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氏家族发展简介

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14/4326409.html

一,神农的后代

长治雄踞于天下之脊的太行山巅,地势高峻,“与天为党”,号称上党。是中华民族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炎帝就曾生活在上党,从远古至今,先人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拓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历史遗产。

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传说炎帝是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神农氏。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成为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成为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此外,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年版)记录炎帝生活的年代距今年,黄帝年,尧舜至今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他们创造的华夏文明已有多年的历史。

按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炎帝族发祥于陕西西部与甘肃天水地区相邻、处于黄河中上游渭水支流的宝鸡地区岐山县境内。炎帝部族在陕西地区发祥后,可能因族内人口日趋增多、生存空间狭小、自然灾害严重等方面的原因,炎帝及其一些支族,或向东北方的山西晋东南地区、或向东方的河北、河南中部,或向东南方的湖北、湖南等地区进行长达数百年的迁徙活动。古上党地区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大范围、高密集、体系完整的遗迹、遗址群落,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献记载和碑刻资料,以及经久不衰的祭祀活动与民间传说,可以说这里炎帝事业在上党地区得到繁荣,无数有关炎帝的遗物遗迹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炎帝在上党地区的存在。

由于神农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上党,所以上党地区神农氏的后裔较多。申姓出自姜氏,传说就是神农氏的后代,后以国名为姓。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上党地区、河南、山东和河北为多,据统计申姓在中国姓氏中排第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1%。

从我们目前收集到的中村清代(后于年重抄)《申宅家部》(申十三后代)、中村申氏《家谱》(中村楼上申家)、潞城天贡村清代申氏《世谱》、平顺县安乐村清乾隆四十三年()《申氏族谱》等有关材料记载及口头传说,申氏祖先是潞城天贡人,原为元末明初时的京官,是个生养有18个儿子的大户人家,明代初年时因祸避难,将全家分散到各地居住。离别时将一口大锅砸成18块,每户携一块各自逃难,作为以后阖家团圆相认的凭证,所以称为“铁锅申”或“大锅申”。天贡申家的后代迁徙于上党地区各地,形成一个区域性家族。

中村的申氏在明初自潞城县天贡村迁入南村,后迁入中村定居,从始祖申十三开始,至今已繁衍到了19代。申十三有二子(聪、明),第四代时有七子(朝、进、及、第、登、科、化),第七世时成字辈时发展成三十门,第八世五十余子,成为一个大家族。第八代时约是清乾隆二十五年(),族中路牛氏受旌表为节妇,据申家墓地出土申受祉墓碑载,庚辰科进士申受祉曾在广东儋州做官,乾隆六年时当地遭灾荒,他出其所有赈济灾民,得到乡党的称赞。第十世以后,族中人选为拔贡、附生、增生者比比皆是。以八世为清乾隆二十五年计算,每代以25~30年推算,申氏迁入中村约在明嘉靖中即年,第四代最旺盛的时期也就是申家第七、八代之间,其后至嘉庆末年()开始衰败,从兴盛到衰败存在约年。其兴盛、衰败与发展与潞商的发展轨迹颇为相合。

家庭谱系:

二,中村申氏商业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的考察看,中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中村申氏自明代中叶迁居中村后,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明末清初时其生意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大富的豪商,族中名人、显贵代不绝续,商场、官场都很得意。申家定居于此后,先以种田谋生,后以制醋为业。其后经营贩盐、贩粮、铁业、丝绸业、布店等,起家后,还经营当铺、仓储、客栈等产业,逐步成为富甲一方的潞商,是个典型的商人家族。据村中老人们传说,申家当时有32多个字号,生意做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是一个从事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家族性商家。在其商业的最盛时,月月开镖,“日进镖银千两”,富冠当地。申家的二十四院就是在其生意最兴盛时的产物。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潞商在事业上的逐渐萎缩,产业转移,至清末时申家家境衰落。

