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新时代好少年——王政阳
渑池县“新时代好少年”——刘雪
渑池县“新时代好少年”——陈梦迪
情深深,雨蒙蒙,古城渑池映眼中:一霎晚雨,一城锦绣
三门峡市推进复工复产暨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通知
6月19日停电公告,涉及这些村……
渑池石佛寺访古
文/吴天敏
打小我就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感兴趣。知道渑池县境内有个石佛寺,以前也去过三、四次,印象颇深。这次重去石佛寺的动议,是因为前不久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调研,对保护文物提出了新要求,我不由又想起了渑池石佛寺,脑海里下意识地把它和大同云岗石窟、义马鸿庆寺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串起来。以为按时间顺序,造像活动应该是从山西一路南下,最后到洛阳的,想再故地重游,验证我这种推断是否正确。5月29日,我约对此感兴趣的几个朋友一起,郑重其事地再次前往石佛寺觅古探幽。初夏的炎热并没有削弱我们到石佛寺的迫切心情,反而给我们的行动增加了热情。我知道,这份迫切不光是来此探寻、朝拜和觐见石窟佛像那一方心灵的净土,而是为平复心中那份冥冥之中时时刻刻在揪扰自己的牵挂。一渑池石佛寺位于县城西北坡头乡汪坟庙下村,距县城约20公里,俗称佛爷沟。公路两边即将成熟的麦田,泛着金黄色的波浪,树木苍翠,郁郁葱葱,小河流水潺潺,使人感受到一丝丝清凉,心情格外兴奋。以往去石佛寺,车要停在汪坟村,然后往北沿陡峭的羊肠小道走到谷底,就能看到石佛寺。现在,随着黄河丹峡景区的开发建设,游人从坡头街沿南闫公路下五里坡,然后向西行驶进入丹峡景区的神仙峡,南折上山进入谷内即到。车窗外,群山绵延碧翠,薄雾轻缦缭绕。鸟儿不时在鸣叫,使久坐机关的我们感觉到少有的清净和舒适。神仙峡以奇险、峻幽、秀美著称,春季百花盛开,如团如簇;秋日红叶似火,硕果满枝;冬来山清林肃,一片辽阔。一年四季的景色让人迷恋和惊叹,让人感受到天地悠悠、造化神奇、大美无言的意境。我们来时正值夏日,峡谷的景色正在浓浓地美丽着,比春天色彩更厚重,为秋天的丰硕正在积蓄力量。像一个浓妆艳抹的美女,正蜕变成风姿绰约的少妇,一股清韵之气在山谷间肆意荡漾。谷底清泉澄澈,鱼翔浅底,虾蟹悠游。云彩在远方的山间飘动,溪水在茂密的林中歌唱。岸边大片大片的水波纹石,把人的思绪镂刻到无尽的岁月尽头。走在上山的小路上,尽情欣赏着色彩缤纷的花儿,倾听清澈的小溪的吟唱,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那感觉实在是好极了。石佛寺的河谷,从山间飘然而下的清泉,轻轻柔柔的从那不知名的地方走了下来,像那落入尘世的仙子,婀娜多姿、冰清玉洁,让你为她的到来而惊异、而痴往。道路渐渐平缓,两边的苍松翠柏也变得葳蕤,山景、谷景融为一体,石佛寺到了。二渑池石佛寺藏身深山幽谷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术界鲜有人知。石窟背靠红砂岩崖壁,面对山涧溪流,山涧大致呈南北走向。石窟中因主佛身高6米(合市制丈八),故当地人俗称“丈八佛爷沟”。那时的一尺大约是今天的23厘米,因此丈八大佛并不是今天计量的“一丈八尺”高,它的实际高度约为4.3米。石佛寺石窟现存窟龛4个,其中3个在山涧西侧,1个在山涧东侧。主佛系立姿,坐西面东,背山面水,依石刻就,左手自然下垂,右手五指向上,胸前立掌,掌心向外,吸天地之气、山水之灵,庇佑着山下的一草一木、芸芸众生。大佛身披袈裟,袒胸露怀,头饰螺纹发髻,面部丰满,深邃睿智,神态端庄,虚怀若谷。其精细的雕琢手法及别致的造像风格,都充分展示了它昔日的精美和宏大,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艺术才能和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渑池石佛寺在最先设计的时候,修建有木结构的窟檐以保护石窟,在窟前还加盖有木结构佛殿。丈八佛像原本置于大殿内,随着岁月流逝,木结构建筑早已不存在了,因寺院坍塌,佛像裸露在外,遭千年风雨侵蚀,加之这里地质结构为沙砾石层,石质疏松,故大佛的佛面和右手严重风化。大佛上方两侧有“八”字形沟槽,应该为排水所用,是为保护下面佛像免遭雨水冲刷而开凿。沟槽的开凿方法及排水系统设计,与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上面的凿刻风格基本一致。驻足石佛寺,面对千年石佛,一股敬意从心底升腾。大佛的眼睛,在岁月之中注视着人来人往。