扐污同义,指噜哩噜苏、纠缠不清。例如:责问“你乌资博雕做杭?”二是与夯麦浪当、一塌刮(腊)子、夹污脑子”同义,指全部、所有。又如:交待“你把乌资博雕刮东西全部(一并、统统)弄进么好特”。

这是个形容词,形容场面热烈甚至嘈杂。描述的是两个人以上嬉戏、吵闹、吵架发出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有人问“那边淫妄淫妄格,发生了什么事?”;有人责问“你们淫妄淫妄格,想做什么?”。近义词有“运哄运哄”、“群诳群诳”等。

这个词经常听到,但从字面音声上分析,谁也想象不出是什么意思,它属纯粹的洲泉方言,完整句式是“呒把户得来呀”或者“呒把户呀”。实质上,“呀”和“得来呀”是洲泉方言中表示肯定时特有的拖腔,而“呒把户”三个词所要表述的意思相当于国语中的“不好意思啦,谢谢”或者“有劳你了啦,谢谢”。

例如:有人赠送自己某个(些)物品,本人表示感谢时就说“呒把户得来”,其意思是“不好意思啦,谢谢”;有人答应承担或者已经替自己完成(处置)了某项任务,本人表示感激时就说“呒把户得来”,其意思是“有劳你了啦,谢谢”。

“祥可得”的字面意思接近相象、可能、也许,跟真相差不离。洲泉土话里的“祥”就是想象,“祥祥看”就是“推想想”,是肯定语,是八九不离十的意思,不是大话“毛估估”。有的时候,因为你肯定掌握某个事件的实情,所以有人向你了解、查询,而你却感到为难,深怕讲煞了对自己不利,就用“祥可得”怎么怎么地……故意对确切的事件真相、时间或地点等以“祥可得”一词作掩饰性推托。近义词有“要么是”(要不就是)、“勿奇拷”(有可能)、“呒祥可”(不一定)等。

这个词与平时所说的“奇拷”相反,但许多时候却不是反义词。“奇拷”的意思是“正巧”,“勿奇拷”的意思是“不巧”或者“有可能”。例如,事以愿违时说“勿奇拷”,直接地肯定了“不巧”;事情的发展虽然从表面上看已成定局时说“勿奇拷……(怎么的)”,就是为了强调事情发展“有可能……(怎么的)”。近义词有“要么是”(要不就是)、“祥可得”(也许)、“呒祥可”(不一定)等。

洲泉人习惯于讲个“得”字来修饰话语,比如“敖比得”、“算过得”。“敖比得”、“算过得”的意思很相近,但又有本质区别。“敖比得”的意思接近“就象”或“相当于”,“算过得”的意思接近“居然”。而“偏愿得”一词是用来劝说别人宽心的。比如:收获较差的时候“偏愿得”绝收,人手较少的时候“偏愿得”没人,得小病的时候“偏愿得”得重病……。洲泉人常说“乡下人十八个大还好”,所以“偏愿得”的事情很多,事情没有发展到某种地步(程度)就算“还好特”,用“偏愿得”去想事情发展可能还要糟的结局,总能让人感觉满足。

这个词完整应该是“要喜快呀”或者“要喜快特”。在东片和南片发音是“要死快”,“死”这个字读C。在西片和西北片的方言中,由于有湖州音,故读“喜”,所以叫“要喜快”。从表面上看,象是“快要死了”的倒装句,但它本义不是指死到临头了,而是指人们面对既成事实时发出的感叹。同义词还有“原要死呀”和“真要死呀”。