三,申家的商业活动

潞商的的崛起始于盐铁、铁粮的交换,在利用明代开中法的契机和地处交通要冲的便利开始创业,并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商业集团。明初,潞州与晋南就有频繁的铁盐交换活动,并利用地处河南、晋中、晋南的交通要冲,中转晋中商人纳粮中盐的物资,主要进行的是长途贩运和转售贸易而发展起来的,有“致富皆在数千里或万余里外”的特点。申家的商业活动也经过了创业、鼎盛和衰落三个阶段。

创业阶段:

盐业:申家贩盐由河东贩回再卖出,当时申家将粮食、铁制品等商品用车队运至平阳,卖后买进食盐再运回屯积、转售牟取利润。清代初年时,晋中商人也是从这里贩盐,传说当时祁县乔家也是在这里买盐后再将其北运至边关。郊区西坡村现还存有一座原有三十余孔窑洞的客栈,传说就是乔家在长治贩盐粮时歇脚的客栈。中村现存申家盐店院一座,院内建有窑洞式的储盐设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当时中村农民曾在洞内挖土熬盐,解决生活用盐。

粮食贩运:在贩盐的同时,申家也进行粮食的贩运,主要是在河南和晋南地区。据朱轼《朱文瑞公文集·补编》卷4载:“查山陕两省,地瘠民稠,即丰年也不足本省食用,全凭东南各省米艘,由江淮溯河而北,聚集豫省之河南、怀庆二府,由怀庆之清化镇太行山口运入山西,由河南之三门砥柱运入潼关,秦晋民人,籍以糊口,由来已久”,孙嘉淦《孙文定公奏疏》卷3载:山西“人稠地狭,本地所出之粟,不足供居民之用,必须仰给河南、陕西二省。”粮食的大量买进,多由晋商贩运。山西个别地方土质好,收获的粮食有剩余需卖出,如夏县“民俗趋末者众,每新谷登场,量存—家口粮,余即粜卖,以作资本,出外贸易……粮食转贩他处”(鲁九皋《岔山木先生集.禀后中丞粜事宜》)。晋中祁县是明末清初时的著名的粮食集散地,河南中州的粮食就是通过泽州、潞州而运住晋中的。申家的粮食贸易主要是从河南和晋南进行转贩和储存,并在村中建造了粮食储存设施。村中原有申家的储粮窑洞2座,现仅存1座,每个洞深都达11米多。

丝绸铺:上党潞绸名扬全国,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记载,乾嘉时山西每年仅销往新疆的潞泽绸就有~余匹。申家在明代初期时也曾贩过潞绸,并在河南洛阳、开封、杭州、苏州、陕西和平阳府开有潞绸店。现存申家丝布店1座,是当时做生意时的总店。

花店:与丝绸相关的还有棉花与棉布。棉花古称“木棉”或“吉贝”,原产自南番,北宋末年引入中国,元代移种于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山西种棉始于平阳府(今临汾),棉花的种植又推动了棉布生产。棉花与棉布业带动了商业,出现了长途贩运棉花和棉布的商人。平阳府的棉花大量北运,使平遥成为当时棉花等商品的集散地。长治是产棉区河南通住晋中的交通要冲,申家当时也从事过棉花的贩运和纺织活动。村中现存花店院一座,院内有储存棉花和纺织的设施。

布店:申家的布匹生意主要是在洛阳贩运,转售晋中。洛阳不仅是河南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山陕甘地区与中原及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洛阳本地产棉布、棉线、棉带、锦布、印花布等纺织品(乾隆《洛阳县志》卷2)。南部的汝宁府,以正阳县陡沟店所产最盛,“商贾至者每挟数千金,昧爽则市上张灯设烛,骈肩累迹负载而来,所谓布市”;布匹销售范围“东达颍亳,西达山陕”(嘉庆《正阳县志》卷9)。此外,河南中部许州五女镇产红绿布,“每匹一丈六尺,染以红绿色,行销秦、晋两省极多”;在清代最盛之时,该镇有“染工二三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商之需”(民国《许昌县志》卷7)。来自湖北汉阳、孝感、应城、云梦等县的棉布,如孝感棉布多为“西贾所收”。《如梦录》“街市纪第六”开封有有潞绸店、铁货铺记载。

