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杭州发展打下基础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临安地处浙西山区,山清水秀,民风淳厚。

公元年,时值唐朝末期,唐皇朝已失去往日盛景,开始分崩离析。

这一年二月,临安县石镜乡一个叫临水里的山村,一户农民家里一个婴儿降生了。农夫钱宽听说老婆生了儿子,高兴地上前去看。他一见婴儿,就皱起了眉头,原来小孩相貌不扬,啼声怪异。他心中很是不快,认为是不详之相,欲将其投入后院井中。幸被念佛的阿婆留下,保住了小孩的命,也使他有了“婆留”的小名。

这个孩子,就是对杭州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吴越王钱镠。

儿时顽皮,长大后常常有出息,是被古往今来许多事例证明的一种现象,钱镠给这个说法增添了一个有份量的佐证。

钱镠从小喜武厌文,整日与同村孩子们玩耍。史书记载,钱镠“少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

有一次,孩子们在村中一株很大的冬青树下玩耍,树旁有一块巨石,他们打赌:“谁能爬上石头就为王”。孩子们纷纷扑向巨石,但都跌了下来。钱镠则采用先爬上树,再从树上跳到石上的办法,登上了巨石,成为指挥孩子们玩耍的孩儿王,“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

钱镠从小煅练,长大后身材矫健,力大过人。他因生活所迫,16岁开始贩私盐。当时,这可是个要丢脑袋的营生,唐朝法律规定:凡私自贩盐一石以上的即处死。没有一点胆略和本事的人是绝不会干这一行的。

钱镠与贩盐的伙伴从杭州、越州等地将盐贩运到安徽宣城、歙县一带贩卖,换取粮食。为躲避“官卡”,经常夜行日宿,落脚荒山野岭,十分辛苦。临安横溪有个叫“钱王铺”的地方,据说是钱镠当年贩私盐的歇脚之地。钱镠在贩盐的过程中,广识民情,熟悉地形,锻炼武艺和才干,为以后带兵打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乱世之年,武夫投军算是上策。钱镠21岁投奔临安石镜镇镇将董昌,开始从军生涯。钱镠不仅有勇,而且有谋,用现代的话说,是干部提拔的重要条件。他24岁就被董昌保举为偏将,27岁被提拔为石镜镇衙内知兵马使,后来还击退途经临安的黄巢起义军。

钱镠在两浙战争中,帮助杭州刺使董昌击败浙东观察使刘汉宏。董昌如愿以偿当了越州观察使,他兑现承诺,把杭州让给钱镠。

公元年,钱镠任杭越管内都指挥使、上武卫大将军兼杭州刺使。他是唐朝杭州最后一任刺使,从此独居一方,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在乱世中,有些只能当草头王的人,却想当皇帝,于是就演绎出许多故事,酝酿出不少悲剧。

董昌原是乡土团军首领,因破山贼有功升为石镜镇将。杭州建八都军时,临安之军以董昌为主,钱镠为副。后来,董昌因平定刘汉宏有功,被提拔为越州节度使。

史书记载,董昌“愚而不能决事”。老百姓到他这里打官司,无论轻重枉直,都以掷骰子决定胜负。就是这样一个董昌,有了一点地位和权力以后,也做起了皇帝梦,在越称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

董昌以为他这样做是顺了天意,岂知是他手下几个马屁精的雕虫小技。原来,为了让董昌趁天下大乱当上皇帝,几个手下编造了这样的童谣:

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

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

凭董昌的文化水平,还不解童谣之意。于是叫道士来解释,道士说:这是天符下降,天命要你董昌当皇帝呢。董昌听后,更加昏了头。

唐朝皇帝接到报告,龙颜大怒,唐昭宗发出诏讨令:“有枭戮生擒董昌者,授以三品正员,赏钱一万贯。”

钱镠受诏起兵讨伐董昌。董昌是钱镠的同乡,又有恩于钱镠,钱镠念其往日情谊,先以好言相劝:“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然而已做了“天子”的董昌那里听得进去。