想像着丈八佛慈祥的笑容,如沐浴春风一般,使人不觉会心一笑,内心安祥。相比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来说,石佛寺石窟也许是民间石窟。那些上好的地段和坚硬的岩石,或许大都已被官府皇族征用。也许就因为是民间石窟,大佛的造型更具平民化,佛像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威仪,而更加贴近古人的生活,衣着表情更加平民化。似乎这里的佛像不是供人们来崇拜的,而是像亲人和朋友一样。大佛左侧约两米处有一小石窟,深、宽各为2.1米,入内可站立。面向窟口,两臂可以左右伸直。窟壁及顶部刻有尊大大小小的石佛,栩栩如生,但大多或人为破坏,或风化毁坏,已残缺不全。不少浮雕面目不清,使得历经千年的宝贵文物蒙上几许悲凉。尽管如此,这窟规模虽小的造像,内容丰富,构图严谨,造型独特。无论是从整体造型还是服饰的细节处理上,既无半成品,又无败笔,雕工比较娴熟,是中原地区中小型石窟的典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诚心和审美,展现了当时匠人们高超的雕刻技艺,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使人不能不赞叹古人的聪明智慧,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大佛石壁的上方也有一个石窟,顺梯子攀上去,可观察石窟内。这个石窟内无任何造像及浮雕壁画,属空窟。空窟是当时供僧众修禅用的禅窟,起居用的僧房窟,储存粮食和水的仓库窟及闭关修行的闭关窟。据当地人讲,此石窟为僧侣的住所。在这三个石窟的石岩上,有大小不等的石孔排列有序。估计这些石孔为当时修建石佛时所插的木楔,后木楔腐朽,便留下了这些石孔。山涧东侧山崖上的石窟,无路可寻。同行的喜世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王晓亮用无人机进行了航拍,显示该洞内空无一物。据上年纪的村民们讲,该石窟为僧侣们躲避土匪的避难所,可储藏粮食。在坍塌的寺院中及附近,有明代成化、万历、嘉靖,清代乾隆、咸丰、道光等8通碑碣,分别记载着寺院历次重修的情况。研读碑文,聆听历史回声,从寺院兴衰感受社会沧桑变化,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可增加学识丰富自我。人们通过碑石,解读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领悟世间万物生息的哲理。丛林深处,我们辩认着石碑上那些斑驳的字迹,飞扬的思绪追溯远逝的历史烟云。这些碑记不仅对于研究当地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活动、风土人情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年6月8日,渑池石佛寺石刻被河南省政府颁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理学家张信民(渑池人)有《游丈八佛寺》诗云:“匹马度春城,神林订旧盟。和风扑面软,细雨点衣轻。野鸟峰前语,晨钟殿后声。莫嫌石凳迥,圆觉一时倾。”据清嘉庆版《渑池县志》载:石佛寺建自唐,一名丈八佛寺,佛殿三间,中就石崔镌成佛像,高丈八,像侧刻大中二年立。左有石洞,深八尺,宽八尺,石佛22尊,小佛像无数。座西向东佛堂一间,堂前石桥一座,另有关帝、菩萨殿各一间、天王殿一间,左半崖石窑一孔,有成化二年、嘉靖癸丑年重修碑各一通。这可能是石佛寺香火最旺时的情形。可想而知,在千年前的窟外,曾经有着怎样大美的寺庙建筑。三众所周知,石窟艺术源于印度,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山洞中修炼,最终得道成佛。后来就有一些印度的出家人仿效他,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逐渐就产生了石窟艺术。人们把自己心中的信仰具体化,寄寓、安放在宁静的石窟中,并希望后人对他们的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两汉时期,印度的石窟艺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并和中国的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人们用石雕、彩(泥)塑、木雕、铜铸、瓷塑、绣像、缂丝、干漆夹苎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佛造像艺术之美。