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圣母进教之佑节佘山圣母大堂创建

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m.39.net/pf/a_4621488.html

今日西佘山公园游客门

一古刹话沧桑

佘山,在松江城北二十五公里,高一百米,周围十八里,有东、西两个山头,当地分别叫作东山、西山,统称佘山。它是松江、青浦两县交界处的九峰②之一,因有佘姓者曾隐居在此,故名余山。

这位佘娃隐士,据传说是晋代的一名处士,解放前在东西两山之间的塔陇,又名‘骑龙堰’的路口,还存有敕建小庙,名“佘将军庙”,也许这位隐士是一名解甲归田的武士。《吴兴志》说他是东汉时人。最近《釆风》第二十九期上,说余山因余太君曾隐居于此而得名,这又是一种新传说。

据清朝嘉庆年《松江府志》(后简称《府志》)记,余山在末代已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寺庙。《府志》上记余山最早的佛寺,名‘普照教院′,宋仁宗庆历五年(年)造。那么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岳阳楼’是同年代的,而普照教院却造了八年才竣工,可见该教院的规模,比岳阳楼还大得多。不幸该教院在蒙元南侵时被毁了。

在普照教院存在之前,《府志》还记有名聪道人的苦行者,苏州人,七岁去杭州修行,十三年后到佘山,他就在塔陇里搭了一间茅屋住下。他生活清苦,室内没有床,也没有桌椅,他只打坐过夜。平日他云游四乡,专为农民行医治病。传说道人还驯养二虎,随道人出诊,从不伤人。道人物化时年七四。道人死后,二虎亦相继死去;人们分葬二虎於道人坟旁,一年后,虎坟上各长一株灵眼(银杏)树,人们在虎坟旁筑一亭,名“虎树亭”。这一切,当然也只是《府志》上记的传说。

在建造普照教院时,人们在塔陇里还造了一座小塔,名“秀道者塔”塔共八层,塔基周围有十二米八,砖结构,每层名南北有小门可通,梯已久毁,不能上;但建筑坚固,造型秀丽,虽经九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以及历代的兵灾人祸,外表已侵解蚀风化,而塔的主干却至今还耸立于丛篁寸修竹之间。目前,该塔已被包围在机关宅院之中而无人过问,清代文人陆我嵩早呐有:‘白石庄久废,断塔日见残’之句,倘若听之任之,那么不要多年,这小塔难免也将淹没于人世间了。

蒙元入侵,全国寺庙多被毁灭,普照教院也免不了遭此一劫。但明朝永乐年间,有人却在普照教院的旧基上,重建了一座寺庙,称‘普照寺’。其所以称普照寺,那肯定是普照教院的继续。

普照寺在满州兵入关南下时被烧掉只剩了一口大钟,上有铸钟年月:“明万历七年六月”,按从永乐到万历,约一百七十年,从万历七年到满清入关南下,又一百多年:可见普照寺也存在过约三百年。

从‘秀道者塔’穿密篁丛竹以及累累荒冢,爬上羊肠小道到西山南坡,那里曾有‘灵峰庵’也是宋代建筑。按《府志》,灵峰庵系鸿经和尚所建,元初被毁,明万历年间由一位皇子的老师徐文贞公和相国陆文定公重建。灵峰庵′有东、西二庵,西名‘昭庆’东名‘慧日’。清兵南下时,东西庵俱烧掉,只剩‘慧日庵’一间名‘沐堂’的破屋。

‘沐堂’即在现今中山天主堂原账房间后,可直通中山堂场。从这广场上山顶已没有多远了,但羊肠小道不易攀登。可是山顶上却也有过一庙,称弥陀殿”,何时所建,《府志》没有记载。但到同治年间天主教传教士来余山时,也已只剩下一堆废墟了。

佘山中山,宋代尚有一座宜妙寺,据《府志》谓宣妙寺即灵峰庵的西庵“昭庆”,明嘉靖二十年(年)曾大加扩展,这所宏伟梵宇,钟声殿角,却在满洲兵与太平军过境时先后火毁成瓦砾。之后有一名和尚就利用这一堆断墙碎砖,在山的南麓靠近河浜处,造了一所小庙,供奉观音,因庙墙色白,地方上称‘白庙’。天主教余山修院正在此地兴建。