比如说:哇,‘要死快’特,昨热上昼格场(意即:昨天上午这场)冰雹,原真大得来(意即:真的很大);‘要死快’(意即:强调说明),走在路朗,格把伞笃特好几个洞(意即:真的,落冰雹时,撑伞走在路上,伞被冰雹砸通了),田里向地朗向结刮‘花雪’全笃光特(意即:田地里所种的‘庄稼’全部被冰雹砸烂了);‘要死快’(意即:再次强调),回到屋里,前檐结刮远翘交管算脱特(意即:回家一看,发现朝南屋面上的瓦片大多已经被冰雹砸碎了)。又如:哇,‘要死快’特,这个小人J得来(意即:这个小孩真的很聪明)。再如:哇,‘要死快’特,格毛正式发特毛小财(意即:这一次真的发了一点小财)。

从词面上看,“勿搭界”的本义是此事与我无关,比如说“我勿同你搭界”,是表示我不想与你发生往来、发生关系;说“我与此事勿搭界”,是表示此事与我没有关系。然而,洲泉人在平时口语中常用“勿搭界”一词,却是表示“没关系”、“不要紧”。例如:当你明确告诉我是你把东西拿走了,或明确告诉你将这个事情这么处置了时,我会说“勿搭界”。意思是:没事,随你吧。

“有心相”一词的词面上根本没有内容和意思,是洲泉人独有的用词,其意同“惬意”或“适意”。是心想事成、喜从天降、事半功倍后的称心满意(高兴)之心情溢于言表,叫“有心相得来”。反之,目的没有达到或者失意,那就叫“呒心相得来”。“得来”两字是语气助词,是“居然”的意思,语法上倒装,表述为真的“好惬意”或“好高兴”。

“滑甲格”或“滑甲干”字面没有实际意义,它是人们对突发的事情和事实表示十分惊讶的时候发出叹词,它与“纳没年”同义。

这个词在洲泉人平时口语中用场最广泛,就词本身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真正含义,但却包罗万象,意义泛指。可以指人、指事、指地方、指事态,什么事情都可“杠沟”一词来替代。

多数时候是恐说白了不方便,要表述的意思只有当事人领悟,也只有知晓事情内因的人才心领神会。当听到有关当事人双方在用“如果杠沟的话,那就杠沟好特”一词交谈时,你会感觉莫明其妙,甚至一头雾水,因为此话中前面的“杠沟”是指事态如何发展,后面的“杠沟”指如何应对。要特别提醒的是,当碰到别人用“杠沟”一词来交谈时,你就不必问,也不用问,因为他(她)本身用意就是不想局外人知晓事情的原委。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早先时候,公堂上供案是不用桌围围起来的,故而,堂上之人的座相,尤其是上下肢的雅俗,在下面的人看来是一目了然的,一直到唐明皇的时候才用桌围围起来。唐明皇是个礼乐之人,兴高时往往会手舞足蹈,难免会有失礼数,怎么办?近臣想出了一个“围桌”的办法,既保持了举止的体面,又可享受到自在的乐趣。因为他是皇上,皇上的做法肯定是正确的,于是乎纷纷仿效,起名叫“明堂”。

洲泉人把“明堂”或“锵形”当作“规矩、习俗”的代名字,超出了规矩,也就超出了“明堂”,成了“明堂(锵形)呒得”了。洲泉人讲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哽明堂”、“哽锵形”或“明堂呒得特”、“锵形呒得特”,就是指超出了公认的规矩界限。

这个词是正面表述时常用的语气助词,几乎没有什么意思,同“以后”或者“接下来”的意思相近,似乎象现在的年轻人常用的“然后”。在语言交流时,人们不仅常用“纳没”这个语气助词,还常常用“纳没纳”和“纳没恼”这两个词做问答。

“纳没纳”是询问语,当一方还没有把事情表述清楚时,另一方往往急切地用“纳没纳”试问,意即“然后呐”。“纳没恼”是肯定词,意即“居然……”,当对方用“纳没纳”来试问时,我就用“纳没恼”来作起头词加以肯定地答复。还有一个词是“纳没年”,它是对某个事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始末出乎意料时发出诧异的感叹,意即“真想不到”。比如:“‘纳没年’好!”,“‘纳没年’闯祸!”,“‘纳没年’哪哈办?”等。