劝告不成,只好兵戎相见,经过战斗,钱镠生擒董昌,并派部将顾全武把董昌押回杭州。

去杭州的路上,董昌仰天大哭,对旁边人说:“我和钱镠同乡,原来我还是他的上司,现在我这个样子,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纵身一跃,投水而死。

按当时的制度,董昌之罪要株连九族,钱镠只杀了几个首恶分子,其他人都被赦免并得到厚养。

钱镠取得了越州,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还因征讨董昌有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唐昭宗为嘉奖钱镠的功绩,特赐一块铁券。铁券是皇帝赐给大臣的信物,相传唐朝一共只颁发过四块。铁券用铁铸成,上嵌个金字,书写发铁券的原因。

这铁券不仅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而且有很大的实惠:得此铁券者,可免九死,子孙免三死;如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钱镠拿到铁券后,十分感激,请罗隐代写了一道表文谢恩。这块铁券被钱家视为传家宝,徙河南、迁台州,世代保存。中间也曾失落,解放后交给了人民政府。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铁券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以“善事中国,保境安民”为国策

公元年,钱镠升任镇海节度使,管辖两浙14州。他采取“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杭州开始繁荣起来。

公元年,钱镠被封为越王。

公元年,钱镠被封为吴王。

公元年,钱镠被封为吴越王。

公元年,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

钱镠被封王后,权力越来越大,头脑却很清醒。董昌之流没有才能想当皇帝,而钱镠的高明之处在于有当皇帝的可能而不当。他认为“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

善事中国,处理好与中原朝庭的关系,是钱镠的重要治国之策。他认为这是大局,是立国之本。得到中原朝廷的认可,就有了统治一个地方的合法性,而且还为保境安民创造了宏观和外部条件。

当时,中原朝庭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皇帝做得长的不过十多年,短的只有三四年。钱镠不管谁做皇帝,始终“奉中原正朔”。虽然要经常送许多好东西去朝贡,主要是金银工艺品、丝绸、秘色瓷、茶叶等,但却保证了吴越国一方的太平。

公元年,朱温废唐朝而自立,国号梁。他派使者来封钱镠为吴越王。罗隐等人劝钱镠不要接受后梁的封王,而应该起兵讨伐朱温,并分析说:如果讨伐不成功,仍然可以退保杭州,自称东帝。

钱镠考虑再三,没有接受罗隐等人的建议。他对罗隐说:如果举兵北上,就会造成后方空虚,要是夙敌趁机来犯,就会使吴越国境内不得安生,生灵涂炭。不如接受后梁的册封。从而使吴越国的百姓免受了战祸。

钱镠是个务实的人,在当时的十国中,吴越国的实力并不强大,两浙兵力有限,既然没有统一中国、当皇帝的力量,那还不如采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的策略。

当然,钱镠作为统治者,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满足于已有的十四个州。晚唐高僧贯休是个有名的画家,又能写诗,他慕钱镠之名,写了“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诗,以诗问路,想见钱镠。

钱镠见诗后,认为十四州不够气派,让贯休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然后再见他。

贯休说:“州难改,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而不可飞?”飘然而去。

唐天祐以后,中原形势动荡多变,各方藩镇先后改元称帝,这些称帝的人也劝钱镠称帝,过过做皇帝的隐。钱镠没有答应,他说:“这些人自己坐在炉炭之上,还想拉我上去吗?”仍然安心做他的吴越王,过他的太平日子。

淮南的杨行密、徐温,一直是钱镠的劲敌,为了与吴越国争夺苏州,两家经常发生战争。杨行密死后,徐温掌权,后来经过衣锦军保卫战、狼山江水战,加上徐温生病,没有精力再与钱镠争斗,就派人来杭州,希望与吴越国修好。钱镠欣然答应,以后二十年,两国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事情说明,钱镠一直在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吴越国的老百姓在这一政策中得到了实惠。