总之,余山的这些古古剎,至今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今日给我们作历史见证的,除那“秀道者塔”外,还有那口不为人注意的中山古井这井也是宋代建筑,当与建小塔同时,地点在沐堂后面,全井从井口到井底,都是石结构,井口虽小,却系整块大石凿成,并很深,井水清冽可饮。今日山麓河浜污染淤塞,惟独此井尚在造福后人。

又据《府志》,当清康熙五十九年(年)下巡江南到松江时,松江官员曾以余山特产竹笋饷帝,康熙认为笋有兰花香味,因赐名余山为兰笋山。此事在宣妙寺的废墟断墙中的一方石碑上,也有记载,可是地方百姓并不因为皇帝锡赐嘉名而改变余山的名称。虽经沧桑巨变,古庙古刹已荡然无存,而余山名称还保持迄今。

二废墟换新颜

佘山山上的古刹古庙,以及山麓的村舍民居,几经沧桑,到年,余山已变成山阿寂寥,杂树丛生的荒丘了;山麓的劫后余生,不是背井离乡另行谋生,便是变卖田地聊以糊口。所以当时余山一带的地价狂跌;尤其是山地,更是乏人问津。

年耶稣会重来江南的第一任会长是南格禄神父。当他巡视泗泾横塘一带教堂,遥见远处这一带起伏的小山时,便设想要为江南的传教士们在那里造一所疗养院。年,鄂尔璧会长神父继承他的遗志,买进了整个佘山的山头及其东南两坡的山地,人们一般就称山顶为上山,山堂腰为中山,山麓为下山。鄂神父既买进了佘山山地,即在中山原宣妙寺的废墟上,造了五间平房,其中一间,饰以圣像起,权作养病神父的小堂。年,体弱多病的卫德宜神父便第一个住了进去,任余山的第一任本堂。他设了一个诊所,为四乡来访的农民,施诊送药,借以联络感情。他每天施诊的人数,最多的日子竟达三百人以上。

佘山山下,原没有教友,但离佘山数里外,却有张朴桥、江秋潭、鸦雀浜、栲栳圈等教友村。据教史,这些会口,还是明末清初开创的呢。当教友一知道佘山中山驻有神父便欣欣然奔走相告,陆续成群结队地赶上中山来望弥撒。

年8月,杜若兰神父当了松江总本堂(佘山堂区原属松江总铎区),他在佘山山顶原弥陀殿的废墟上,自资造了一个六角亭,亭内供了一尊圣母像,以便来中山疗养的神父,散步上山时,可到亭前歇歇,求求圣母,念念经。

年,六角亭造成了。亭内既没有祭台,也没有门,只有半截铁栅栏。该亭每边八尺,高二十尺,顶上树立了一个大的铁十字架。希望通过圣母,这个十字架的光芒,能照遍整个松江及江南。

这个朴素微型的小建筑,却使附近教友,大喜过望,他们每次在中山望了弥撒后,常结队上六角亭,念经拜圣母,这就是教友自发地到余山朝圣的萌芽。他们也常要求神父在亭内放上祭台,使他们在山顶也能望弥撒。当时的郎主教便请土山湾工艺院的陆省三修士,按巴黎圣母大堂内的一幅“进教之佑”也称“胜利之后”的圣母像,摹绘成一幅油画,送往佘山。

年3月1日,主教又亲到佘山,在中山小堂祝圣这幅圣像,並由会长谷振声和总铎杜若兰二神父伴同护送圣母像上山顶六角亭。这天,附近教友闻风而来的不下二、三千人。主教把圣母像安置在六角亭内后,即三唱‘进教之佑,为我等祈’。从此‘进教之佑’,便成为佘山圣母的尊号,圣堂也即奉圣母进教之佑为主保。

年5月24日,主教到佘山过圣母进教之佑瞻礼,因六角亭太小,容纳不下如许教友,所以先叫人把亭内祭台搬到亭外,搭起帐幕。是日,主教即在帐幕下举行了露天弥撒。这次各地来佘山朝圣过瞻礼的教友,不下六千多人,弥撒时,山头上跪满了教友,人人都感到山顶上实有建造一座大堂的必要。

