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山旺丨状元文化系列清廉传三代忠义满

点击阅读

清风山旺丨状元文化系列:仅存于世的明朝状元卷,廉政思想贯穿了全文!

前文内容回顾

赵秉忠,原籍临朐山旺赵家庙村,明万历戊戌科状元。在上一期《状元文化》中,我们已经对他的殿试状元卷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他在状元卷中提出的三大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忠君爱国爱民、依法治国,同时,他“甘冒宸严”、针砭时弊,列举了当时官吏们“诞慢成习”的种种腐败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并终其一生将其付诸实践。

前文说过,赵秉忠在官场上是个不折不扣的耿直boy,尤其在和魏忠贤的抗争中可以说是宁折不屈。而当我们翻开史料和《赵氏族谱》就会发现,状元赵秉忠的耿直和正气,是祖传的。

清风传三代,忠义满门庭。

赵秉忠其父

赵秉忠的父亲赵禧“读书通大义”,生而笃厚。据《赵氏族谱》记载:赵禧年幼时外出,“见遗金,于道守不去,俟其人至,还之”。赵禧曾经遇见一个被官府严刑拷打待毙的人,顿生恻隐之心,把他安置在弥陀寺,为其治疗伤病,救活了这个人。这个人非常感激,问赵禧姓名,赵禧避而不答。通过此事,赵禧撰一副对联“暗里分明如秉烛,寸中检点莫欺天”来勉励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赵禧为太学生,曾任过山西太原府文水县丞。在任期间,他为官清正廉洁,宽厚爱民。当地发生灾荒,饥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赵禧见后,立即“遣人持箕掩插,痊骼无算”,费用全由自身俸禄支付。

由于政绩突出、百姓爱戴,“上司拟荐用”。但赵禧“念母老,,坚请休”。离任之时,当地百姓万人泣泪送行。在挽留不住的情况下,“则肖像以祀之”。

万历二十一年(年),益都县发生大饥荒,粮价暴涨,到了“斗粟千钱”的地步,但赵禧不为金钱所动,拿出家中的存粮设粥棚赈济灾民。

明万历二十八年(年),赵禧因岁高亡故。三年后,即明万历三十一年,万历皇帝念赵政绩可嘉,孝义忠信,又教养出赵秉忠这个殿试状元,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才,便皇恩大开,追赠他为礼部侍郎。后来赵秉忠在仕途峰巅之时,万历皇帝又追赠赵禧为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

赵秉忠其人

赵秉忠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敏——有父如斯,他更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在其父忠厚仁义品德的影响下,赵秉忠从小性情耿直,诚实好学,“卓荦有大志”。据据《临朐续志·附录》载,赵秉忠生于父亲任职的文水县官舍,“稍长,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翩翩仙也”。后随父亲返乡,继续读书,并于25岁那年高中状元。

丁忧期广收学子,食馔费不求偿还

(图片来自网络)

据曹贞儒所著《云门辑旧》记载:赵秉忠考中状元后不久,其父赵禧就于万历二十八年(年)去世。按礼制,赵秉忠须丁忧三年。读书之人十分崇拜赵秉忠的学识才华,登门求教者众多。赵秉忠对众多求学者开门纳入,热情接待。他命家人腾置房屋,打扫干净,准备食宿用具,还专门置一堂房,作为教习之所。只要真心求学,他都纳之不拒,倾其所知。赵秉忠认真诚心教传学识,并训诫他们立德修身,德学并举。

在他丁忧的三年中,到赵府求学者不下百人。对诸位学子的求学热情,“赵老(指赵秉忠)之阅文亦尽足以服之。”在这些求学者中,有乐安(今广饶)的蒋澹,诸城的徐汝宜,淄川的韩宏宇,新城(今桓台)的王季木,颜神镇的孙显东,青州的冯于平,而余(曹贞儒)亦列其中。三年里赵秉忠不光教他们学识,而且一切学习食馔费用皆提供,也不要求学者日后偿还。据统计,赵秉忠的门人中有一人中状元,两名榜眼,一名探花,其余在馆阁之选者有数十人之多。

出任江南主考官,选拔国家栋梁之才

(图片来自网络)

万历四十年(年),受朝廷重托,赵秉忠出任江南主考官,典试江南。他以考选国家栋梁之才为己任,彻除营私舞弊,选拨有德有才之人,发现并保荐了高阳孙承宗等一大批少年才俊。

