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年,不忘初心,“京城教育圈”和您一道,继续去发现“更好的教育”!
年终岁首,“京城教育圈”推出年度特别策划“寻找首都教育“年度金句”!快来为你的校长打call(第一弹!)”(点击可参看年12月31日文章),重点摘录年“京城教育圈”所分享的多位知名中小学校长的精彩观点。当时还和圈友们提前预告,同样干货满满的“第二弹”正在路上。
终于等来了!今天亮相的“寻找首都教育‘年度金句’(第二弹)”,分享了北京中小学30位知名校长的心声,文中内容大部分摘自“京城教育圈”年推送的文章,部分来自其他媒体报道和圈友的推荐。
这些真知灼见,在刚刚过去的年,感动、激励、引领观教君和圈友们去发现“更好的教育”。新年伊始,期待它们带给各位圈友更多的教育启迪和思考。文中排序不分先后,欢迎大伙为自己心中的“金句”打call点赞,圈友呼声高的“金句”将于近期在“京城教育圈”深度分享。
王欢(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
孩子的“眼神儿”是判断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
◆◆◆◆
孩子的“眼神儿”是判断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一所小学管理得好不好,关键看孩子。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眼睛都是亮亮的,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无限的活力、战斗力,高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好学校。
家长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好心好意、全心全意地拔苗助长。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成长过程。你使劲让他上这班那课的,把他弄得很疲惫,根本谈不上学习效率,不过是花钱买家长的一个心安:“人家都学了,我不能不学”“听懂一点儿算一点儿”等等,所以做父母的,要把握火候。
我觉得很多东西不可一概而论,比如说有些孩子进行语言类的学习,进行一些特长、专长、艺术类的学习,我觉得都可以。但要把握尺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适当引领他,针对孩子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综合设计考量。
刘畅(中关村一小校长)
◆◆◆◆
好孩子不是一个样本,
而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最好”
◆◆◆◆
不同的家庭,对于“最好”的期望不同,我们培养孩子也要因人而异。家长们口中最爱谈论“别人家的孩子”,却总是忽略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优秀而与众不同。
大地接纳一粒种子,从不去挑拣它是什么样子,而是无条件地给予它安心成长的养分。好孩子不是一个样本,而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最好”。孩子的成长终究要靠自己完成,身为家长,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成就最好的自己。正如中关村一小始终秉承的核心价值理念——“做最好的我”,这个“最好”不和别人相比,只与自己相衡量。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呈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的“最好”发生,须解读儿童的心理,方能行之得当。
李金初(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长、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
◆◆◆◆
人生中心教育主张
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
教育的基本命题是应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前文已经提过,建华实验学校于年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生为中心;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即做人、做事、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然而人生是多种多样的,人生中心教育主张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即实现美好人生。因此教育的基本命题便转化为“准备什么人生”、“如何准备人生”,这是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问题。
人生中心教育以美好人生为最高追求,美好人生三项内容为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可以归入“人格”,因此优秀做人的核心和关键便是具备优秀人格;做事可以理解为从事某种工作或处理某项事情,衡量其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简而言之,成功能力就是能做事,并且能把事情做好;幸福是人性的自然追求,生活分为物质(衣、食、住、行)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幸福生活的关键是使个体获得舒畅满足的主观感受,即幸福心境。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
中国教育最不缺的是理念和目标,最缺乏的是实践和方法
◆◆◆◆
我不想对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普遍素养发表看法。我认为在不同时期,我们都会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对学生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表述,这些表述并没有本质的改变,都是对于教育方针进行一个与时俱进的诠释,特别是面对当下教育价值目标的偏移,进行更加富有针对性重申。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提出,而是如何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法,让这些理念和目标能落地。也就是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果没有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提的再高大、再完美,那也只是看起来很美的一些抽象的概念。
其实,我们过去经常提到的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都是如此。大家往往热衷于讨论什么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而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