同义土话还有“象心足意”,意即:心满意足。例如:今天的小菜“象齐”,说明料多、富式;今天的某个菜肴吃得“象齐”,说明够吃、有余;今天吵架,打或骂得“象齐”,说明得力占上峰,由不得对方还口、还手,让人心满意足。

“象齐”这个用词要完整,后面应该有“来”或“得来”作拖腔,全称“象齐来”或“象齐得来”,意思是表示富足,并从中感觉满意。洲泉土话用“来”或“得来”一词作拖腔修饰的很多,是肯定辞,意即:超乎寻常。例如:此人“好得来”,意即好得不能再好了;此事“糟得来”,意即糟得不能再糟了。

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好象是“喜欢参与”,其实是表示自己对某个事情绝对的“不参与”。比如:有人要你参与其事或者以会你参与了其事,你回答“我是‘大犯’”。说明“不参与”之态度坚决、断然。“大犯”这个词的全称是“大犯天真”,同义词有“贱世”。

这个词含意是指说话、做事比较认真。比如:说此人说话相当或者比较“作正”,其意思并不是讲此人说话公正,而是指此人说话谨小慎微;又比如:说此人做事相当或者比较“作正”,其意思并不是讲此人做事干炼出色,而是指做事循规蹈矩;再比如:说此人日常衣着住行之花费相当或者比较“作正”,其意思并不是指此人象“吝啬鬼”,而指此人日常花费统筹兼顾、瞻前顾后。同义词有“把细”,意即细细把握。

这个词估计是从国语“精明”中衍生出来的,但在洲泉方言中绝对不是指某个人精明能干,而是指某个人做人小器、做事吝啬,狗皮倒糟。比如:某人告诉同事“最近与某人搞了合作,尽管我一再让步,不曾想不欢而散,此人‘精明’得来”。同事回答“你应该晓得的呀,伊这个人原‘精明’的,而且‘精’得出了名,可以说此人‘精’得比狗肉还要‘精’呀,以后呀,少与此种人打交道”。同义词“癞絮”、“狗皮”。

这个“花”字一定要读土话。“花特”这个词是个修饰辞,它的意思是彻问事情发展的居然结果。比如:问事体做到什么程度或事件处理结果,就说“这件事体暖擀花特?”,如果是处置完毕了就答:“(弄)好花特”,或者连处置结果与细节也一并告知。如果,事情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结果,那么就答“寒板花特”。还有,就是将自己了然的某一发生了的事情告诉你,言词最后用“花特”结束,意思是肯定的,或不可逆转的。比如说:这桩车祸‘撤烂祸’花特,这个人‘呒杭用’花特,等等。

洲泉人读音“米孛相”。“白相”是个泛词。原本是指无正经事情做的时候叫“白相”,所以在家待业或工作尚未固定时就谦说“白相”,自己在做某样事情,恐传出去不好听、想做好又怕做不好,不便明告时以“做白相”搪塞。泛指,暂离开原本岗位少时走动、放假、旅游、上街、兜风、走马观花等都叫“白相”。与人扯白淡也好,对人倾诉也罢,叫“讲白相”,玩耍或干下三流的事情也叫“弄白相”。而当自己认为这个“白相”没有意思时则叫“呒白相”。

从词字面上看,“好过”一词象是简单的表述过得去,其实,“好过”同“有心相”一样,泛指日子红火、心理满足、生理惬意而溢于言表用“好过”或“好过得来”来形容。反之,日子(洲泉人叫业甲)不好过、身体不舒服、心里不滋味就以“不好过”或“难过”定语。

“念经”本是和尚、道士的专属,即诵经,洲泉土话叫“念经”。洲泉有句俗语叫:罪孽不轻,和尚念经,受苦受难,道士拜忏。可见“念经”与“拜忏”同有“超度”之功。而“超度”一事,往往产生在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之后,所以“念经”与“拜忏”同属不祥之音。

