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漂亮,孙子兵法与致胜美学一

北京那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79749.html
赢得漂亮,孙子兵法与致胜美学

(一)

吴向京

年12月15日,国网青干班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吴向京副校长讲“赢得漂亮——《孙子兵法》与致胜美学”。吴校长分管研究工作,六年来一直亲自组织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先后五次担任中组部和国资委有关课题负责人,成果丰硕,业余时间还著书立说,影响甚广。吴校长同时任有关机构兼职教授,偶尔讲一课都是精品,相关视频和网课在哈佛商学院及清华大学精品慕课等平台上线,年获评首届中央企业名师名课奖第一名,曾经在中欧国际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空军大讲堂等机构讲授有关中国文化、领导力和管理类课程,受到学员广泛好评。启▽昨天看到你们教室外面打包用的箱子,心中闪过一丝惆怅。我接触国网青干班已经整整十届,你们是第十届。我上青干班这个讲台讲正式的课,也就是公司党组批准的教学计划里面的课,不算晚上应学员邀请的“加餐”,也正好是第十堂,在这个平台上我只讲自己的新课,自己感觉江郎才尽,把四十多年读书和三十年实践的感悟已经讲完了,所以也可能是在国网青干班最后一次讲课了。在这个平台上的十门创新课中有六门我自己比较满意,这六门课已经或正在变成六本书和随后的六个系列视频课。应该说给青干班讲课是挑战也是给我提供的超越自我的最佳机会,前面的五门课,虽然有形而上的部分,总归还是要兼顾实务、兼顾问题、要落地的。今天讲的这门则基本上是形而上,我想试着讲一下美学。当然,今天这半天我努力把这门课的序篇讲完,大概占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所以今天还涉及不到美学。这门课年试讲过两次,今天算是正式开讲。为什么会有通过孙子兵法感悟竞争美学、致胜之美这么一门课?其实很偶然——应该说我的课以及相应而出的书全是偶然,因为偶然的需要和机会即兴发挥而来。年初夏,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参加一个活动,有我一个领导力演讲,里面涉及到《孙子兵法》。TCL校长许芳打电话问我,你能讲《孙子兵法》吗?(有个管理故事:老鹰长到一定岁数,要么自己忍着剧痛拔掉老化的羽翼和鹰爪,从而获得新生,要么就挂掉。许芳就是编这个故事的人,企业大学校长圈里称她“鹰妈”,TCL大学就是TCL高管们“拔毛”的地方)。TCL是民营企业,但他们也有青干班,他们老板李东生对《孙子兵法》特别看重,要求青干班一个月时间要把《孙子兵法》学通,并每年找人导读。我正好对《孙子兵法》比较熟、也正好准备整点事:我那本《水平,悟水浒中的领导力》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后,有朋友激我,说你借着水浒讲领导力虽然挺深刻也挺热闹、便于接受,但水浒跟老外是讲不清楚的,你有本事把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中国管理思想打通然后到哈佛去讲讲吗?我是个不信邪的人,就盘算着要接下这个挑战。打听了一下,借水浒讲领导力上哈佛讲台确实够呛,但是《孙子兵法》是世界性显学,应该可以。所以我答复许芳:没问题。隔天许芳又问我,如果你讲《孙子兵法》,你会讲什么?说完这个话我就返程了,因为那天有台风,我坐高铁回京。到武汉时我把提纲手机编辑好了发给她,我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孙子兵法》。我觉得《孙子兵法》对当代,对于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人什么意思?我们这些人不是军人,我们是企业管理人员、是社会人、是家长)而言,《孙子兵法》最大的价值是能够启发我们如何跳出恶性竞争的泥潭。如今没有赢家的恶性竞争当道,大家在这个烂泥潭里面出阴招、使狠劲,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就是一个竞争的烂泥潭。比如你看马云,马云在发表上海那个著名讲话之前,(我听上海伙计们说)他去会场的路上警察把四条车道都封了,谁能享受这个接待规格?貌似很风光、很巅峰的样子,可是一夜之间就变成如今这样子了。所以谁敢说自己就成功了呢?后面我还会讲华为、讲任正非。华为算不算成功?任正非比较清醒,强调“华为的冬天”。在全球这样一个诡异的竞争格局下,我觉得《孙子兵法》是指引我们跳出这种没有赢家的烂泥潭的一丝微光,因为《孙子兵法》里面蕴含着竞争的美学、致胜的美学——赢要赢得漂亮。序篇我准备了五个方面内容:一是简单捋一捋那些获益于孙子的人。二是讲讲那个超越了孙子的人。有一个人超越了孙子,讲讲他。三是简要捋一遍《孙子兵法》,作为一门导读课这是必须的。四是从赢得不漂亮、并无胜者的零和博弈当道,讲本书的必要性。五是讨论《孙子兵法》的恒久价值,如何才能赢得漂亮。