当江南教区向圣母许愿,将用教区名义在佘山山项为圣母建造一座大堂,并向教区各堂神父发出了通知,要求各本堂神父把他向圣母许愿以及偿愿的计划,给属下教友传达,还敦请教友们为佘山山顶造堂热情祈祷、慷慨解囊时,各地教友得此消息,不论贫富老少,个个踊跃捐助:董家渡一位教友,隐名献出了二千块银元;另一位女教友遣使女偷偷地在堂内钱筒(献仪箱)内,放进了一千块银元;渔民教友尤其是无锡地区的网船教友,秉承祖传敬爱圣母的遗训,虽多数是贫苦人,但也个个踊跃输将。常熟有个十岁女孩子竞把她喂养的一只小山羊,卖掉换钱献给圣母为余山造堂……因此不到半年,捐款已大有可观。教区乃请建筑师马历耀修士,根据佘山山顶地形,打样制图,着手进行。

大堂按希腊式建筑,作正方十字形正门用十根大石柱顶住整个建筑。大堂正殿以及两面侧殿,各开有大门三扇,这样在宗教礼仪完毕时,教友们可顷刻之间散到堂外而不致拥挤。大堂东西各有客厅一栋,专供朝圣男女教友休息聚会之用。堂场正面,围以矮墙低栏,矮墙上排列八只石狮子作蹲点守卫状,整个建筑,颇显得雄伟别致,气象壮严。

佘山山顶希腊式大堂,左前坡上为十四处苦路亭,山顶堂右侧为仅露出屋顶的六角亭

三酬愿建大堂

年一月,大堂建筑开始施工:拆移六角亭,平整山顶,运输建筑材料等。由于山顶施工不比平地,在当时的条件下,真是困难重重:这大批笨重的建筑材料,以及工业用水等等的运输问题;都得用人力循狭窄替滑的羊肠小道肩扛背负来解决。马修士目击教友们上山的拥挤,以及建筑材料搬运的困难,先开阔东麓原有的上坡道,赶造从中山到上山的经摺路,路转处造十四只苦路亭……

大堂建筑自年一月开始按计划进行着,但奠基礼却推迟到五月二十四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由郎主教亲自举行了。基石下封有中文和拉丁文的铅板,刻着造堂年月以及为了特敬圣母进教之佑,而建圣堂以酬前愿等字句。

这次参加大堂奠基礼的有来自松江和上海的十多位神父以及附近会口的教友六千多人。年四月,大堂工程全部完成,经摺路、苦路亭也已竣工。教友们都急切希望着新堂早日祝圣,早日开堂。

四月十五日,第二个副复活占礼举行开堂礼。凌晨三点钟,中山小堂已挤满了闻风而来的教友。当中山弥撒完毕时,山顶大堂堂场及通道,早已水泄不通。大堂九扇大门顿时向大众畅开,堂外教友便一拥而入。主教祝圣了正祭台上面新置的进教之佑圣母像后,即举行了开堂弥撒。

大堂内景,后方正祭台保留成为新大殿“献愿祭台”

原定过天下午祝圣苦路像,因天雨推迟到停晚五点钟。主教乃由二位神父伴同,身披紫咖叭,先在大堂下镌有“十字圣架万世瞻依”的拱亭里。祝圣了苦路十字,后回到第一处苦路亭,开始公拜苦路。这时满山满谷,响起了“天主为尔所受之苦难矜怜我等”的经声。

每年五月是圣母月,年的5月,由于山顶大堂的落成开堂,又听说要开圣母月和迎圣母,(又称圣母游行),所以敬礼格外热烈隆重。果真五一前夕,佘山四周河浜里已团团停满了上千条大大小小的朝圣船只,直到张朴桥、陈坊桥以外,当天晚饭后。余山上下,圣堂内外,已人头济济,经声朗朗,大家念完夜课唱过圣歌,从山麓直到山顶,燃起了五彩焰火,山顶大堂十字架的光辉,映照了山下整片水乡。

教友迎圣母,已是集体朝圣的一个主要部份。这年五月一日凌晨三点钟,渔民教友早巳悄悄上山,把中山小堂挤得满满的,等到各祭台弥撒完毕,六点三十分,号筒吹响了,报告迎圣母即将开始,佘山属松江,松江教友朝圣团,便当仁不让的居第一队,其他来自各会口的教友代表,在各会口的堂旗下,列队中山堂场,整队出发。七点正,三声炮响,迎圣母大队即开始循经路蜿蟋上山。