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石窟,它的用途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宣扬佛教的教义,或是提供给僧侣供奉佛祖、养性修身的寓所,同时更是一座精湛绝妙的艺术宝库。它们集佛教建筑、雕塑、佛教典故、民间传说于一身,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宗教史、文学史、美学史、社会史、政治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中国历代工匠的创造中,佛造像拥有庄严和谐的美感,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服从于内在的表达,超脱、安宁、和谐,也寄托着历朝历代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兴起。北魏时期经历了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运动。到孝文帝拓跋弘时期冯太后极度信奉佛教,才有了佛教后来的兴起。公元年,建都长安的北周武帝曾经下令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三年时间,北周政权毁寺4万,强迫万僧尼还俗。关于这场灭佛运动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许多人是奔着当僧人可以不交税这一点出家的。当人把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扩张到寺院,也给佛教带来了灭顶之灾。所幸,渑池石佛寺石窟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得以存留,已经无处考据。但由此看来,佛法并非无边,人心的复杂和贪婪远在它之外。四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两句古诗,"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莫非说的就是我们现时的境况?隐约中,我们仿佛真的听到了寺里的钟声和诵经的声音传入耳际。在这大山深处,那佛音是那么的清幽,随花芬芳,随野孤寂,随风飘荡......荆棘丛生掩映的残墙断垣、碎砖烂瓦,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光大,见证着历史的更迭。看着房塌墙倒、枝柯交错的景象,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岁月虽然无情地将窟外的建筑、栈道、小桥吞没,但是遗址却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寺院虽然已不复存在,但佛龛的历史真实依然让时光倒流的情愫油然而生,其魅力当存永久。佛前香炉里积存的纸灰烟头也告诉我们,常有善男信女光顾这昔日香客云集之地,把他们心中的苦闷说给佛祖,把他们心中的愿望托附给佛祖。告别这里的时候,他们俨然像换了一个新人般地轻松。纵观历史,石窟一般开凿在既远离尘世间的干扰、环境优美、便于僧侣静心修行,又接近交通要道、生活方便、便于香客们虔诚朝拜的地方。那么,渑池石佛寺石窟何以藏在深山无人知呢?查阅资料后发现,交通路线是影响石窟分布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千百年前,豫西地区陆路交通发达,自洛阳向西北,可穿中条山到达三晋大地。如此交通便利之地,引得众多官员商贾穿梭往来,其中不乏佛教信徒。为就食和修行方便,僧人就在交通要道处开凿了石窟,兴建了寺院。我随即打电话给丹峡景区的董事长陆朝军求证。陆总也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他对这个话题颇感兴趣。他曾多次带人对黄河两岸的陆路交通进行考察,证实神仙峡谷即是古代从山西运城前往洛阳的古盐道。站在石佛寺前,我们可以畅想当时的繁华景象。想当年,在三晋大地至中原这条南北交通的大道上,身着不同服饰、带着不同行装的使者和商人,骑着骏马,披着黄土高坡的风尘,向东而去。当今日我们再次抚摸石壁上那一凿子一凿子划下的凿痕,依稀还能听到日夜不息的叮当声,顿生历史的厚重与唏嘘,心中不免有几分感慨和敬佩。古人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相比起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能有几人承受?