一、那些获益于孙子的人

应该说《孙子兵法》面世年多来,很多人从中受益,它启发了很多人。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尉缭子也是一个兵家,宋朝官方编辑的《武经七书》里面有《孙子十三篇》,也有《尉缭子》。他是春秋时候的一个军事家,他对自己的前辈:吴起和孙武如是评价。从时间上说,吴起离他更近一些,孙武在吴起的前面一点,孙武是春秋时候人。当然了,他管理和训练军队、领兵作战,以及他的著述都受益于孙子。唐太宗说(唐太宗是另一个著名的兵家,《武经七书》里面还有一本书叫《唐李问对》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和李靖的问答,这部兵书也非常精彩):“朕观兵书,无出《孙子》”——没有哪部兵书能够超出《孙子》,“而十三篇无出虚实”——孙子兵法十三篇其中一篇叫“虚实”,他认为虚实篇是最重要的,他从虚实篇里面获益最大,此言不虚:你如果研究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记,你会发现他作战喜欢亲临前线,在一线亲自指挥是非常多的,当一线指挥员运用虚实这一篇的思想做指导是非常多的,而且获益非常大。王安石评价说:“但用孙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明朝戚继光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犹禅者上乘之教也。”,戚继光抗倭,特别是他发明的鸳鸯阵法,实际上跟《孙子兵法》有直接联系,后面如果时间允许我会略微讲一下。到了孙中山和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就更高了,孙中山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年多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他认为《孙子十三篇》就是中国军事哲学的根基或者说基础,把它提高到军事哲学的高度。毛泽东更是把它定位为真理,说:“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上述这些中国人都从《孙子》中获益匪浅,特别是毛泽东,后面会讲到。很多人是照着《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化活学活用的。比如说有一个成语围魏救赵,讲孙膑战庞涓的故事,一个成语背后就是系统的孙子思想。围魏救赵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就是孙子兵法的“攻其所必救”,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你攻击我,我不直接去对抗你,我去攻打你那个必须要救的地方,你乖乖地给我回去,也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庞涓被调动回来了,随后就是减灶擒庞涓。孙膑又使一招:每天晚上换驻营地的时候,把做饭的灶都减少一部分。庞涓说:你看,他们远途奔袭,士兵逃亡厉害,不行了吧?于是乎,轻兵急进,结果被孙膑打败了。这是“能而示之不能”,十二诡道之一,我明明能做到,但是我示弱,显示得我好像不行,让你上当。还有很多,比如说孙权。孙权接他哥哥孙策班的时候只有18岁上下,在那样一个极度动荡的年月能够站住脚跟并且还能有所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代英雄。孙权就特别注重学习孙子兵法,并且带兵带将很有章法,教导下属学习孙子。他教导两个爱将:吕蒙和蒋钦(吕蒙年龄应该比孙权还小,带兵的时候只有十几岁)说你要“急读《孙子》”。吕蒙回答他:我整天忙得要命,哪有工夫读书?孙权很严肃地说:你忙,你还能有我忙吗?我天天晚上读,有一点工夫就读。吕蒙很惭愧于是就真读了。鲁肃有一天从江夏回防,路过柴桑吕蒙的防地,碰见吕蒙跟他谈了一席话,吃惊于他的巨大进步,说了一句著名的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不得了,这么个年轻的大老粗,这才分别几天哪?我出趟差回来的功夫,已经是一个很有理论功底的青年将领了。鲁肃接周瑜的班,是东吴第二任军事首脑,他临死前推荐吕蒙接替自己,周瑜和鲁肃都是有学问的人,吕蒙一个老粗通过补习孙子成为第三任军事首脑,所以说《孙子兵法》令很多人受益。前面说的都是中国人,从唐朝中期开始,《孙子兵法》就开始向国外输出了。先是向日本。我今年和去年看的书很多与《孙子兵法》有关,对于这方面资料收集得还是比较全。我觉得好像日本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超过我们的,起码不次于我们。从公元年始日本人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在日本有很多流派。西传,向西方传播可考的最早是年,大概在清朝中期,在巴黎出版了法文版。年、年分别在东京和伦敦出版英文版,年在德国柏林出版德文版。在西方在当代《孙子兵法》是一个显学。美国国防大学、西点军校、英国皇家指挥学院把《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和军事理论的第一必读书。年美陆战队司令发布训令,将《孙子兵法》列为陆战队全体军官年理论必读书首位,应该说孙子的思想在全球范围内被世人广泛传播。跳出军界,在政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美国前总统里根就说,孙子的许多格言完全适用于现在,美国人民最好记住他的话:“用兵之计,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你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不来打我,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你来打我,我能够有所凭藉。德国战略家京特·马希克说出了《孙子兵法》最高层面的定位:“孙子是能遏制战争的理论家。”其实《孙子兵法》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不战,它是一本兵书不假,但它最高的心法不是教你打仗的,而是教你遏制战争,让这个仗不打就赢了,不战了!没有一个人能比孙子更善于掌握政治这一最终目的,是本兵书,目的并不是指导战争,而是完成你那个政治目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个德国战略家确实眼光深邃。