大多时候,洲泉人还会对不顺耳的话语称“念玩经”。“念玩经”一词不是指念什么经,而是指“玩”在念经。通常,洲泉人称女人下身的阴户叫“玩”。很显然,“玩”是不会念经的,那是一种比喻,意即:如果说话不通过大脑,嘴吧就只能视作为“玩”了。

“念经”是个贬语词,指说话毫无根据,不服众听。在许多时候,洲泉人喜欢将不合时遇的话扣上“念玩经”或者“叹玩气”、“叹死气”的帽子,那是对某种话语的否定。另外,洲泉还有句俗语叫“吃啥饭,念啥经”,意思是说:吃了谁的饭,就得为谁说话。

这个词因发音长短和声音强弱不同而用途各异,是洲泉人在讲话交流过程中用得最频繁的单字之一。当自己听完别人指令后表示认同时说“然”,相当于“嗯”;当自己听完别人陈述后表示赞同时也说“然呐”,相当于“是啊”;当自己听完别人陈述后表示反对时大声地说“然”或“然呐”,相当于反问“什么?”,是带有肯定地表示反对,意思是“不可能的,你这样开下去,我看你怎么收场!”

同样因发音长短和声音强弱不同而用途各异,是洲泉人在讲话交流过程中用得最频繁的一个单字。当自己听完别人指令后表示接受时说“敖”,当自己听完别人陈述后表示肯定时也说“敖”;当自己听完别人陈述后表示怀疑时也说“敖”,相当于“喔?”;而当自己向别人陈述事情原委并期望得到认可的时候,同样也说“敖”。

与“敖”字同样,洲泉人在讲话交流过程中用得十分频繁的单字还有“满”和“寒”。“满”和“寒”两个字都是肯定词。“满”的词意可能就是国文的“殁”,只是洲泉人把“殁”字的用途扩大化了,不仅对人死了表述为“殁”,而把类似国文中的“没有”、“不成”、“不会”、“不可能”等都简单地口语成“殁”,且发音很干脆。“寒”字的词意相当于国文的“是”、“是的”,很象“是”字在日语中的发音,只是洲泉方言发音很柔软。

意即是“说”。洲泉人把话语称之“试话”,所以“说话”通称“凡试话”。皆因洲泉人把“说(讲)”的过程用动词“凡”来称,常常为引起误会。例如:甲某(外地人)向乙某(洲泉人)诉说事情,甲某在谈其过程中见甲某无反应,甲某便停住了说话,乙某便说“你凡呀”,甲某更不敢吱声了。见甲某一声不吭,乙某又说:“凡呀,你做杭老勿凡特啦?”,见甲某似警弓之鸟,乙某十分不解,一再急问,甲某还是不吭声,乙某很是茫然。其实,当甲某在诉说时,乙某是静心在听,急待甲某往下说,见甲某话未曾说完而不说了,乙某急,故讲“你凡呀”。这个“你凡呀”的意思是你接着说下去,我在听呐,而甲某以会乙某说“你凡呀”是嫌甲某“烦”了,所以不敢再继续往下说了。

洲泉有句俗话“试话,试话,试试再话”,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言多必失。所以把说话称作“凡试话”。

地域方言、口语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令人难以捉摸。象大多数南方方言口语一样,象“肮刚不能”、“杠沟”、“祥可得”和“滑甲干”等等,这样的词或词组并无确切的书面表达形式,从来就是只讲不写,如要形诸笔墨,还真的很伤脑筋。关键是很难从国文中找到读音相对、含义相应的辞。为了要展示这些方言土话,我只好尽可能找些读音相近相似的字来顶替。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样写法可能与字面原有含义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毫不搭界,而且最好用洲泉的土话读音来读才好听、好理解。

文/望山轩图/网络

望山轩少白

有一盏灯开始放光这是美好的事。

赞赏

人赞赏









































白斑医院排名
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c/3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