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作协——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总称,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集中代表。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就是要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作为文化人,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虽然我是黄河附近人,但是二十岁之前我从没有见过黄河,那时,黄河只在我梦里。对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心里总怀一种敬畏和期待。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家在山西夏县陈家山的三奶奶,大堂姑,小堂姑,还要小堂叔老虎,在渑池老家呆一时期后,一同从渑池回他们山西的家。路上,我第一次见到黄河。那时黄河水面不很宽,水十分混浊,河面却水流湍急,时而还有船工摇着橹,喊着号子,划船摆渡着来往的渡客。我们就是坐着摆渡的小木船过河的。那时一只小木船上仅能坐不超过十个人,船工缓缓摇着浆,一次次来回摆渡着。在小船上,我的指尖不停地触摸着黄河水,并没感到特别的。堂姑们叽哩哇拉说着山西话,我听不懂几句。后来回来再次过河前,我们还在黄河岸边小食堂,吃一碗厚厚的,香喷喷,酸溜溜的面条,兑碗面,荟面,全不像,但味道我一直记得。虽然黄河没有我在书上,影视上看到的波涛汹涌,浊浪滔天。可能我没到过那个地方吧。但我毕竟见过黄河了。当时我只知道这里是白浪渡口。当年日本人,国军,八路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渑池的。北边中条山上,持续近四年的战斗,牵制了日军的进功。战斗的惨烈,被也列入了世界军史中。白浪渡口,八六年七月,建了一座铁索桥,可以过人通车。后来桥拆了,在附近也建了黄河大桥。白浪的乡亲随着小浪底工程的建成,都搬走移民到各地了。我第二次到黄河,已到了二O0三年四月,我随同渑池摩托大楼员工旅游到了黄河。不过这次不是去白浪,而是南村渡口。这时黄河已不是昔日的小渡口,而是一座几公里长的黄河大桥。桥北山西,桥南河南。水从上游小浪底水库峻工后,大了不知多少倍。水也清澈一片,如一个大明镜。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诗:高峡出平湖。感到时代变了,黄河也变了。水面上时而有一艘艘大游轮驶过。我们也坐了大游轮,每个人带个橙色救生圈,坐在游轮上,看游轮后泛起两道白练般的水花,我们笑着,吆喝着,手从窗户里伸出去,任水花溅在手上,我们坐到新安县,看两岸的大山往我们身后跑着。两岸山上的桃花,像两抹粉红色的云霞,很醉我的眼,我的心,在那儿,我们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这次去的是黄河南村段,在大桥上,山西,河南两省我们来回跑着,像个顽皮的孩子。桥下面南岸,有老乡们卖着黄河特产:黄河大鲤鱼,又大又肥,还有南村特产柿子面,柿子皮磨成的面。用凉水拌,凉甜可口,还有一种香味。中午在当地老乡的小食堂里,吃了这儿的特产小吃饸饹面。鸡蛋丝,黄瓜丝,蒜泥麻酱拌,非常好吃。吃饭时我们和老板聊着,他是一位近七十岁的老人,他瘦长的脸又黑又红,额上脸颊都有很深的皱纹。他说他家就住在现如今黄河水下的村庄,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建小浪底水库,蓄水他们搬迁到乡里盖得移民村,尽管条件不错,但他还是留恋自己生活了多少辈人的旧家园,就在河岸盖了间小房,开了这个小食堂。每天可以向故园处看看,心存点念想。想我家的老院呀!再也无法回去了。老百姓得服从国家的安排。说着,我看他浑浊的眼里有些湿润。年10月13日,我又随渑池作家采风团,到坡头参加黄河丹峡红叶节,专门到黄河丹峡采风,我又一次见到了黄河,这里水域很宽阔,河面很平静,只是上游开闸放水,水有些浑浊,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东西各有一座山丘,山岩一层层和丹峡里峡谷中岩石一样,都呈暗红色,还交织着黄色等其它颜色。这里几十亿年曾是一片沧海,到如今演化成山谷沟壑。大自然非常神奇,沧海桑田不停地演变,谁又能断定几十亿年后,又回演变成什么样子,天晓得,那我们考虑不着了。那天在丹峡景区的小广场上,我心里非常激动,吼起了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来。我还拿起望远镜,看着对岸的山,对岸的庄稼地,还有一群米粒般的羊群,还在水上发现一群野鸭子。水面上游艇,机船交织驶过,现在基本不见有木船了,也看不到摇撸的人了。