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像初探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北洞主室正壁和左右侧壁各雕一坐佛,坐佛之间雕游戏坐菩萨像,前壁门道两侧各造一多臂菩萨立像。正壁主尊,结跏趺坐,五官漫漶,颈部三道,宽肩、挺胸、细腰、收腹,珠璎宝冠,奇珍交饰,项严繁复,臂钏精致,偏袒右肩;右臂与左小臂残损,左手内敛置放腹前,双腿已残毁,东面而坐;下为方形束腰叠涩须弥座(图1)。迄今为止,学界对北洞正壁主像争议较大。多数学者认为,他是密教的大日如来;也有学者认为是密教的释迦佛顶佛,有的认为是“释迦成道像”,有的认为是菩提瑞像,还有学者推测“是‘当今’的皇帝,即中宗的造像”。值得注意的是,擂鼓台北洞外立面窟门上方的一圆拱龛(原编号,现编擂鼓台区5-32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金刚力士,主尊头部已残,结跏趺坐,偏袒右肩,左小臂内屈,手已残失,右小臂前伸,似垂手指地(图2)。龛下题记作:“佛弟子阎/门冬奉为/圣神皇帝/陛下及太/子诸王师/僧父母七/世先亡法/界一切众/生敬造菩/提像□龛/及诸菩萨/以此造像/功德普及/法界苍生/俱出爱河/咸升佛果/大足元年(年)/三月八日/庄严成就/”。此龛应为北洞完工后开凿,龛内主像与北洞主尊样式相似,疑仿洞内主尊雕造。倘若此推断不误,北洞主像应为菩提像。

菩提像,汉文史料中有不同名称。既称“菩提像”、“菩提树像”或“摩诃菩提树像”,也叫“慈氏菩萨所作成道时像”,还作“真容像”、“真容”或“金刚座真容像”,表现的是“如来初成佛像”。它的原创地,应是古代摩揭陀国的伽耶(Gayā)。

据冯承钧先生研究,“中国同印度交际最活动的时间,从来无及唐初百年者。这个时代出了一位玄奘大师,又出了一位建功异域的外交使臣王玄策”。玄奘唐贞观元年(年)西行求法,贞观十九(年)正月七日返抵长安,三月住弘福寺,奉敕撰《大唐西域记》,“记其所历诸国风俗”。王玄策于唐贞观十七年(年)、二十一年(年)和显庆二年(年)“前后三度”奉使天竺,所著《中天竺行记》,亦作《王玄策行传》,成为当时中土了解印度的重要资料,如麟德三年(年)百官奉敕撰写的《西国志》,文字六十卷,图画四十卷,合成一百卷,主要“依《(玄)奘法师行传》、《王玄策传》及西域道俗,任土所宜”完成,惜早已亡佚。《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条记述摩揭陀国伽耶菩提树东有精舍。“精舍故地,无忧王先建小精舍,后有婆罗门更广建焉……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图如来初成佛像。旷以岁月,无人应召。久之,有婆罗门来告众曰:‘我善图写如来妙相。’众曰:‘今将造像,夫何所须?’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灯照我,入已,坚闭其户,六月后乃可开门’。时诸僧众皆如其命,尚余四日,未满六月,众咸骇异,开以观之。见精舍内佛像俨然,结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敛,右手垂,东面而坐,肃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广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颜若真,唯右乳上图莹未周。既不见人,方验神鉴。众咸悲叹,殷懃请知。有一沙门宿心淳质,乃感梦见往婆罗门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萨,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垂右手者,昔如来之将证佛果,天魔来娆,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来告曰:汝勿忧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谁为明证?如来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证。是时第二地神踊出作证。故今像手仿昔下垂。’众知灵鉴,莫不悲感。于是乳上未周,填厕众宝,珠璎宝冠,奇珍交饰……像今尚在,神工不亏”。

