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残酷的,每当战争过后,胜利者或是失败者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就是战后对于尸体的处理。面对堆积如山的尸体,稍有不当的处理就会导致瘟疫等等灾难。在近现代的医疗条件下相对来说比较好处理,那么古代是如何处理战场的尸体呢?
在古代处理因战争死亡的士兵的尸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面对成千上万腐臭的尸骸如何打扫战场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除了会长期弥漫腐臭的气味,更可怕的是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大规模的瘟疫、传染病,进而造成更多的伤亡。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变成了瘟疫肆虐的无人区,这恐怕是获胜方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打扫战场往往都是获胜方的活,对于如何处理战后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古人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埋。
一般担任打扫战场掩埋任务的多是战败一方的俘虏,挖一个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尸体全部扔进去,然后拿土一盖,万事大吉。这个方法后来演变成了连活人都一起埋了,就是所谓的坑杀,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战国时期秦军坑杀40万赵军,秦末秦军又被项羽坑杀了20万,都是着名的例子。这个方法应用之广,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种白骨坑、万人坑就能看得出来。比较着名的有长平之战遗址(现山西高平市),河南义马白骨坑。
古人还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处理尸体的方法——筑京观,它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骷髅台”。具体做法就是把战败的敌军尸体全部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军功。最早关于筑京观的记载是在《左传》中,公元前年,楚军大胜晋军,大臣潘党建议把晋军阵亡者筑成“京观”,却遭到了楚庄王的反对,说是古代的圣王都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之人筑为京观,而这些阵亡的将士都是为国尽忠才死的,不能给他们筑成京观。可见在古代是习惯将战败一方筑为京观的。如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多名战俘“筑京观”。筑京观直到清朝才被彻底废除,满族统治者对待尸体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敌我公平对待。
这种方法就比较现代化了,那就是我们如今施行的火葬体制。火葬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墓葬空间,降低传染疾病的可能,不过,这在古代中国,可不是这样的理由去实行火葬的。因为,火葬,被古代人认为是一种耻辱的刑罚,战后焚烧的尸体,大多数都是战败者这一方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进攻坚守的齐国之时,为了刺激他们出城决战,便挖掘他们城外的墓地,大肆焚烧给城内的齐国人看,以此展示对齐国的侮辱,达到他们的目的。
更惨的一种处理尸体的方法,就是敌军的尸体直接就变成了获胜方的军粮,这种极其残忍灭绝人性的做法纵观历史也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就有过这么一段记载:“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曹军军粮断了,便把人肉作为军粮,吃了三日。
成王败寇,胜利者在掌声和鲜花中统治着自己的朝代,而失败者,连自己葬在哪里都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目前+人已
白癜风医院兰州哪家好
沈阳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