我说过,虽然我居黄河不超过一百多里,但我去的不多。但我热爱黄河,因为它孕育着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产生的摇蓝,它见证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黄河流域的人民,以它们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生生不息在这里生活着,他们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而今,我们已告别了昨天的苦难,落后,战乱时期。已逐渐渐进入和平,发展,小康的日子。党中央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让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黄河流域的人民,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二O二0年七月九日作者简介
我本仰韶人,狂吼陕北歌。
喜其苍凉调,人生无奈多。
年少难得志,花甲始甩墨。
万事皆浮云,红尘须看破。
(作者自题)
李爱民,网名剑客。年生于河南渑池,自由职业者,义马市作家协会会员,青萍结缘文学艺术原创平台特邀作者。自幼喜爱文学,情深义重,喜欢诗和远方。
往期回放
李永清诗词精选义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方智敏获得“第六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张红梅丨望乡书(诗歌)方智敏丨爱情的绝响(散文)付蔚让疼痛站立起来(随笔)赵韶伟
尧山剪影(散文)义马作协“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大爱沙龙传播三国演义精彩故事会员风采系列:现代诗歌版李爱民:我的义马情结(散文随笔)会员风采系列:现代诗歌版邓小爱:又见石榴花开袁海英丨我的父亲焦爱民丨母亲楚腰
杜恩戴景琥
母亲的牵挂拉萨
我的心太苦王鼎三丨七夕邓安邦
我的故园王飞鸿
四季诗词精选秦群鸽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李毅
七月(组诗)李俊玺丨总有感念在心头朱少宾
拉煤张海潮
乡愁悠悠李计划
黎明脚步好风景张开诚
别家(小小说二题)张俊芳
寻觅高山(小小说二题)王晓峰
涉世之初(两题)张晓鹏
外婆的银镯子(外一篇)李祯祥
韶州笔记系列小小说贺斌
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献给母亲70岁生日徐海龙
式谷放粮(小说)沈佩哲
诗歌精选卓玛|心语二首自由侠
那些花儿(外二首)纪晓辉丨读焦爱民《母亲》所想到的张晓丽
我读《论语》枫林丨烟雨云台山钮华芳
岁月如歌(两题)王福北
秋月秦小群
有梦不觉人生寒赵克红丨用书籍,搭建灵魂的阶梯刘孝敏|《咏义马》赵春然丨诗三首赵贵青
诗歌张俊峰
义马火车站的变迁高嫣
爱情故事三则张灿川丨义马人与蒲剧之缘张海潮
冬天,壮阔的苍凉之美孔秀勤丨我的父亲张夫留
诗词邵松均
家乡的映山红侯之涛
丝路古驿·能化新城李玲香
遇见刘会琴
诚信不老李红波
岁月无声话流年义马作家协会新春寄语张建设
打狗记杨爱国
诗六首义马市作家协会召开年工作会议李永清
风物衔怀逸韵生(诗词集)微课堂:朱自清《春》+丁立梅《醉太阳》方智敏
阿黄和阿娇的故事付蔚
种菜记焦爱民丨沉默的父亲张红梅
路由心生《名家有约》戴景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赵韶伟
桃花吟十首《名家有约》邓乐荫
太阳花《会员风采》袁海英
咏花小辑张晓丽
再读萧红张海潮
春天,我们种下拥抱未来的初心(散文)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叶继跃
现代诗一组薛凯敏
每一滴汗水都是父母的教诲(外二首)秦群鸽
灵光王飞鸿
四时风物皆诗心《名家有约》李俊玺
导游的文学创作邓小爱
初到夫家那一年《名家有约》邓乐荫
虚幻朱少宾
詹师傅的回家路高敏丨一曲清音云水间李计划
跑出自己的速度(外一篇)张开诚
小小说两则李毅
现代诗五首裘约克
冷艳的花朵(外一首)张俊芳
父亲的“早”[会员风采]张晓鹏丨四季随写[会员风采]贺斌丨散文诗四首《名家有约》张海潮丨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王晓峰丨拴牢的迷茫和无奈——张洁方小说《拴牢》读后李祯祥丨韶州笔记系列小小说徐海龙
蒹葭苍苍李爱民
走进建业张海潮
黄河谣建业绿色基地采风作品选(诗词篇)建业绿色基地采风作品(诗歌篇)杜恩
人间四月天钮华芳
我家的厨房
策划:李永清
编审:袁海英
编辑:张红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