英文版《孙子兵法》

特别是越南战争,越战美军司令离任后发生的转变:战前他是一个主战派、鹰派,强力主战派。他打败离开后,偶然看到了《孙子兵法》里面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兵贵胜,不贵久”:打仗不能拖,打仗目的不是战役战斗的胜利,不是说一直打胜仗,一直打胜仗就赢了,一直打胜仗其实没有意义。他看懂了,于是马上变了,思想受到巨大的触动,由强硬的主战派变成了主和派,到处宣扬孙子的这样一个观点,“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战场上拖拖拉拉老是不划句号,这个国家哪怕强盛如美国,那也是支持不下去的,所以他力主尽早从越南撤军。当代军政人物从《孙子兵法》的思想当中很多人获益。政界是这样,《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到了每一个竞争性领域: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教育、商业、体育、医疗,各个行业都受到它的影响。特别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阶段以及未来,在面对这样一个多变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把控的世界大环境,对于《孙子兵法》的意义,我们应该有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在经济界、企业界其实还是蛮强烈的,企业领导人对于《孙子兵法》的重视,我碰到一些,《孙子兵法》不长,一共字冒头,企业家研读这个东西的还是挺多的。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房地产企业的老板,年写了一本《新编孙子十三篇》(我看他好像年又写了一本),他挺有本事:把这个书稿,原始稿赠送给了毛泽东。企业界,尤其是从日本开始,现在中国也是,有好多人愿意翻一翻。我年去重庆出差,他们送了我一本卷轴式的竹子刻的《孙子兵法》工艺品,我基本上每个星期天都把它铺在床上念一遍,非常有感觉,每次读都有新感觉。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把《孙子兵法》列为未来经理人必读书,并且要求背诵其中的章节。所以TCL大学不是空穴来风,人家是给青干班学员讲《孙子兵法》是有原因的、是明智之选。