筑捍海塘,建杭州城

杭州地处东南沿海、钱塘江口,古时常受海潮侵害。钱镠在给后梁太祖的“筑塘疏”中描写当时潮汐的情况:“每昼夜两次冲激,岸渐成江”,“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

公元年,杭州又遭海潮之患,给百姓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为防止海潮入侵,钱镠发动20多万民工,花两个月时间,从杭州六和塔至艮山门筑起捍海石塘,在离岸29尺的塘上,打下6层罗山大木桩,在每层木桩之间,交错用装满石头的竹笼和泥土充实,称为泥塘。塘内叠石为堤,积沙固塘;塘外植大木十多行,以析水势。在我国水利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也造就了杭州市内的大片平原,为城郊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年,钱塘江畔发现了当年“钱氏捍海塘”遗迹。如今,杭州城里不仅保留着吴越国时的遗迹,还流传着钱王射潮的传说。

钱镠曾孙钱惟演“射潮记”记载,当年石塘开工时,潮涨不止,给施工造成了困难。钱镠设祭,祀天帝、海神、潮神,祈求退潮。他向天祈祷:“愿退一二月怒涛,以建数百年厚业,生民蒙福。”

然而祭祀之后,潮涌依然。这下钱镠不信邪的劲头上来了,“遂采山阴之竹,造箭三千,羽以鸿鹭之羽,饰以丹朱,炼刚火之铁为镞,然后分箭六处,命强弩以射潮头,人用六支,每潮一至即发一支,至五支,潮乃退,三日不至,得定塘基。”

文天祥在《论五代史书武肃王事》中说,钱镠“筑塘射潮,非止一时之保安,实有千万年之功德。”

钱镠入主杭州,把吴越国首府设在杭州,加快了杭州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

钱镠先后三次扩大和营建杭州城。

第一次扩展了隋唐杭州城的西南部,使原来防御薄弱的西南面城防得到了加强。

第二次在隋唐旧城的东北部作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包围,筑起了罗城,即城外之城。既筑子城为国治,又筑罗城,拓定了杭州南起秦望山、六和塔一带,北达武林门外,西濒西湖至宝石山,东至东河的南北长、东西窄的“腰鼓”型城市空间。这种城市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第三次是朱友珪加封钱镠为尚父,允许杭州扩建牙城,即王城。这是给了钱镠很大的面子。钱镠在牙城内凤凰山建了王宫,后来这里成为北宋杭州的州治,南宋在此建了皇宫。牙城建有两个门,南门在凤凰山右边,称通越门;北门在子城的东北角,称双门,也称霍门。

这样大的城市建设,费工大,工期长,需要有很大的毅力,钱镠把事情做到底的决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造城池时,民工不堪劳役之苦,口出怨言,在城墙上写了这样的标语:“没了期,没了期,修城才了又开池。”

钱镠听到后,就叫人把它改成了:“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表示了他要把杭州建设成“地上天宫”的决心。钱镠为鼓动士气,亲自搬砖运土,参加建城劳动。

城市建得很牢固,钱镠率幕僚视察后,十分得意:“百步一敌楼,足言金汤之固。”面对这样的城防,连想来攻打的敌人也望而却步。当年筑城时建的朝天门、龙山门、竹车门、新门、北土门、盐桥门、西关门、北关门、宝德门十座城门,如今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入了杭州史册,丰富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

钱镠在加强杭州城市建设时,还注意城市的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市功能,为城市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钱镠建设的杭州新城依江傍湖,实现了湖城一体,突破了以前传统的方城模式,既利用旧城的基础,又顺应杭州的自然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容量。

古时,坊是住人的地方,市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地方。唐朝规定,坊中住家的门,都要朝向坊里边开,不能朝街面开,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和皇亲宗室才能向大街开门。