染坊:丝绸、棉布离不开染色。与此相配套,山西的蓝靛种植、颜料业和染坊业都有发展。平阳府的临汾、襄陵、曲沃等县都种植蓝靛,用它制作的青色染料。申家在中村现存染坊院一座,院落宽阔,是当时进行棉布染织活动的场所。

鼎盛阶段:

矿冶:长治有丰富的煤铁资源,申家在村东开的3座铁矿,现存1座。

铁业:山西是产铁地区,潞州商人早在明末清初时,就将铁货贩于省外,大同、宣化是当时的马市,山西商人已贩铁货出塞。入清以后,山东、直隶、河南、陕西都用山西潞泽铁货。光绪《聊城县乡土志·商务志》载:“铁货自山西贩来”,光绪《潍县乡土志》载:“铁器,山西客商贩来,销售岁约五千金。”光绪《束鹿县志·物产志》载:“铁器……多由获鹿、山西泽州、潞安等处运来。”光绪《雩都县乡土志》载:“铁货,如铁钉、铁锁之类,除自制外,由山西泽州潞安等府,水运至河口,由河口陆运至雩,每年共销六、七万斤”、“铁锅由山西运来,每年约销五百口”。山西铁货的大量外销,使长治县荫城镇成为当时誉为“日进斗金”的北方最大铁业贸易中心,铁货的交易达一千万两白银。据记载清乾嘉时申家在荫城拥有一半的店铺,其财力之雄厚,由此可见一斑。现在村中还保存有申家的铁铺院一座。

当铺:随着异地贩运贸易的日益活跃和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申家将分离出来货币用于当铺,所以,清代时典当业成为申家从事的产业之一。村中现存当铺总号一座,在西安、临汾、河南、河北先后开设当铺共32家。现保存较好的有河北涉县河南店村晋丰当铺1座。

窑藏:窑指地窑或窑洞,用于储存粮食等物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干燥,藏物不腐,土质坚硬,不易倒塌,山西富商多用地窖和窑洞藏其物资和货币。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曾这样记载:“三晋富家,藏粟数百万石,皆窑而封之”,在《清高宗实录》卷乾隆五十一年()庚寅条下记有“晋省风俗俭约,民家多有储蓄”。申家的窑藏明末清初主要用于窑藏粮食、食盐、棉花等物资,清代中叶后多用于储存货币。中村现存有多处储物窑洞,其中有申家的金库1座。

酒坊:申家先做醋,后做酒,在村中现在还遗有酒坊一座。传说主要是去河南做酒。乾隆初年,河南巡抚在《抚豫条教》中曾谈到潞州商人在到河南开办制曲作坊的过程:“每至收成,西商携其厚资,在于码头集镇开坊踩曲”,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如祥符之朱仙镇、陈桥,陈州之周家口,南阳之九子山,新蔡之方家集,山蔡之东安集,内黄之楚王,滑县之道口面处,皆渊数焉。”

客栈业:明清时期,由于潞商长途贩运,贸易频繁,客栈随之而兴。申家在村中开设的客栈主要用于接待外来客商和“进镖”的护卫人员。在村外开设的客栈主要用于在接待自己的员工和亲朋,有“出门不住旁人店”的说法。村中现存申家客栈3处,有歇马店等。

会馆活动:潞泽会馆。《洛阳县志》称:“山西东会馆在东郭,山西西会馆在南郭,并祀关帝”(嘉庆《洛阳县志》卷17),该会馆始建于乾隆九年,为山西潞安、泽州二府商人集资共建,位于洛阳城外东南隅,即《县志》所言之东会馆,又称关帝庙。

乾隆二十一年《关帝庙新建碑文》记言:“洛阳城外东南隅之关帝庙,建自潞泽商人崔万珍等,规模宏远,状貌巍峨,极翚飞鸟芽之奇观,穷丹楹刻桷之伟望,捐金输粟,取次成功”。乾隆二十四年《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镌刻了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及其捐银数额,其中就有中村申家的捐助记录。山陕会馆,即西会馆。该会馆位于洛阳县城南关之外洛水北岸,为山西、陕西两省商人所共建。

投稿邮箱yeyutian

aliyu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c/9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