二、那个超越了孙子的人

前面讲了一些获益于《孙子兵法》的人,当然这只是很少一部分。有一个人超越了孙子,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伟人毛泽东。以中国传统的关于成功的标准,比如:立功、立言、立德等去综合去衡量,我觉得迄今为止,有且只有毛泽东超越了孙子。我这不算学术研究,但也是课前认真捋了的,不是随嘴这么一说。(一)盘点好像从唐朝起,历朝历代都祭祀武庙,大家都知道文庙祭祀的是孔子,武庙祭祀谁呢?主祭姜尚姜子牙,从宋徽宗朝起配祭十哲七十二将,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排出来的七十多位军事家和名将,孙武也名列其中。这七十多个人,我捋了捋,综合来看都不能算超过孙子。年我们认定了我党的36位军事家,里面战功卓著的人很多,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等,显然他们一方面是下属,一方面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成的军事家,当然也为毛泽东军事思想贡献了很多,但肯定无法超越毛泽东、综合评判也似乎没有超越孙子。国民党那边也不少,比如抗战期间的罗卓英,有研究说他在国民党将领里是抗战期间出场最多、起码是劳绩最大的抗日名将,而不是什么李宗仁、孙立人,更不是王耀武、张灵甫等等。著书立说、搞战略的蒋百里、杨杰等等,综合起来也难望其项背。因此,我认为在军事业绩和军事理论、军事思想方面,国内没有人能超过毛泽东。放眼到有几千年信史的世界,军事功业超过孙子的一定是大有人在,而军事思想能够如此深邃、影响未来如此深远,并且仍然还将影响下去的人则凤毛麟角了。写《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在思想影响力上我感觉差不多能够接近,为讲今天的课我又把《战争论》翻了一遍,感觉孙子和克劳塞维茨这两个人物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俩都不是在一线带兵特别有名的,尤其克劳塞维茨就是德军参谋本部的一个参谋人员,都没有上一线带过兵,他的思想影响力约略能够接近于孙子,其他拿破仑、亚历山大等等在军事思想领域,还真没有人能够望孙子项背。(二)逻辑真正超越了孙子的就一个人:毛泽东,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证明:第一,毛泽东事业背景更复杂、更艰巨、环境更加恶劣。孙子是春秋时候的人,春秋无义战,春秋开始打烂仗了,但是那个战争的规模,那个局势复杂程度都有限,往大里说基本都是国内战争,虽然也有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但主要是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这个复杂程度和烈度远远比不上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真正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所经历战争的数量和酷烈程度,孙子远远不如毛泽东。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双方加起来涉及到千万人,孙子参加的最大的军事行动,只是给三万人的军队当参谋长或其中一队的纵队司令而已,他不是统帅,所以他经历的战争的数量和酷烈程度无法与毛泽东相比。他取得的功业,显然远远也不如毛泽东,毛泽东是创世纪的、影响全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的人。第二,毛泽东军事实践中显现出的智慧显然比孙子丰富。当然了,孙子距离我们太遥远,流传下来的只是只言片语,毛泽东离我们近,流传下来生动的东西比他多,这是个客观的问题。但是就从逻辑来推断也可知,毛泽东是超过他的,因为他经历的事多,他活的年岁也长。毛泽东军事思想显然继承和发扬了孙子军事思想的精髓。《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前面讲到有一个德国战略家其实是看得最透的,他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跳出军事看军事、跳出胜利看胜利、跳出竞争看竞争,毛泽东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军事思想与其他人都不同,后面我会具体对比。其在未来历史长河中的恒久意义或并不比孙子逊色。这里用“或”好像有点怪异,但是我觉得还是严谨一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孙子的军事思想哪个会流传得更久远?我没有见到过相应研究,我自己也没有研究过,我觉得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璀璨的巨星,可能会并驾齐驱,所以用“或”。第三,之所以毛泽东能超越其他军事家,在军事思想领域超越或齐驱孙子,是因为他的身份和站位比孙子更加契合孙子的理念。这话有点绕,什么意思?各位发现没有?《孙子兵法》他是写给谁?《孙子兵法》他是写给君主的,他受伍子胥推荐,去拜见吴王阖闾,伍子胥是先拿着他的兵书《孙子十三篇》给了阖闾,阖闾看了这个书才决定召见他,是写给他的,并不是作为出版物指导广大指战员的。孙子他本人不是君主、不是国家和军队首脑。毛泽东呢?毛泽东当然也不是君主,但是他是领袖,是国家和军队的缔造者、是首脑。所以,《孙子兵法》就是写给他这个层级的人看的,所以他比孙子更加容易理解孙子那个思想。这本书写作的定位是这样的:他是按照成事的原则来写的,而不是做事的原则写,不是写应该怎么样,当然里面有做事、有打仗,有这些原则,但是他著书的定位是成事、致胜这个原则开写的、展开的,所以毛泽东最懂他。第四,外部证明。比如说现在美国的军事院校开有毛泽东军事思想课,在他们看来,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继承了《孙子兵法》,毛泽东领导的军事胜利就是《孙子兵法》这个理论站得住脚的实证,所以真正意义上西方的孙子热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是因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上地位的确定而确立的,所以《孙子兵法》也获益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地位的确立。所以说,毛泽东是超越了孙子的这个人。(三)溯源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在哪里、是什么?我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但是我还是思考了,关在屋子里找过资料,算是认真捋过,我觉得最少有四个来源:

第一,政治的因素。主观上毛泽东自己想用《孙子兵法》来指导战争吗?各位,我的粗浅研究判断,主观上一开始并没有。他从主观认知上、自我认知上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更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获取关于军事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是他没有,他找不着。因为他常年在山沟里,他找不到相应的东西。到了延安以后好了点,和莫斯科的交往更加直接了、更加频繁了,他获得了一些书籍,才开始研究。所以他的第一个来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说更直接的是从列宁的军事著作中吸收了思想,专门有人研究过,在延安期间,毛泽东看列宁的东西比较多,如《国家与革命》《怎么办》等等。而这个也是当时我们党内的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党也比较重视苏联的经验,认为他们是老大哥,他们成功地搞了十月革命,他们在粉碎白军和国外敌人的武装干涉方面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广大党员干部也自然而然地把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人当成理论家,这里面估计也包括毛泽东自己,只是后来他和刘少奇等人最早悟到了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而要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理论和新理论家),所以最开始王明是公认的党内理论家,而毛泽东给人的印象是实践派、解决棘手问题的大拿,并没被当成思想家、理论家,全党全军倡导学马列、学列宁关于军事的论述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一个来源或者主观上的来源是马列军事理论。第二,喜好的因素。其实搁在以前,中国的读书人都爱读几本古典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概莫能外。胡适就讲过,说这年影响我们中国文化的不是什么经典,不是什么语录,不是这个那个,而是几本白话小说,他列了七本,《水浒传》放在第一本,《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应该说是毛泽东最爱读的书之二,不要小看这两本书。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传承,除了实践、除了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以外,学打仗有两种路径:一是正规传统军事教育,以军训和兵书为代表。北宋开始,皇帝亲自筛选,颁布诏令刊发《武经七书》,这几本兵书作为带兵将领是必须要读的。二是非正规的或者半正规的军事思想和文化习学感悟,《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文学或者说历史里面反映军事思想的著作,经常被大家所运用。特别是对于非职业军人、非科班出身、被迫仓促上战场的人——毛泽东就属于这种,昔日战友人家突然拎着屠刀杀过来了,被迫仓促上战场。第二种学习方式更重要。何以见得?你如果留意历史的话会发现很多蛛丝马迹,比如:我研究太平天国发现,太平军打仗非常厉害,他们的战法、阵法来自于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揣摩,比如攻城战细作先潜入,三河镇大捷使用的战法等等。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他们更可爱,打仗之前都要找说评书的先生让他说上一段,什么书?就是《三国演义》,讲一段,从中受到启发,然后开始开军事会议,研究这个仗怎么打。就和我们现在开两会,会前请个专家讲讲形势一样,一个道理。为什么关羽最终的封号达到惊人的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帝君”?并且关圣大帝享受太牢祭祀,全牛、全猪、全羊的祭祀。武庙十哲七十二将都享受的是中祀,拿个牛头就代替牛了,关羽在清朝是享受太牢的祭祀,和他们祖宗一个级别,为什么?因为清朝皇帝觉得我们能够打下天下是受《三国演义》,跟受关羽的启发、关羽的保佑有关。所以不断地给关羽上尊号,到咸丰就有了这26字的尊号。所以说古典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这种非职业军人出身的军人影响很大,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我不知道你们这一届青干班学没学过矛盾论和实践论?《矛盾论》你仔细品,会发现毛泽东古今中外的例子举了不少,你找找那个最长的例子是什么?其实用字最多、最长的是讲《水浒传》中的一段文字,当然他也引用了《孙子兵法》,但引用《孙子兵法》大概只有二十来个字,而说《水浒传》长长一段多字:“《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看见没有?很长。证明了什么?证明《水浒传》在毛泽东的心目当中是很重的。我写前一本书的时候专门查过这个资料,包括习总书记讲关于《水浒传》的资料,我基本上都查到了。我看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候,总结了游击战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非常形象,16个字,哪来的?肯定是实践中来的,但是有没有东西启发他?我认为是有的,启发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水浒传》,花荣指挥清风山反围剿战,你把那一段,那几千字读完,我认为你也能总结得出来,因为非常形象。

所以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它影响的是哪个层面?我分析,它影响的是战术层面或者说谋略层面。你研究《三国演义》,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可能你们这个年龄已经不见得热衷这个东西,我把《三国演义》看了很多遍,我的结论是:《三国演义》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不在打仗,排兵布阵、几个回合那些个东西,那都是严重脱离实际的虚构,你看不出什么道道来,也没法用它指导战场实践。各位,《三国演义》真正能指导实践的是什么?谋略!你说得很对!是谋略,特别是使阴招、搞破坏,那是它的精髓:交、外交、建交、破交,搞平衡、全局谋划,从国家层面的一直到具体人、事之间的,这种东西、阴谋、阳谋在《三国演义》里面体现得非常多,它对谋略有很好的启发。而《水浒传》呢?《水浒传》是一部非常形象的战术战役教科书,我总结了水浒十战,经典十战,你只要把这个东西弄出来,对于团营连排级指挥员,我觉得这个就可以了,在那种情境下,读懂这经典十战就可以上战场,就可以指挥作战了。所以在到延安之前,这两本书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对他指挥具体的作战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环境的因素。毛泽东是湖南人,自然受湖南人特别是湖南杰出人物的影响;同时,青年时代他接触到的、大家平常议论的,他能够看见的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mashizx.com/ymszz/8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