钱镠在城市构建中,取销了“坊市隔离”的规定,放松对商贸活动的严格限制,纳河入城,沿河筑街,沿街设市,市中架桥,临街开店,商贸逐渐繁荣。

当时有个术者,即风水先生,向钱镠进言:“王若安居城中,有国仅只百年,若填掉西湖而筑城,有国可千年。”

钱镠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无民那有我王;历史上那有千年的王朝,有国百年我已心足。”这一明智的决定,为杭州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西湖,也留下了这段有名的佳话。

公元年,钱镠建立吴越国。他设立都水营田司,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在太湖周围设制四支撩浅军,共有七、八千人,专门进行治河筑堤和农田建设。

公元年,钱镠在取得治理太湖的经验后,在西湖设置了近千名撩湖兵,挖淤泥,除葑草,通泉流,疏竣西湖。

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奖励垦荒,吴越地区成为“渔米之乡”。《嘉兴府志》有这样的记载:“钱氏百年,岁多丰稔。”

唐朝以前,杭州因受海潮等的影响,土地盐碱化,居民饮水很成问题,唐朝杭州刺史李泌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饮水问题。但到吴越国时,杭州人口大增加,为解决城中居民吃水用水问题,钱镠组织挖了九十九口井,建造龙山、浙江二闸,阻止江水倒灌内河,改善了杭州居民的生活条件。如今杭州城里的钱王井、四眼井就是当时开凿的。

钱镠信佛并倡导佛教,把佛教作为巩固统治、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手段。吴越国时期杭州佛教昌盛,佛教活动很多,兴建了昭庆寺、净慈寺、梵天寺等许多名寺,扩建了灵隐寺,兴建了六和塔、雷峰塔、白塔、保俶塔等许多宗教建筑,凿了慈云岭、石屋洞等许多石窟造像。在大兴塔寺的过程中,还造就了喻皓这样的建筑大师。吴越国与日本等地的佛教交流也很平繁。当时杭州寺院林立,宝塔遍布,僧人众多,梵音不绝,成为“东南佛国”。如今,当年这些遗迹,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重视人才,礼贤下士

钱镠出于政治需要,非常赏识人才,重视网罗文人学士,并能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兼听纳言。他效学周公“吐哺握发”的故事,建起“握发殿”,招揽各方人士。罗隐等一批能人受到他的重用。罗隐生病,钱镠亲自上门看望,在壁上题了“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的诗句,使罗隐大为感动。

因钱镠爱才,各地人士纷纷前来投奔。为了表彰各地人才对吴越国的贡献,钱镠还在府门西面建功臣堂,树碑纪功,对名有功之臣刻名纪功。

钱镠作为一个地方的最高统治者,在他看来,西湖是自家的池塘。因此,谁要在西湖里捕鱼,就得向他家宅上交一定数量的鲜鱼,称为“使宅鱼”,对此,渔民们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钱镠与罗隐一同喝酒,酒过三巡,钱镠高兴起来,指着一幅《磻溪垂钓图》要罗隐题一首诗。罗隐知道渔民对“使宅鱼”的看法,就写了一首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让姜太公在西湖钓鱼,那也要供上“使宅鱼”。

钱镠一看,哈哈大笑,他知道罗隐的用意,下令从此不征“使宅鱼”。当然,从征“使宅鱼”这件事,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赋税是很重的。

钱镠虽读书不多,但也许是受西湖山水的滋润,也许是作为王者的需要,他喜欢诗文和书画,喜欢舞文弄墨,尤善画墨竹,他的书法颇有造诣,尤其草隶具有一定影响。钱镠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些文章和诗作。他在游秾华园赏梅后,写了《百花亭梅题二题》,颇有诗意:“秾华园里万株梅,含蕊经霜待雪催。莫讶玉颜无粉态,百花丛中我先开。”

