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10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咸阳进发。在这支进攻秦朝大本营的军队里,有秦朝名将章邯率众投降的20万秦兵。
当部队行至新安县古城安营扎寨时,投降的秦军官兵私下议论:章邯将军欺骗我们投降了楚军,现在又让我们入关攻秦,而我们的家室全在秦地,如果打胜了还好,就可与家人团聚。假若失败了,楚军一定会逼我们随其东去,那我们就再也回不了家乡了,说不定我们的父母、妻小都会被秦吏杀掉。
此话让楚军将领听到后,报告给项羽。项羽就找来英布、蒲将军商议说:“现在,秦朝投降的士兵对章邯和我们很不满,人心不服。如果回到关中,不听我们的指挥,甚至反过来攻打我们,事情就麻烦啦。”三人s商量了好久,最终决定在夜里把投降的秦兵全部杀光。
第二天深夜,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一片荒郊野地里,投降的秦兵正在按照楚军的吩咐,努力挖着一个巨大的大坑。当大坑开挖到兵士无法攀爬的高度时,那些原本监督他们干活的楚军,突然变得狰狞起来。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的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着,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就在我们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蔓延开来。
一夜之间,20万投降的秦兵就这样被项羽麾下的楚军全部坑杀,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以至于公元年,大诗人杜甫途经这里,都留下了“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的诗句。
而这个坑杀地,就在现在的河南省义马市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年,在该村西南修建陇海铁路时,就发现累累白骨,这些骨骼的骨龄显示死者都很年轻,明显呈现的是士卒集体被活埋的姿势。七十年代该村农民在一个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的土坑坑内平整土地时,还常常挖出大量人骨。
如今,这里被唤作“万人坑”,又因被楚霸王项羽的楚军坑杀,所以又叫“楚坑”。
那“楚坑”所在地义马市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历史资料发现,义马市以前就是几个农村而已,在隋朝以前属洛阳新安县辖区。隋炀帝(公元年)时划入渑池县地盘,一直到年12月,渑池县划出义马、常村、三十里铺三个大队成立义马镇。年,千秋公社与义马镇合并成义马公社。
年7月,成立义马矿区,辖区有原义马公社的石佛等20个大队,分设千秋公社、常村公社和义马镇。
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义马矿区设立义马市,脱离渑池县管辖,由洛阳行署代管,下设两个乡(常村乡、千秋乡)和四个办事处(新义街、朝阳路、常村路、千秋路)。年,洛阳行署撤销,义马市就归三门峡市代管了。
年4月,义马市政府由东工地搬迁至新市区,市区逐渐形成规模。年千秋乡镇撤乡建镇。年常村乡撤乡建镇。年设立泰山路办事处。年,实行城乡一体化,将千秋镇、常村镇分别改为新区、东区两个涉农办事处。
目前义马全市共设新区、东区2个涉农办事处和千秋路、朝阳路、常村路、新义街、泰山路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7.09万人,共有汉、满、蒙古、维吾、布依、壮、彝、回等14个民族。是河南省唯一取消农村建制的县级市。
义马市矿产资源丰富那是相当的丰富,现已探明煤炭总储量达79亿吨,素有“百里煤城”之称,是我国的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除煤炭资源外,铝土、玻璃石英砂、火礁岩、重晶石、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其中铝土矿探明储量1.02亿吨,占河南省总储量的50%以上。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义煤集团所在地就在义马。
义马市这些年经济依托煤气化、火力发电、铬盐化工、制药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排名中,年、年连续两年蝉联第一;年中国中小城市百强实力排行榜中名列第46位。
义马市交通也是相当的便利,东距洛阳50公里、郑州公里,西距三门峡60公里、西安公里。陇海铁路、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并行穿境而过。
义马的旅游景点、民俗民情、民间传说。
1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石佛村
石佛村位于义马市区的东南角,为河南省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古时连起中原腹地与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就从村旁穿过。
石佛村古称“轼谷”,后来改名为“石佛”,村中居民多为李姓。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李氏祖上为避战乱,自安徽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
石佛村中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年),距今已有余年。李家大院自东至西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李家大院建筑群中以四号院、五号院保存最为完整,其房屋台基、构架、屋顶及门窗均保存完好。
李家大院建筑集木作、木雕、瓦作、砖刻、石刻于一身,构思纯熟,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清代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生活习惯等时代脉络,为后人研究清式建筑提供了范本。