一大队先由大十字架开导,接着是号筒队,各堂各会口的教友代表队,间之以各队的国乐队,之后是学生,传教先生,辅祭童子,修士修女,以及来自教区各地的三十五位神父。在由八位教友抬扶着的饰有鲜花明烛的圣母像彩轿前,主教捧着双手缓步前进,后面是簇拥者数不清的男女教友群。

游行大队缓缓上山,教友们一路念着玫瑰经,唱着圣母祷文,乐队此起彼伏地奏着圣母歌。圣母像迎过处,竹林坡道上,炮高升,响彻云霄,各队到了山顶,即鱼贯进入大堂,主教登上祭台,开殆举行大礼弥撒。

四点缀山更美

佘山山顶大堂落成了,为了增加教友热爱圣母之心,把这座圣母山装饰点缀得更美,整个佘山教会建筑,还远远没有结束:先是山顶大堂内部的装饰,经摺路口山园祈祷石窟的开凿,以及中山三圣亭的建造等等……都是历年日积月累赶起来的。

山园祈祷所在的天然石窟

“山园祈祷”是半人工的天然石窟,窟内置有根据圣经耶稣受难前夕,在日色玛尼山园中长跪苦祷以及上角天神捧爵降慰的石像,二像系金属制,油以白漆,衬以灰色岩石,更显出栩栩如生。从中山堂场北上“山园祈祷”,有宽阔数十级石级的栈道,两旁松竹交叉,树木阴翳,望之蔚然深秀,朝圣者即在这里公拜苦路徒步而上。

由中山堂场西下,走十几步石级,即到三圣亭广场。广场是一方平地,三圣亭即依山坡而建。西边是圣心亭,亭基很高,亭内供披露慈心的耶稣圣心像,中间是圣母亭。全亭石结构,造型取哥特式,雕刻精细,内供露德圣母像,白袍兰带,端肃娴静。场的东隅为若瑟亭,亭内供若瑟像,亭顶作半球型,造型取罗曼式。

露德圣母亭

庄严华丽的三圣亭,是余山中山点缀最美的一角,不幸在十年动乱中被破坏了,目前已基本抢修重建,朝圣者望弥撒出堂后,最喜欢到三圣亭前念经祈祷。

话又说回来,年原为病弱神父疗养的一栋五开间平房及小堂,于年9月,扩建翻造。中山小堂也加以彻底扩新,使人望而知是天主堂。

神父住房既翻成楼房,楼上便另辟了间为松江总铎区神父们专用的档案室和图书室,几十年来,便藏有许多宝贵的松江总铎各堂口的史料和丰富的图书。

五扩建再扩建

佘山山顶大堂再扩建翻造,面积要扩大一倍以上,其庄严华丽也尽可能配得上《圣母祷文》上称的“黄金之殿”,所以我们就称这座即将建造的大堂为山顶大殿。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教区即请比笈神父慕罗斯为山顶大殿制图,取罗马过渡时代式,三年图成。教区又请上海几家大营造厂投标,可是都因山顶建工困难而不敢承包,於是教区委耶稣会士叶肇昌神父承担。他根据余山山顶的面积、地质、气侯的实际情况,行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年的圣母月一过,五十年来屹立在山顶的大堂,即开始拆卸,其拆卸下来的部份材料,即在中山造了一栋七间楼,作为教区大小修院的修士修生们朝圣和避暑的别墅。年圣母月,七间楼落成。年山顶大殿举行了奠基礼。年首批六位中国主教相约到佘山,把各自所辖教区,托付於圣母,各上山顶,目睹了大殿的施工实况。年的圣母月,山顶大殿快要完工,作者本人曾带领教友和学生去余山朝圣,拜完苦路,也赶上山顶,去看看山顶大殿建造的盛况,目睹了建筑工程的艰巨。

大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稳步前进,终于在年十一月十六日宣告落成。翌日圣母主保瞻礼,教区主教亲自主持了开堂弥撒,特为造堂和捐助造堂诸恩人祈祷献祭。

大殿高38米,长55米,中间左右排列二行各二十根花岗石大柱,高15米,大殿内阔25米,连耳堂阔35米,有二千五百到三千座位。殿顶覆以碧色琉璃瓦,衬以蓝天,抬头仰望,令人有出尘之想。