对外开放,注重商贸

钱镠非常注意对外交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比较注意对外开放,通过对外交流,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吴越国时期,江浙一带不仅与吴、南唐、闽等邻国及中原各朝有商贸往来,还与日本、朝鲜、印度等国有经济和文化往来。钱镠派使者去日本,希望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当时有许多商船从杭州出发,前往日本进行丝绸等贸易。日本的一些商人、僧人也常搭乘中国船只来到杭州。

古时,钱塘江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横截江涛,船舶经过这里常常倾覆,这块巨石被称为罗刹,即梵语魔鬼的意思。自隋唐以来,杭州的郡守为此伤透脑筋。每到秋天,都要在巨石上设祭迎潮,让乐工们在上面奏乐跳舞,祈求平安。但每年设祭,每年江涛海潮依然来势涌,水中巨石仍常使船舶遭到不测。

钱镠掌权后,改变以往做法,凭着超人的胆略,发动军民趁退潮之时,凿平了这块巨石,为船舶安全进出和钱塘江航道的畅通消除了隐患。

对外交流是吴越国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也为以后浙江地区对外经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治国有方,防止腐败

钱镠既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有一套治国方略。

钱镠后宫有一位姓郑的妃子,很受钱镠宠爱。这位宠姬的父亲犯了死罪,一些人就向钱镠求情,请他看在宠姬的份上,免其父亲一死。可钱镠却说“岂可以一妇人乱我法!”把这位宠姬送出了宫,并将其父亲绳之以法。由于他依法办事,得到了朝庭内外的称赞。

有一次,钱镠深夜检查杭州城防务,到军事要冲北关门叫门,值班的军官不肯开门,说:“就是大王来,我也不能随便开门。”第二天,钱镠重赏了这个军官。

钱镠身为吴越国国王,生活简朴,衣服被褥都用细布所制,而不用绸缎,帐子破了也不肯换。

钱镠每年除夕都要举行宫宴,但每次都是数曲之后,钱镠就命散席。

一些大臣说:“一年一度,应该高兴高兴,为什么不尽欢而散?”

钱镠对他们说:“恐怕别人以为我作长夜之饮,也要效仿。”

看来钱镠当时已十分注意官员的腐败问题。

衣锦还乡,是每个血性男儿的梦想。成功人士大都把衣锦还乡作为庆贺胜利的一种方式。钱镠功成之后,这一想法更是十分强烈。他认为:“富贵而不归故乡,犹如衣锦夜行。”因此,他在临安故乡造起了非常华丽的房子,常回家看看,款待族中长辈,以光宗耀祖。

一次,钱镠宴请家乡父老,还趁着酒兴,给乡亲们唱起了事先编好的《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臣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但曲高和寡,乡亲们不知钱镠所云,大眼瞪小眼,表情木然。聪明的钱镠见大家不吃这一套,就唱起了当时乡里流行的歌曲,这下乡亲们高兴了,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跟着一起唱起来,举座欢笑。

然而,对于衣锦还乡的钱镠,父亲钱宽却“走窜避之”。于是,钱镠单身布衣来见父亲,问父亲为什么要避他。

钱宽对钱镠说:我们钱家世世代代以渔耕为业,从来没有如此宝贵过。如今你是十三州之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说不定哪一天你会招来灾祸。我不想见你,是怕哪一天你会给全家带来杀身之祸,全家人都陪你杀头。

钱镠听了父亲的话,泪流满面,暗暗下决心要保护好家人。钱宽的忧患意识,给钱镠以很深的影响,也是他实行保境安民政策的一个原因。

顺利交班作出政治交待

公元年的冬天,一个大雪之夜,八十一岁高龄的钱镠在杭州去世。

钱镠临死之前,作了最后的政治安排,最后一次显示了他的政治谋略,顺利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他把大臣和将军们叫到身边说:“我就要死了,在我看来,我的子孙管理国家都不行。我死后,你们就接我的班干吧。”大臣和将领们听后感动不已,流着眼泪发誓,要忠于钱家王朝,并推荐其七子钱元瓘继承王位。