不要说那些超强度的劳动了,光那清苦就是常人不能忍受的。但正是有了他们,这些石窟与佛像,才奠定了石窟艺术的一道风景,才成为我们今天瞻仰的一个奇迹!五渑池石佛寺石窟的具体开凿年代,因为没有确切的记录,众说纷纭。目前共有3种:其一,北齐说。主要根据1号龛摩崖造像和2号窟内造像的风格特征而推定;其二,唐代说。根据1号龛摩崖造像左侧的“大中二年”的刻字,推定其造像年代为唐宣宗李忱时,即公元年。该题刻的现状在现有资料中有“虽有风化,刻痕尚能辨认”和“该题刻现无迹可寻”两种观点,笔者当天虽仔细观察也未看到文字刻痕;其三,元代说。此说为十几年前当地政府在申报石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所持的观点。以上3种观点,第2种观点仅根据摩崖立佛旁边“大中二年”的题刻而判定,没有充分考虑造像的风格特征,不可信。况且,“大中二年”是佛寺创建纪年,还是重修纪年,也未可知,难以定论。第3种观点则显荒谬,不知所云。因为现场遗留的碑刻中,并未有元代建造相关的题记,亦未有南北朝风格以外的造像。何况从元代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已转移到北京一带,造像运动已不再受皇家推崇。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元代”不知从何而来,令人诧异。有可能是当时的申报者根据现存碑刻中元代“至正二年”碑为最早而定,不值讨论。第1种观点是最为通行的说法。主要根据造像的风格而推定。但是,渑池石佛寺石窟的造像与北齐造像的一般特征又不尽一致。龙门石窟研究院杨超杰先生,通过研究渑池石佛寺石窟造像的现状和艺术特征,以及对石窟现存的明代碑刻的分析,认为渑池石佛寺石窟当开凿于北周时期,确切纪年为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刻凿年代略晚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鸿庆寺石窟。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唯一一处北周时期开凿的石窟。它对我们认知北周佛教美术的发展演变,以及与北齐乃至隋代的佛教艺术的关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周(年-年)、北齐(年-年),同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当时,渑池县属北周疆域,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石佛寺所在地处于北周辖境,因与北齐疆界毗邻,粗心的学者就把它归为北齐造像。今天,当我们虔诚地踱步在石佛寺前,自然能感受到佛国梵境无边的静穆、庄严,也能感受到渑池作为上河曙猿、仰韶文化的发祥和发现地,作为中华文化和文明形成的重要源头,其意蕴必然所具有的精深和博大。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的视觉艺术不能仅仅从卷页、书谱当中看,它最伟大的作品在长天大地之间,在那种边远地区的荒原上,在北部的山岗上。在那些地方它显得那么伟大,那么宏伟,又那么孤独……”。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石窟旷世雄壮之美,用在石佛寺当是恰如其分。即便以后还将继续出现在书本和屏幕上,却无法取代你亲身面对它一瞬间的惊艳。美之所以震撼,大多是因为都有遗憾。在大佛脚下,我感觉真的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得过时间的掠杀。在提倡文化自信、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石佛寺无疑是渑池的文化地标和活化石,是黄河文明的见证、记忆、结晶和集中体现。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古迹作为艺术瑰宝,理当得到我们应有的尊重和珍惜。对文化遗产,我们要真真切切像呵护婴儿一样深情地对待它。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说,我希望大批外地人来渑池,但又不希望大批人去石佛寺。石佛寺是一颗藏在深山中的明珠,虽然它因为时光的驳蚀有些许浑浊,但石佛寺优美的梵音是属于山间悠悠白云的。虽然这梵音我们用耳朵已听不到,但白云知道它的弦律。愿石佛寺能永远绚烂,不让太多的喧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