菩提伽耶正觉塔释迦牟尼佛成道像

关于这身造像,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十九《感通篇·圣迹部》特别征引王玄策的记载。“依《王玄策行传》云:西国瑞像无穷。且录摩诃菩提树像云:昔师子国王名尸迷佉拔摩[唐云功德云]梵王,遣二比丘来诣此寺。大者名摩诃諵[此云大名],小者优波[此云授记]。其二比丘礼菩提树、金刚座讫,此寺不安置,其二比丘乃还其本国。王问比丘:‘往彼礼拜圣所来,灵瑞云何?’比丘报云:‘阎浮大地,无安身处’。王闻此语,遂多与珠宝,使送与此国王三谟陀罗崛多。因此以来,即是师子国比丘。又金刚座上尊像,元造之时,有一外客来告大众云:‘我闻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作此像’。大众语云:‘所须何物?’其人云:‘唯须香及水及料灯油艾料’。既足,语寺僧云:‘吾须闭门营造,限至六月,慎莫开门,亦不劳饮食’。其人一入,即不重出,唯少四日,不满六月。大众评章不和,各云:‘此塔中狭窄,复是漏身,因何累月不开见出?’疑其所为,遂开塔门。乃不见匠人,其像已成,唯右乳上有少许未竟。后有空神,惊诫大众云:‘我是弥勒菩萨”。像身东西坐,身高一丈一尺五寸,肩阔六尺二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金刚座高四尺三寸,阔一丈二尺五寸。其塔本阿育王造,石钩栏塔。后有婆罗门兄弟二人,兄名王主,弟名梵主;兄造其塔高百肘,弟造其寺。其像自弥勒造成已来,一切道俗规模图写,圣变难定,未有写得。王使至彼,请诸僧众及此诸使人至诚殷请,累日行道、忏悔,兼申来意,方得图画,仿佛周尽。直为此像出其经本,向有十卷,将传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穷圣容,图写圣颜;来到京都,道俗竞摸”。故而,玄奘所记“如来初成佛像”,依《王玄策行传》,亦作“摩诃菩提树像”或“金刚座上尊像”。9-10世纪波罗王朝时期释迦佛成道像王玄策所记菩提树像,尤其像的尺寸,与玄奘所记几乎相同,盖因王玄策拜谒天竺圣迹时,常有“以笏量之”习惯。此外,王玄策特别记述弥勒所造尊像置金刚座(Vajrāsana)上,故后来有“金刚座真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又依《王玄策传》云:此汉使奉勅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至贞观十九年(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昔汉魏君临,穷兵用武,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犹尚北勒阗颜,东封不到。大唐牢笼六合,道冠百王,文德所加,溥天同附。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皇帝愍其忠款,遐轸圣虑,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遂至摩诃菩提寺。其寺所菩提树下金刚之座,贤劫千佛,并于中成道。观严饰相好,具若真容;灵塔净地,巧穷天外。此乃旷代所未见,史籍所未详。皇帝远振鸿风,光华道树,爰命使人,届斯瞻仰。此绝代之盛事,不朽之神功。如何寝默詠歌、不传金石者也!乃为铭曰:‘大唐抚运,膺图寿昌。化行六合,威棱八荒。身毒稽颡,道俗来王。爰发明使,瞻斯道场。金刚之座,千佛代居。尊容相好,弥勒规摹。灵塔壮丽,道树扶疏。历劫不朽,神力焉如’”。王玄策等使臣奉敕立《身毒国摩诃菩提寺碑》于摩诃菩提寺,实修敬于菩提树下金刚座及弥勒所规摹之“真容”像。摩诃菩提寺(图3),玄奘称摩诃菩提僧伽蓝,系梵文Mahābodhi-sa?ghārāma之汉译。《法苑珠林》引《王玄策行传》所载摩诃菩提寺,与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摩诃菩提僧伽蓝大同小异;两文皆记该寺系锡兰国王所造,只是王玄策所载国王及其派遣之比丘,较玄奘所记更为具体。据王玄策记载,狮子国(僧伽罗国Si?hala)王,名尸迷佉拔摩,唐云功德云,梵文称?rīmeghavar?a,巴利语作Sirimeghava??a,亦称吉祥云色王;在位时间应为公元-年,共二十八年。尸迷佉拔摩登基之后,曾修复大寺(Mahāvihāra),重集僧众,在狮子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身毒国王,名三谟陀罗崛多,亦作三谟陀罗笈多,梵文作SamudraGupta,意译海护,约公元年以后即位,年之前驾崩。据此,摩诃菩提寺建造的时间,应为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实际上,依据摩诃菩提寺出土之碑铭,狮子国僧俗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不断拜谒菩提树及金刚座,多渴望“向正道、得果证”。大约从公元到年,摩诃菩提寺经历了多次重修。尽管玄奘和王玄策所瞻仰并详细记述的菩提树像早已不存,但摩诃菩提寺僧众迄今仍保持着崇奉菩提树及金刚座之传统,菩提树下成道像一直是摩诃菩提寺的主流朝拜形象,如现存大塔面向金刚座的那身(图4)。又,该寺现存较早的一件触地印成道像,系用黑色玄武岩雕造,藏于摩诃菩提寺内一小院中。像高5.5呎(1.68米),结跏趺坐,螺发,偏袒右肩,左手内敛置于脐前,右手垂作触地印。像座铭文为Ku?ila体,雕造年代应为9-10世纪(图5)。这身造像之规模、材质及像座细部,与摩诃菩提寺第一层佛殿内像座相似,故有学者推测原为摩诃菩提寺主殿之像,但缺乏可靠证据。尽管如此,这件造像的姿态是典型的“如来初成佛像”,类似形象在印度佛教造型艺术中多有发现。印度北方邦勒克瑙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浮雕(No.B),出土于秣菟罗Jamālpur遗址,可能原置贵霜时期修造的胡维色迦(Huvi?ka)大寺。该浮雕表现多幅佛传场景(图6),包括成道像。秣菟罗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同期佛传浮雕(No.H.1),出土于秣菟罗Rājghāt遗址,也表现了成道像。不过,秣菟罗出土的两件浮雕佛传中的成道像,皆作螺发,通肩披衣,左手敛,右手垂作触地印,结跏趺坐。萨尔纳特(Sārnāth)的佛传雕刻,多以造像碑形式表现,通常采用四相或八相图。当地艺术家或工匠对成道题材给予很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c/7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