钱镠心中其实早有打算,这样做是他的政治谋略。钱镠晚年原想立三子钱元瑛,但元瑛命短,只活了三十七岁。钱镠改立七子钱元瓘,由钱元瓘协助管理政务,随钱镠征战,在军事上取得了功绩。更为重要的是,钱元瓘在徐许兵变中甘做人质,作出了贡献。

钱镠在创立吴越国的过程中,历经风险。公元年8月,钱镠回到家乡,命武勇右都指挥使徐绾率部整治沟洫,兴修水利。

这不是个好差事,许多士兵不愿劳役,口出怨言。徐绾原是孙儒部将,孙儒与钱镠作战兵败,徐绾率部投降钱镠。当时有人提醒钱镠,叛军之将不能重用,但钱镠爱才,仍对其委以重任。

徐绾对钱镠让他在盛夏干这差事,心中不满,曾想谋杀钱镠,但没有成功。不久工程完工,徐绾奉命率部先回杭州。队伍到杭州城外,徐绾考虑再三,决定叛变,命令部属烧杀抢掠,并和武勇左都指挥使许再思所部合并,进逼杭州。

钱镠在从临安回杭州的路上听到消息,大吃一惊,赶紧换了衣服,乘小船,连夜翻墙进入牙城,指挥将士坚守。危急之时,大臣杜建徽从新城入援,他反对一些人退守越州的建议,主张坚守杭州。顾全武也向钱镠提出以钱镠儿子为人质,请广陵杨行密出兵解围的建议。

钱镠同意派顾全武赴广陵求援。但与此同时,徐绾、许再思也在向杨行密的部将田頵求援。田頵原来也是孙儒的部将,兵败后投靠杨行密。田頵从宣州引兵来杭,急攻杭州,都被钱镠击退。

后来,杨行密令田頵退兵。田頵怕钱镠追击,提出犒军二十万緡、并以钱镠的儿子为人质的退兵条件。钱镠迫于形势,只得答应,田頵与徐绾、许再思撤兵到宣州,历时5个月的杭州之围得解。

当敌方提出要以钱镠的儿子为人质时,其他儿子都面露怯色,不愿前往,只有钱元瓘挺身而出。

钱元瓘这些功绩,钱镠不会忘记。

钱镠见大臣、将军都表了态,就对钱元瓘说:“诸位将军都答应让你接班了,你就干吧。不过你一定要记住,我们钱家的子孙后代,一定要善事中原王朝,千万不能因为中原王朝改朝换代而改变我们小国应守的礼节。”

这最后的政治交待,意义深远,为吴越国最终纳土归宋奠定了思想基础。

钱镠死后,灵柩运回老家临安,安葬在太庙山下,墓为圆形,坐北面南,墓前左右有青龙、伏虎二小山护卫。墓碑上书: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墓前建有钱王祠,祠中有一幅楹联,对钱镠一生作了精练、概括的评价:

一代枭雄铸吴越,千秋鼎铭事中国。

杭州人为记念钱镠,在杭州玉皇山建表忠观,苏东坡撰写了“表忠观碑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表彰钱镠的功绩:“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德于斯民甚厚。”

后来,这块碑搬到杭州柳浪闻莺的钱王祠。对钱镠这样一位对杭州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杭州人是不应忘记的。对一个人来说,活八十多岁已算是长寿了,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一段短短的时间。然而就是这段不算长的吴越国时期,却在杭州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为杭州以后的繁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钱镠的功绩也在于此。

钱镠之后,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相继继位,基本保持了钱镠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政策,也保持了钱塘的繁华。

最后,在宋太平兴国三年(年)五月,由钱弘俶把吴越国的十四州送给了赵宋王朝,纳土归宋。宋朝为感谢和表彰钱弘俶对大宋统一的贡献,在排百家姓时,把钱姓排在了第二位。

钱家三世五王,有国72年,实际统治吴越地区86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zz/6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