距石佛村不远,还有一株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的古柏。古柏高约7米,树径目测约合一抱。古柏和两边洇生出的几株侧柏上缠满了红线,挂满了灯笼。据村民讲,这株古柏极有灵性,常有人前来求子或祈求美好姻缘,这些红线和灯笼即是祈福仪式的一部分。
石佛古村是石佛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户籍人口有多人。由于近年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再加上村中小学校撤并、石佛新村的修建,古村常住人口已不足一半。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石窟位于义马市的石佛村,开凿于北魏(公元年-年)中晚期,距今已有0余年历史。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公元年,唐中宗李显之女安乐公主来此之后,便改三圣庙为鸿庆寺。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共有石窟4个,佛龛46个,大小佛像尊,各种飞天12个,佛教传说故事浮雕4幅。
就像少林寺与空相寺一样,龙门石窟与鸿庆石窟也是相伴而生。为何相伴,有两种说法:一曰龙门神佛为官方庞大的刻凿工程,为了能够取得成功,便先在白鹿山石壁上做试验,取得了成功经验后,便正式在龙门进行刻凿;二曰本是在白鹿山石壁刻凿阵势庞大的石佛群的,但刻凿了一部分后,发现白鹿山石质较为松散,不利于长久保存,便放弃了原计划后,重新在洛阳龙门寻到理想的石质和崖面,于是移至龙门。
无论哪一种说法是否正确,龙门石窟与鸿庆石窟总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说是姊妹也好兄弟也罢,它们基本在同一个时候相伴诞生,直到如今。
有智者说,假如龙门石窟是一部史书,那么鸿庆石窟应该是这部鸿篇巨制的草稿。
3清风山森林公园
清风山森林公园位于义马市河口村北,东西走向,绵延60余里,森林覆盖率为82.5%。景区南至常窑水库,北与渑池仁村接壤,东临二仙凹,西以千秋梁沟村为界,面积20平方公里。
清风山森林公园中有清风寺、山神庙、奶奶庙、雷爷庙,景区大小景点19处。常窑水库的水上乐园,座子沟中的度假村、靶场,秦王台上的跑马场等,可为游客提供划船、垂钓、游泳、射击、骑马等休闲娱乐项目。
年末清风山获河南省省级森林公园批复,升格为省级森林公园。年初,清风山获AA级旅游景区称号。
4义马市的结婚民俗
①订婚。一般还由媒人介绍,父母相互了解探询,男女双方“见面”后多次接触了解,然后订婚。订婚时一般是女到男家,互换信物。如在订婚后,男女双方(或任意一方)对已定的婚姻关系不满意,可双方协商解除“婚约”,终止这种关系,并退还男方订婚时给的财物。
②结婚。结婚前男方要“看好”,“送好”。即请人择定吉日写在红纸上,由男方送往女方家,告知结婚吉日和注意事项,有的则由双方商定结婚日期,一般选择农历的吉日或的法定节假日。双方择日后到民政门办理登记手续。
结婚时不再骑马坐轿,全部改为坐汽车。一般“迎亲客”坐一辆,“送女客”坐一辆,新娘、新郎及伴娘坐的彩车一辆,唢呐班坐一辆,现在还有婚礼摄像的一辆,其余的车辆多少、坐人就视情况而定。
结婚宴请亲朋好友叫“待客”。结婚头天晚上待“朋情客”,结婚当天中午待“内客”。待女方“娘家客”的规格比一般席面都高。
结婚次日,女方亲属携带饺子到男方家去瞧看,叫“梳头”。男方由长辈带领,携带4色礼,到女方家里去致礼,叫“认亲”。3天后,女方亲属到男方家接回新娘,新娘回娘家住7天,第8天由其父亲送往男方家里,俗称住七回八,越住越发。前后婚礼,至此告成。
5义马市的传统民情
义马地区传统民情属于古老的传统文化观念,民情宽厚,助人为乐。民间邻里相帮,朋友相助,扶贫济弱,重情义薄报酬。一家有事,家家相帮。
①农村盖房。90年代以前多为邻里帮工,主家只管饭,不付任何报酬,只有工匠才付给报酬。村村如此,家家如此,习以为常。
②婚丧嫁娶。一户过事,村上人无一例外,都要参加一切有关待客、迎娶、丧葬的劳役。即使邻里不睦的人家,遇到红白大事,都能不顾前嫌,倾力相帮,邻里间也可借此机会消除矛盾。
③借钱借物。过去人们之间互相借钱、借米、借面的事很平常,甚至谁家添了客人,邻里间寻找一点油盐酱醋的并不再还极为常见。有些小村只有几户人家,一家做了醋,邻人们都可以吃,刚做了醋还要每家送一碗。90年代以后,这种现象基本上不见,即或有借的,也是有借必还。
在借钱这个事上有许多好玩的。比如,人们借钱不要任何手续,说一声就借了,而且很讲诚信,有借必还,从不赖账。一旦出现了借钱赖账的事,人们没有解决办法,就发誓赌咒,乞求神灵报应,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的人丢了东西找不到,就用谷草在路边树上扎一个小草人,让千人咒万人骂;有的捏豆面人放在锅台上,每天做饭时,顺手用开水浇烫,以示对贼人的惩罚,据说贼人会因此身上起水泡。
不过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义马农村变化很大,有些风俗民情就慢慢消失了。
6义马的由来
义马村原名叫艺麻村,是因为村里种麻比较多而得名,大约在西汉以前就形成了村落。村中有古槐一棵,俗称老槐树,胸径7米左右,年枯萎死掉了。村民流传歌谣说:“老槐不可抱,古槐装里摇三摇,欲知老槐寿几何,一问刘邦便知晓。”古槐指陕县观音堂七里古槐,言义马老槐树比七里古槐更老。
宋太宗三年(公元年)涧河发大水,洪峰滚出河道冲淹了艺麻村南半部,淹到老槐树时,水势渐弱,开始回落。村民就认为是老槐树抵挡了洪水,便传说洪水淹到老槐树时,有三匹白马迎洪水而上,化作三条白龙,逼河水退回,保住了村庄。于是,村民在树下建白龙庙祭祀槐神,村名也由这时起逐渐演变为义马。艺麻村名渐被取代。
另外一种版本说是在村里大槐树的周围,住着十多户勤劳善良的人家,都是以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可这个村,虽人烟稀少,但家家户户都养有马,农闲时,或割草或放牧;农忙时,耕地拉车,小日子过得也非常快活。
有一年,国家有了战事,要征收马匹,当这个村的村民把马送到官府后,有一位将军视察后,连声称道:“此马滚瓜流油,奔走如飞,村人淳厚,为国尽忠,应当嘉奖”。问起村名,送马者就说:艺麻。长官误听为“义马”,当搞清是“艺麻”后,想这艺麻村能养出这等好马,就说:“今后这个村子就改做‘义马’吧,以作纪念。”打这儿后,义马村这个名字,便在四村八乡传开了,一直传到今天。(河南说河南产品内容部/管铸)
转自:河南说河南
赞赏