原大堂的那座正祭台和圣母像,仍按照原样在原地保存了下来,称“献愿台”。大殿正门西向,正门南侧高耸大钟楼座,楼内可挂大钟八只。钟楼塔尖上立有一帧紫铜圣母像,圣母俯首下视,双手高举小耶稣,小耶稣则双手拓开作十字型,意在欢迎全国来归圣教者,此像高4点8米,重一千二百公斤。

大殿正祭台系大理石制成,大殿四周髙大的窗产都镶以橢致的五彩花玻璃,四十根磨光金山石石柱的鞍斗批,都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天神像,和精致的花色图案。

新大殿落成后教友恭望弥撒

这大殿,无论在结构上、艺术上、工程上,都配得称为杰怍,表达了教区敬爱圣母、感谢圣母的深情。

大殿落成后,給佘山朝圣开了一个新局面。但年,日本侵略军占上海不逞,十一月初,突从金山咀登陆,抄我军后路,直趋松江、青浦,九日夜,与我调防军遭遇,激於余山塔陇之间。山下农民紛纷遮上山来,天主堂本基督仁爱精神即开放山顶圣殿及天文台,③收容难民,无论教外敦内,来者一概不拒,於是“进教之佑”圣母兼了“忧苦之慰”的慈亲。

六?远东第一殿

年,余山山顶大堂正式封为圣殿。④它是当时整个远东第一座圣殿。

年的圣母月,教友们又陆陆续续地开始来余山朝圣了。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了,人心大快,年圣母月,即有六十个教友团体,有组织地来佘山朝圣。月内某个主日,山脚下常有一百多条船只和一百多辆大卡车,以及私人小轿车,因那时公路巳通,可直达余山,这月到佘山领圣体的教友竟达四万以上。

为了给受到教友们热烈朝拜的佘山圣母像加冕,表示这圣地的特殊荣耀,上海教友纷纷捐献家藏黄金以及珠宝钻石,因佘山圣母进教之佑圣母像手抱小耶稣,所以要精制二只纯金嵌有宝石的王冠。上海主教特定年五月十八日,中华圣母占礼日,为佘山圣母像举行加冕典礼。

佘山圣母像加冕后,恭放于祭台顶部前留影

这天赶来余山参观典礼的估计有五万人之多,其中有上海各教堂教会团体,上海各报馆的新闻记者,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以及许多非教徒的游客。整个佘山无论堂内堂外,山上山下,熙熙攘攘,人如潮涌,真是人山人海。

上海教区,从年买进山地开始,经过整个世纪的惨淡经营和大大小小的风云变幻,幸赖圣母保佑,都能化险为夷。不幸“文革”十年动乱中,佘山的天主教教会建筑群也遭到了浩劫。年上海教区在张家树主教的倡议和上海市以及松江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助下,根据广大教友的迫切要

求,几个月之内即抢修了中山圣堂。在年圣母月的第一天,即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之后又在圣母月内开始了有组织的佘山朝圣,计这年到佘山朝圣的教友,约二万人。年中山神父住院以及中山七间楼也已修建一新,山园祈祷、苦路亭、三圣亭也已修复。

空中俯瞰佘山圣母大殿

圣咏第一三六篇,向圣母高声赞扬说:

“昔见衰削,今庆复兴,慈恩不匮,万古和春”。⑤

(作者:丁宗杰神父,原文标题为:佘山圣母大堂创建记,有修改)

注解:

①本文主要参考:柏立德《佘山朝圣》年土山湾法文版《余山圣母》简介,年土山湾英文版,《慈音》第九年各期。

②云间九峰:佘山,凤凰山,薛山,天马山,小昆山,机山,横山,北干山,辰山。

③佘山天文台:年天主教创设,专察天象,兼测地震,附属于徐家汇天文台。解放后由政府接办,並大加扩充。

④圣殿:不一定根据圣堂的大小而是对于教会的重要性。圣殿有甲级乙级之分。佘山山頂大殿,是乙级圣殿。圣殿祝圣礼极为隆重,先要有永久性的保卫组织。祝圣时,殿基殿柱,都该傅圣油,殿外四周须站满足够主教把圣殿包围。

⑤根据吴译《圣咏译义初稿》商务印书馆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xw/8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