赵秉忠结合朝廷时政严谨确定试目,认真选定考试日期、场次,注疏标准,考卷数字,还会请江南各行省,尽保学子如考。他和各考官一起尽司其职,严密组织考试,“一切规矩而行”,尤以严肃考试纪律,严格阅卷规制,“彻除营私舞弊”。据《青州明诗抄》记载,赵秉忠在这次主考期间,一次巡房阅卷,见一卷,他判断为乡举同年王象春之卷,但此卷文笔一般,既无过人之立意,且有瑕疵,故摒弃私情而不取。这位王象春,赵秉忠是很熟悉的。他是桓台县新城镇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族长兄王象贲曾任过广西司员外郎,乃大义之士。王象贲万历二十八年(年)去世,家人仰慕赵秉忠之名,求其为王象贲撰写墓志铭。赵秉忠念其情其义,着力为之撰写了余字的墓志铭。今见王象春试卷,虽也触景生情,但仍是秉公处置。而对确有才华之试卷,他则惜之如命,再三审阅,决意录用。

这次成功的江南乡试使得诸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等精英崭露头角。他们或介直、或忠节,而且都是德才超群,后来都成了一代名臣。

一生抗争奸佞,先后两度罢官

赵秉忠一生修身励志、耿直尽节、崇尚道德、正气浩然,常与奸佞恶势不两立,因此也常常遭到打击迫害。他一中曾两次被奸佞陷害,罢官还乡。第一次被罢官的时间是万历三十六年(公元年),赵秉忠在父亡丁忧三年回京复官不久,被朝廷委以重任“知贡举”,即任会试同考官,用现在的话就是任副主考官。他协助主考官大展为政之道、之德,发现了孙承宗等一大批少年才俊。这次会试后,赵秉忠回京任左春坊中允。30多岁的赵秉忠可谓是风华正茂仕途顺利,不料却遭到御史李养志、兵使黄君炜的诬陷,赵秉忠因被诬与沂水盗贼有染而被罢官回家。万历三十八年(公元年),赵秉忠被诬案平反,回京复官。

赵秉忠第二次被罢官是在明熹宗初年,此时的赵秉忠已出仕近30年时任吏部侍郎,他对大奸臣魏忠贤专权愤懑不己,多次与之抗争。魏忠贤疯狂地迫害异己,天启四年(公元年),大臣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其状疏就出自赵秉忠的门生缪昌期之手。天启五年(公元年)缪昌期被魏忠贤陷害致死。之后,忠贤不断用言语向赵秉忠挑衅赵秉忠不加理睬,魏忠贤愈加恼怒,屡到皇帝面前诋诬赵秉忠。《益都县图志?列传》卷三十六记载:“忠贤语侵秉忠,秉忠不为辩,忠贤愈恨之屡于上前。”

当赵秉忠看到魏忠贤屡屡加害于他,又看到朝政日非,于是多次上疏请求告退还乡,得到皇帝的批准,晋升他为礼部尚书后致仕归里,此时赵秉忠52岁。

赵秉忠归隐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依门户的罪名,被削官夺俸。其后魏党愈演愈烈,被迫害打击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天启六年(公元年)赵秉忠在家中愤懑而死,年仅53岁。到了崇祯初年(公元年),朝廷为赵秉忠平反,恢复了其官位,并加封太子太保,赐祭葬。

赵秉忠其后

赵秉忠状元及第,为赵氏家族炫耀至今。从《赵氏族谱》可知,赵秉忠配任氏、张氏、郝氏,均封太夫人。生赵弈明、赵弈昌、赵弈宣、赵弈升、赵弈显、赵弈增六子。自明以来,赵家一直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人才辈出。赵秉忠长子弈明,累官至户部员外郎,敕授奉直大夫。次子弈昌,累官至刑部员外郎,敕授奉直大夫。三子弈宣,累官至礼部员外郎,敕授奉直大夫。自赵秉忠之父赵禧开始,赵氏三代为官,代代忠义清廉,传为佳话。

家风,是一个家庭中的风气,更是这个家族的一种精神传承,它的影响潜移默化,让“家”的力量大于成员之和。至今,赵氏的“家规、家训、家介”仍印在《赵氏族谱》上,刻在赵氏后人灵魂中,代代相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s/7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